曾福云
(撫州市臨川區高坪鎮農業綜合服務站,江西 撫州 344115)
據國家統計局調查,2020年全國種植業糧食產量達66949萬t,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波動上升。但與此同時,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成為影響種植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對生產模式、監管方式、執法力度等層面的優化提出現實要求。
通過匯總整理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執法監管領域來自19個省份的典型案例,可將農產品生產環節的違法行為劃分為五種類型,其中使用違禁農藥的行為主體占比為71%,成為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首要因素。受傳統農耕文化理念影響,從事種植業主體普遍關注農產品生產環節的產量與成本,在安全生產方面意識淡薄,為提高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效果而盲目使用高殘留農藥,為追求高產而過量施用化肥,未依據標識和說明進行農藥用量、使用頻次與成分的科學配置,未遵循《農藥合理使用準則》(GB/T 8321.7-2002)要求進行休藥期的科學規劃,導致農產品中殘留過量農藥及化學物質,造成產品質量不達標的問題。
農業投入品包含種子、農藥、化肥等物質,在農產品生產環節必不可少。但當前農業投入品質量標準未實現統一,部分生產廠家缺乏專業資質,或為降低成本影響農業投入品質量,甚至存在生產假冒偽劣產品的問題,導致化肥、農藥等投入使用后嚴重影響到農產品品質,威脅農產品質量安全。
根據全國各省市農業執法部門監督檢查結果可知,在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違法行為被查處的案件中,來源于專項抽查的案件占比為56%,其余案件來源中群眾舉報占比20%、例行檢查和上級通知占比均為11%、相關人員上報占比2%。當前我國農產品流通市場尚未健全相關監督管理機制,相關監管、檢測隊伍建設不足,檢測技術與設備配置落后,資金與人力不足,存在權、責、利脫節的問題,難以有效發揮對農產品生產主體的監督與制約作用,無法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保障。同時,在監管執行層面通常涉及到工商、質監等多部門主體,不同執法主體在權責、職能設計上存在交叉問題,無法形成有效合力,導致對相關違法行為的打擊遏制收效甚微,不利于根除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
首先從技術標準層面入手,應建立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體系,根據我國不同省市、區域的特色種植業分布與發展特征,推動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區建設,調動區域范圍內種植業生產主體參加農業生產技術培訓,引導不同區域農戶了解最新農業政策、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學習關于農藥、化肥施用的技術要點,并以示范區為基準,聚焦農產品生產過程加強管控,定期組織技術人員進行無公害蔬菜測土配方施肥、綜合防控等技術的推廣應用,真正實現“從產地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維護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其次從產品認證環節入手,為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十三五”以來我國已全面實行無公害農產品計劃,綠色、環保、無公害成為農產品質量安全認定的重要標準。基于此,應加快農產品生產領域市場準入制度的建設,根據地方特色與市場取向打造無公害農產品品牌,利用市場效應擴大農產品生產面,借助品牌效益反作用于生產環節,調動相關主體的生產積極性,借此更好地保障農產品品質,提升生產效益。
再次從質量檢測領域入手,面對當前農產品質檢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技術設備落后、缺乏監管實效等問題,要求相關部門主體積極健全農產品質檢體系,圍繞技術、設備、網絡三個層面加大投入力度,引入新型生物檢測監測技術、現場快速檢測新方法、稀土納米上轉發光技術等前沿技術成果,完善農藥殘留檢測儀、農副產品檢測儀等基礎設施配置,基于物聯網與“互聯網+”技術的整合助力現代農業發展,并選聘專業素養與綜合能力過硬的人員構建質檢隊伍,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執行創設保障。
最后從安全管理視角入手,農產品質量安全關系到民生問題及地方公共衛生安全,為最大限度削弱食品安全問題對于群眾生命健康造成的威脅,應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與預警機制的建設,根據農藥、化肥使用量等指標明確農產品安全危害等級,完成應急管理、預警機制與通報流程建設,保證及時向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定期進行抽檢結果的匯報,發揮安全預警機制的建設實效。
基于《農藥合理使用準則》要求執行農業投入品使用的安全間隔期,以農產品收獲時間節點為基準,確保農業生產者嚴格把控好農藥施用日期,嚴格遵循安全間隔期標準,避免在農產品收獲環節出現農藥殘留量超標的問題。同時,考慮到不同農藥的安全間隔期存在一定差異,要求農戶在農藥使用環節務必詳細閱讀標簽及說明文字,明確掌握安全間隔期、不同季節最多施藥頻次等信息,嚴禁出現為提高產量隨意增加藥量、更改用藥頻次等問題,從而有效降低農產品的藥物殘留量、提高農產品品質。
首先,面向農產品生產過程進行重點監管,針對農產品生產環境中的土壤、水源、交通等要素進行全面檢測,確保生產環境清潔、無污染,種植土壤安全檢測結果達標,生產用水符合排放標準,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化肥、農藥滿足監管要求,并且在農產品流向市場環節予以重點審核把關,杜絕不合格農產品在市場中流通,從源頭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其次,為保障農產品生產活動的安全規范開展,應建立常態化監督執法機制,聚焦農產品生產市場進行定期調研,掌握市場最新變化動態、農產品價格、農藥投入品生產標準等信息,面向存在高風險隱患的農產品進行重點檢測,安排執法人員加大對農殘污染問題的監督檢查力度,針對高殘留、高毒農藥的生產、流通與使用進行大力整治,保障農產品生產活動的規范有序開展。
最后,鑒于當前我國農業物聯網的覆蓋范圍逐步擴大,“互聯網+”技術的推廣為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發展提供有力技術支持,因此還需引入信息技術手段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領域的建設投入力度。例如面向農業物聯網建立大田“四情”檢測體系,保障及時獲取農作物生產環節的信息,為農戶化肥、農藥的施用提供參考信息;再如健全農產品信息披露平臺,將農產品生產環節的信息及時上傳并在平臺上披露,便于消費者實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的源頭追溯,防止因信息不對稱造成后續責任追究環節的難題,并借此督促農業生產主體及相關監管部門履行質量安全責任,從而為農產品質量與安全創設多重保障。
種植業是農業發展的主要經濟支柱,在規模化發展、現代化生產與各類技術手段的支持下,促使農產品產量得到大幅提升。在此背景下,需聚焦農產品生產環節強化質量安全管控措施,為種植標準化及食品健康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