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高球,陳春青
(平陽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浙江 平陽 325400)
平陽縣地處浙江省東南沿海,是溫州市南翼區域經濟中心。平陽縣歷來十分重視生態環境建設,高位推進各項綠化工作以改善城鄉環境、樹立城市形象、全方位提升城市綜合實力。2014年創建成省級森林城市后,全域基本形成城區綠地、路網、水網、山體綠網一體化的“綠動平陽”大格局。目前,縣域林木覆蓋率已達55.23%,城區綠化覆蓋率達27.65%,城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0.38平方米,達到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評價量化指標》的目標,具備了國家森林城市的建設基礎與條件。2019年平陽縣委縣政府做出了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重大決定,這將為建成鰲江流域溫州(副)中心城市提供有力的支撐。并且以森林城市建設為契機,能夠使縣域森林、濕地等總體自然資源質量得到綜合提升,提升浙江南部沿海在海岸防護、污染調控、災害緩解方面的整體水平。因此,森林城市的建設是保護平陽山水林田海基礎自然格局、構筑浙南沿海生態屏障的重要抓手。
平陽縣森林資源現狀調查結果顯示:林地面積58480.0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1.29%。其中喬木林地面積40899.67公頃,占林地面積的69.94%;竹林地面積7280.00公頃,占12.45%;疏林地123.93公頃,占0.21%;灌木林地4109.07公頃,占7.03%;未成林造林地2346.87公頃,占4.01%;苗圃地41.53公頃(不包含平原臨時性苗圃地),占0.07%;跡地62.13公頃,占0.11%;宜林地3616.87公頃,占6.18%。按起源分,天然起源林面積17687.80公頃,占總面積的32.31%,蓄積1037789立方米,單位面積蓄積量58.67立方米/公頃。人工起源林面積37067.13公頃,占總面積的67.69%,蓄積1134229立方米,單位面積蓄積量30.60立方米/公頃。非林地面積36929.13公頃,占38.71%。森林覆蓋率54.64%,林木覆蓋率55.23%。
根據《平陽縣國家森林城市總體建設規劃》要求,平陽縣以“一鎮一園”“濱水小公園”“金角銀邊”“四邊三化”等四個行動為主要載體,通過拆違建綠、拆墻透綠的“兩拆兩綠”和城鎮綠地“認種認養認建”行動,積極破解城鎮綠化用地難和資金難問題,擴路還綠、庭院補綠、治臟建綠、引綠入城等,“面、點、線”綠化全面突破,使城區綠化覆蓋率達27.65%,實現“城在綠中、綠在城中、居在綠中”愿望,人均公共綠地10.38平方米。近幾年,平陽縣貫徹落實省政府提出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要求,以創建省、市綠化示范村,“一村萬樹”示范村為主線,大力實施鄉村振興。平陽縣目前村級社區和建制村數量360個,其中森林村莊(含綠化示范村)169個,其中省級森林村莊、“一村萬樹”示范村37個。
利用ArcGIS對平陽縣高分辨率影像進行判讀來統計和分析相關數據,其中植被具有很明顯的層次性,道路系統明確,并部署有配套基礎設施的集中綠地被判讀為公園。據平陽縣2018年3月份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圖判讀統計結果顯示,平陽縣建成區各類型公園綠地共21處,面積為60公頃。平陽縣建成區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的覆蓋面積為777公頃,覆蓋度為80.77%,平陽縣建成區居住區覆蓋的面積為174公頃,覆蓋度達94.05%。平陽縣陸地面積105068公頃。平陽縣各類大型生態休閑場所共17處,總面積為6723公頃,以大型生態休閑場所為源,作緩沖區分析,得到大型生態休閑場所10公里服務半徑在平陽縣陸地面積的覆蓋度為99.89%。
對照《國家森林城市評價指標》結果顯示,平陽縣已有23項指標為達標指標;城區綠化覆蓋率、城區樹冠覆蓋率、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鄉鎮綠化、村莊綠化5項指標未達標;森林質量提升、生態宣傳活動、公眾態度3項為待建的指標;規劃編制、檔案管理2項指標為正在實施的指標。
拓展城區綠色空間,減弱建成區熱島強度。城區綠化覆蓋面積、公園綠地面積等是減弱城市熱島效應最有力的環境要素,一方面可以通過擴建城市公園、廣場綠化、社區公園、單位附屬綠化、道路綠化等途徑增加城市的綠化面積;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豐富綠化形式,增加垂直綠化來增加城市綠量。此外還要注重綠色空間的建設質量,在植被群落的構建過程中要以鄉土樹種為主,遵循物種多樣原則,著力構建穩定、健康、優質的濕地生態系統,使中心城區有限的生態用地能夠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
拓展村鎮建設用地范圍內的綠色空間,并優化綠色空間布局。隨著城鄉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增大,以及村鎮建設用地的無序發展,村鎮綠化質量堪憂,尤其是寶貴的原生的鄉村植被及鄉村特色景觀林正在不斷消失。平陽縣要緊抓村鎮綠化,注重鄉鎮片林、休閑公園、綠蔭街道建設,注重鄉村環村林、公共休閑綠地、四旁綠化建設,打造地域特色村鎮綠化景觀,恢復鄉愁記憶森林景觀,師法自然,避免建設人工干預過多的城市園林景觀。
通過公園綠地建設、附屬綠地建設、防護綠地建設等措施,進一步消除公園綠地500米服務盲區;通過在城區南部和北部平原與城市交錯地帶建設成規模城市片林,增加居民生態休閑空間,提高城區綠化覆蓋率至40%以上,使得樹冠覆蓋率超過 2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超過12平方米。同時,綠化部門和林業部門要加強綠化資源數字化管理,把握好綠化現狀與發展格局,構建“縣域綠化資源一張圖”“山水林田湖草”統籌發展。村莊通過“一村萬樹”、珍貴鄉土樹種等行動,推進村旁、路旁、宅旁、水旁綠化,提升整體的林木覆蓋,使得村莊平均林木綠化率須達到30%以上。
平陽縣應針對疏林地、跡地、宜林地,加大綠化造林力度,注重鄉土造林樹種的應用,營造地帶性混交群落,增加群落穩定性和生態效益。針對平陽縣的幼齡林,要加強森林撫育工作,加大補植力度,增添珍貴彩色鄉土樹種。注重交通廊道綠化,尤其是東部山地平原地帶,利用交通綠廊串連森林濕地生態系統。注重工礦用地生態修復、綠化,推行綠色生產。注重農田林網建設,基本農田用地區域分布著大面積的弱熱島,雖然熱島強度不高,但仍然需要引起重視。建設農田林網可以起到防護、美化、改善氣候小環境等作用,促進城市熱源的削減、農作物穩產及增產。注重礦山綠化和生態修復,對縣域內所有采石場要求落實揚塵、粉塵控制措施,對已關閉廢棄礦山開展礦山生態修復,通過土地復墾和植被恢復,強化廢棄礦山的邊坡整治、復墾、復綠及景觀修復,積極推進綠色礦山創建,防控生產過程中產生污染。
平陽縣濕地資源豐富,需加強河流森林廊道建設,構建區域生態廊道格局,增強區域間物質循環,為生物遷移搭建綠色通道。沿海防護林是沿海地區抵御自然災害最有效最直接的綠色屏障。平陽縣沿海區域植被以中高覆蓋度為主,但是存在大面積的低覆蓋度和中覆蓋度等級植被,現有基干林帶建設質量不高,整體防護功能不強。對于沿海一重山林分結構的改造、景觀效果進行提升、樹種結構進行調整,使山體植被得到恢復。對現有基干林帶進行修復,在缺株斷帶的區域進行補植修復,對低質低效林分進行補植改造,并合理選擇補植樹種,對現有林帶結構進行優化。對沿海無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等進行撫育補植,優化群落結構,形成較高質量的防護林帶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