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紹武
(鹿城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云南 楚雄 675000)
近年來,縱觀農業環保工作的開展情況,可以發現主要面臨如下問題。
在農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農業生產用地規模日漸加大,可用耕地資源越來越難滿足農民耕地需求。很多農業生產人員不懂得科學使用耕地,造成土壤沙化、板結問題突出,使得本就有限的耕地資源更加短缺,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這對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現如今,農業用水污染總體形勢嚴峻,不少農戶在種植農作物的過程中,會噴施大量的農藥,加上隨意堆放生活垃圾,使得水源污染不斷加重,經常出現水體渾濁、異味大的問題,水源受到污染后,再排放入河流湖泊中,導致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威脅。
國家明確規定,不得在田間隨意焚燒秸稈,但收獲完農作物后,為了節省人力,大多數農業生產人員會直接在田間焚燒農作物秸稈,導致大量秸稈資源遭到了嚴重浪費,還污染大氣[1]。
由于農業環境長期不注重落實政策法規,也沒提供完善的保障措施,導致農業環保工作得不到嚴格執行。同時,農業環保經費短缺,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也就無法實現對農業環保工作的管理與檢測。此外,農業環保工作長期不注重宣傳,使得農民無法轉變農民農業種植理念,對農業環保工作的開展造成了嚴重阻礙。
在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中,必須保證充足的營養供應,盡管有機化肥不會危害環境,但生產與使用有機化肥都十分耗時耗力。不少地區為了提高土壤肥沃度,保證農作物營養水平,會大量使用無機化肥或激素類農藥,這兩類物質使用后不會被農作物完全吸收,會在土壤與水源中產生殘留。而大量的有害物質沉積,會導致土壤自身酸堿平衡受到破壞,土地板結、鹽堿化問題突出,破壞了土壤團粒結構,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殘留物的存在還會影響地表水、封閉水源的水質,造成富營養化問題突出,破壞水域生態平衡[2]。另外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如包裝瓶子、袋子、農膜、遮陽網等)也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當前,工業發展日益加快,對農業環境也產生了一定影響。一方面,工廠擴建占用了大量農業生產用地,使得一些種植條件優異的農田與水系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另一方面,一些地區為了追求經濟效益,會將一些污染性工業生產企業引入農村區域,而這些企業沒有采用環保生產工藝,不重視污染物的治理,導致農村環境受到嚴重污染。
在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農業環保問題日益嚴重,需要給予足夠的關注,并要對相關工作者的素質提出嚴格要求,落實好農業環保規劃與調研工作。為扎實開展好調研工作,需要建立一支擁有高超專業技能的團隊,除了要設立農業環保相關服務組織外,還要建立農業環保隊伍,結合當地實際對農業污染源加以了解,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減少農業生產污染,落實好現代農業整體規劃管理工作。實際開展規劃管理工作時,也要加強農業科技環保技術創新,強化農業環保工作的科技支撐,保證農業環保工作質量[3]。
基于農業環保理念,需要加強綠色農業模式開發,分析當前農業種植結構,在合理規劃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優化,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為土壤肥力提供有力保障,使本地農作物種植優勢得以充分發揮,提高農作物種植產量。同時,合理的農業種植結構可對生態環境進行有效保護,防止土壤肥力因不合理使用而出現大幅下降的問題。此外,加強土壤改良技術研究,對受到污染的土地加以改良,使良田得到有效利用,也能避免土壤沙化,進而對土壤進行有效保護,推動農業生產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對于農業生產中遇到的水污染問題,相關部門應給予足夠重視,應充分認識到水污染問題的嚴重性,及時采取相應的治理措施,使得水污染狀況得以緩解。環保部門也要注重水資源管理,嚴格監管污水處理工作,減少農業生產及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控制水源污染。技術人員要加強農藥研發,優化農藥成分,選用低毒高效的生態農藥,用于農業生產,進而降低農業生產對水資源造成的污染[4]。
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環保意識的強弱、農業種植技術水平等,都會影響農業環保工作的開展,為確保農業環保工作問題得以解決,就要做好農業環保宣傳工作,增強農民的環保意識,強化引導,讓其主動接受新型農業環保種植技術,促進農業種植水平提升。有關部門也應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不斷拓展農業環保宣傳渠道,綜合采用多種宣傳手段,如村內懸掛宣傳橫幅,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等宣傳方式,方便農民及時學習農業環保種植技術。積極開展線下農教活動,加強農業環保知識與技術推廣,讓農民真正掌握一定的農業環保技術。
農業生產中,相關部門應強化農業環保生產指導,堅定不移地進行農業環保知識與技術宣傳,降低農業生產污染。比如,在農業種植過程中,相關部門可組織農民群體參加農藝技術培訓,讓他們學會分析農作物生長規律,實行科學密植,適時進行中耕與除草,使農作物通風與光照合理、農業生態環境得以改善,進而提高農作物產量。對于病蟲害防治,應主要采用環保型病蟲害防治措施,傳授農民學會分析和利用病蟲害的趨光性,運用粘蟲板、防蟲網等手段,保證病蟲害防治成效,還要及時將病枝、爛草清理干凈,防止病害的二次污染,減少農藥的使用頻率。在對農業生產廢物進行處理時,運用科學的處理手段,使廢物殘渣逐漸轉化為有機肥,提高土壤肥沃度,維持土壤環境生態平衡[5]。
相關部門應在現有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基礎上,認真分析地方農業生長特色,落實好環保工作,進一步完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和經濟政策,明確不同崗位的權責,根據全新環境保護執法理念的指導,保證農業環保工作得以順利開展。持續增加農業環保經費投入,完善農業環保工作設施設備,從硬件上保證農業環保檢測與管理工作的實施。同時,有關部門也要立足于當地實際,推出扶持政策,并向農民群體發放補貼,讓其利用農業環保技術進行農業生產,增強農民農業環保意識,產生良性效應,進而提高農業環保工作質量。
在農業污染形勢不容樂觀的當下,為了加強農業環境保護,相關人員需要努力做好整體規劃與調研工作,優化農業種植結構,改良土壤性質,妥善處理污水,選用生態農藥,還要增強農民農業環保意識,及時提供農業環保生產指導,此外,完善環保政策,增加基礎設施投入,進而走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