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南宮市農業農村局,河北省 南宮 055750)
冬小麥在糧食作物中優勢顯著,其產量高、品質優,具有良好的抗寒能力,在冬天幼苗能夠在低溫環境條件下生長,春天再行分蘗。與常見的春小麥相比較而言,冬小麥在產量上要更高,且冬小麥面粉的口感也比春小麥更佳,可作為春小麥的替代作物,因此受到廣大農戶的青睞。近年來,小麥種植耕作模式出現了很大的變革,相應的種植技術也不斷得到優化,冬小麥的種植面積也在逐漸進行擴展。為進一步提高冬小麥產量,促進冬小麥產量和種植戶收益提升,實踐中要立足實際,加強冬小麥的種植管理,并結合當地環境、土壤、氣候等各項條件,探討有效的種植管理對策,構建完善、合理、全面的管理體系,這對于進一步提高冬小麥的種植質量和經濟效益意義重大。
土壤是植物生長的重要基礎保障,也是冬小麥生長的必要條件。土壤條件與肥力等因素,對冬小麥的產量會有直接的影響。如果土壤條件優質,那么冬小麥就能獲得健康生長環境和相應的營養供給,就能使存活率和產量得到進一步提高。這就要求在種植冬小麥前,對土壤進行處理,例如,整地工作要做好,使土壤變得疏松透氣,內部結構得到優化改善,同時,還要將雜草清理干凈,增強土地蓄水和涵養能力。為了保證冬小麥增產增收,每年9月15日前應結束整地工作。在翻耕土地之前施加有機肥來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土壤品質。經過翻耕后的麥田表層土壤疏松,要檢測土地中的肥料,保證土地的肥料、水分等能充分滿足種植要求。在土壤處理中,要采取施肥等措施,使土壤中的營養物質含量得到提高,土壤肥力得到增強,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科學種植。耕翻土地之后要及時耙耢、平整,這樣可以對土壤松軟度進行改善,防止播種過深,對小麥分蘗產生影響。
小麥種植要達到高產和優質,就必須要選擇優良的種子,可以說,在冬小麥種植中,選種工作是非常關鍵的。種植戶需根據每個品種的差異及其特征,選取適合該地區種植的優良種子,要以分蘗能力強、麥穗大、麥粒多的產品為主,并確保所選品種能適應當地生長環境。如果條件允許,應當將冬小麥種子的包衣進行適當處理,以利于種子發芽。使用防病或防蟲藥劑對種子進行藥物浸泡處理,來增強冬小麥的病蟲害防治能力,以便培育出優質壯苗,從而保證冬小麥的高質高產。采取精良播種的方式,播種要保證均勻,行距一致,播量精準,掌握好播種的深度,播種深度平均在3~5 cm,以減少弱苗情況的發生。精良播種的小麥量要低于傳統的小麥種植量,大約可以節約5 kg/667㎡的種子,提高5%~20%的小麥產量,能有效降低種植戶的種植成本,并促進麥稈結壯,增強冬小麥的抗病與抗倒伏水平,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在種植冬小麥時,播種時間通常選擇在9月中、下旬,選擇恰當的播種期,合理增加積溫,能促進小麥種子的分蘗期適當延長和根系生長,有效避免小麥受到冰凍的傷害,減少額外營養消耗,提高冬小麥對寒冷的抵抗能力,這都將有助于冬小麥的豐收。
播種完成后,要對冬小麥的田間管理工作給予高度重視,這樣能為其冬季大分蘗奠定良好的基礎。冬小麥在越冬期間能夠長出6~7片葉子,蘗數達到3~4個。如果麥田灌溉方便,應在冬季來臨前為冬小麥灌一次封凍水,以保障年后麥苗的有效生長。冬灌應該遵循先灌適時麥、后灌晚麥的原則。進行冬灌要把握時間、次數及灌水量,通常選擇平均氣溫下降至2℃~3℃時進行,冬灌水量最好以澆透、當天滲完為好。完成冬灌后,在冬季大降溫和土壤尚未完全封凍前,種植戶要開展耱地工作,將播溝及時填平,并適當培土進行保溫;當土壤完全封凍后,還要選擇合適的機會及時碾地,以便消除麥田中的地表裂縫。通常來說,壓麥最好是在中午時分進行,以便有效保護幼苗。沒有進行冬灌防寒的麥田,應做好壓麥相關工作,為麥苗安全越冬做好充分的保障。
在肥水管理方面,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不同地塊的土壤肥力、植株生長狀況等來科學制定施肥方案。早春土壤解凍后,冬小麥就開始返青拔節,這時候要做好肥水施加工作,以促進麥苗生長,控制植株長勢,加強弱苗的轉化,避免植株因貪青而出現后期倒伏的問題。要根據“限氮穩磷補鉀鋅,有機無機結合”的原則,全部實行肥料基施,簡化作業。一般每畝可以施用尿素20公斤,磷酸二銨20公斤,硫酸鉀15公斤以及硫酸鋅1公斤。肥力較好的麥田,底施全部肥料,不用進行追肥;肥力一般或不均勻的麥田,底施和拔節期間要施氮肥,拔節期追肥應施尿素10公斤。冬小麥生長期間,還會受到雜草的影響,雜草會與冬小麥競爭水分和肥料,所以,要及時對田間雜草進行處理,避免肥力和水分流失。
后期管理主要是保護冬小麥的根和葉,使其根系及葉片的功能得到有效延長,適當增強光合作用,避免早衰,提高冬小麥的顆粒質量。主要工作是預防脫肥,保持水分供應,及時收割。
化控栽培是隨著農業科技發展產生的新技術,這種新型的農業生產技術對冬小麥生產和產量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可調節冬小麥的生長發育,增強抗凍和抗倒伏能力,實現早熟、高產。例如,將多效唑在入冬前噴灑到冬小麥上,不僅能提升冬小麥抗倒伏能力,還能促進冬小麥植株矮化和根系良好發育。
在冬小麥種植管理中,病蟲害防治工作是重要的環節,需要貫穿到冬小麥種植與生長全過程。冬小麥病蟲害防治堅持物理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種植戶要結合當地條件,全面分析冬小麥的病蟲害狀況,優選冬小麥品種,減少同一感病品種大面積種植的情況,以免造成缺苗斷壟或產生弱苗、病苗。秋播前要將麥田周邊的雜草及時清理干凈,可以有效減少菌源、蟲源數量。麥莖蜂、條銹病、紋枯病等是冬小麥的主要病蟲害,氰戊三唑酮乳油對防治此類病蟲害效果顯著,連噴2次,中間間隔1周。適時的晚播可以減輕或避開叢矮病和黃矮病的發病盛期,如果播種偏早,要認真檢查病蟲害情況,做到早發現、早解決。如果麥田處于紋枯病等高發地區,可以與棉花、蔬菜等非寄主作物輪作2~3年,這樣可以有效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生物防治是綠色環保的病蟲害防治方法,是根據不同植物相生相克的特性,利用害蟲的天敵來治理害蟲,不會影響和污染冬小麥種植環境,還能促進種植質量提高。
綜上所述,種植冬小麥的過程中,應用科學、規范的種植管理對策進行科學栽培和管理,能夠給冬小麥的高產高質、增產增收提供良好的保障,值得加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