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華生
(江西省大余縣新城鎮人民政府,江西 大余 341501)
在集體林業發展進程中,有序開展造林作業設計規劃能夠切實推動林業產業的科學化管理,明確集體山林的栽種樹種、栽種時間、栽種方式以及病蟲害防治等相關要素。因此本文針對集體山林的造林作業設計規劃開展研究有較強的實踐與應用價值。
針對集體山林造林作業設計規劃,需要理清造林作業的基本原則,首先體現為根據地區林業發展的主要方向科學劃定林總比例。以贛南地區為例,在開展集體山林造林作業時,需要提前針對預計培育和栽種的林種進行有效選擇,并根據現有集體山林的異地條件規劃,真正做到喬木、灌木和草地有機結合,著力推進用材林的建設,真正實現集體山林的優質化、豐產化建設。其次要始終堅持適應該地區自然規律的主要原則,特別是在樹種的選擇方面,要根據該地區的自然規律、氣候因素等,合理選擇適宜的樹種。如果計劃選擇外來樹種,則需要對樹種進行全面的考察,避免外來樹種對本地氣候條件或土壤因素的不適應而導致資源浪費和經濟效益無法實現。如果該地區集體山林的林場條件相對較好,且山頂至山腳整體土壤肥沃濕潤,則可以不進行戴帽造林,但是如果集體山林位于丘陵地區或土壤肥力較差的區域,則要有序規劃戴帽造林,以更好地提高樹種成活率和造林效果。最后需要始終堅持政策的合理引導原則,在開展造林作業規劃設計時,需要用好各地區的林業產業政策,選擇林農廣泛接受的樹種和種苗,并對林農做好專業技能和造林技術的培訓,推進集體山林造林作業設計規劃的全面執行。
在進行林區選擇時需要有效規劃多個集體山林,并針對山林中的無立木林地、退耕還林地以及其他類型的造林小班中進行作業區的選擇,與此同時也可以根據集體林地設計規劃圖和年度計劃等進行造林區域的選擇。在造林作業區布置方面,需要始終堅持集中管理、便于施工的原則,確保集體造林的整體作業面積能夠與造林規劃有效吻合,避免出現較大誤差[1]。
在造林作業期間要針對集體林地的地形因子、土壤因子、植被等多重要素進行全范圍的調查和評估,確保為造林作業設計規劃奠定良好的理論和數據基礎。在地形因子調查與評估方面,技術人員要全面調查該地區的海拔位置、林地所處部位坡度及坡向情況以及集體林地中不同地形條件的植被變化情況。在針對土壤因子進行調查時,需要重點考察土壤的肥力狀況、土壤厚度、土壤的主要種類以及土壤受到水土影響所產生的侵蝕程度等。在植被調查中,要針對不同立地條件分析植物的種類、覆蓋度情況等,綜合判斷土壤的肥力,與此同時通過廣泛的植被調查也能夠對集體山林的造林作業和數種選擇提供有效的依據[2]。
為了進一步做好設計和規劃,需要有序科學地開展作業設計,首先要始終堅持適地適樹的基本原則,并將其作為開展造林作業設計規劃的重要基礎要素,避免出現過于人為、主觀地進行改地適樹的問題。例如某地區主要為杉木中心產區,但是對于杉木的種植也并不是全覆蓋的,大多數情況下處于山區的集體山林綜合立地條件相比于丘陵地區更好,也更加適宜栽種杉樹,因此在針對杉木的造林作業中,需要有效把握樹株行距,并通過明穴整地的方式確定栽植密度,每畝地控制在200株左右,在栽植方法方面要始終實施“一埋、二踩、三提苗”的措施,合理配比陰坡與陽坡的杉木種植密度,真正實現集體山林的造林作業設計規劃的因地制宜效果[3]。
在進行造林規劃設計時,可以適當考慮開展混交林設計,其最主要價值和優勢在于能夠充分發揮出集體山林的最大價值和生態效益,并以此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但是從技術層面上講,混交林的設計與規劃難度較大,不僅需要綜合考慮樹種的更新情況,也要針對樹種耐陰或喜陽、闊葉和針葉等多重要素進行有效混交。如果該地區集體山林造林作業設計規劃中缺少必要的混交林經驗,則很容易導致集體山林的林農對此類混交林設計接受效果降低。
為了促進集體山林造林作業的有效開展,在前期設計規劃階段需要針對集體林地的相關附屬設施及撫育要素進行有效的設計。首先在林區方面需要開設林區公路并建設造林基建房屋,但是也要始終按照基建的相關工程要求有序開展。其次要嚴格按照集體山林的造林地實際要素和信息,全面考察人民群眾的生活水準,確定造林單價和撫育時間。大多數情況下,樹種的撫育時間不能限制于3年,因為有些生長較快的雜灌生長速度過快,能1年撫育2次,但是也有其他類型的樹種,需要撫育4~5年的時間。
在針對集體山林進行造林作業規劃設計時,要確保在造林開始之前完成設計,并按照相關程序的要求嚴格履行報批手續,當廣大林農收到相關部門的具體批復之后,可以由各地區基層林場進行組織施工,并針對相關林地或基礎設施進行驗收,避免質量與施工要求出現不符的問題。除此之外要根據不同集體山林的情況,有序建立檔案并嚴格開展管理。
除了造林作業和混交林之外,可以有序開展林下經濟的規劃和設計,這種形式不僅能夠推動集體山林經濟效益的全面提升,也能進一步激發林農參與造林作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對集體山林造林作業的合理有效布局,能夠充分發揮集體山林的重要經濟優勢和社會優勢,確保經濟效益能夠實現有效互補,但是堅持林下經濟的生態保護和資源節約原則,真正實現因地制宜和科學布局,確保林下經濟與集體山林林木的增長有效融合,并根據當前市場要素的需求合理選擇林下經濟的發展模式、養殖模式、種植模式等,確保集體山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能夠實現同步提升。例如在平原地區可以設計抬田造林,在林間飼養雞鴨鵝或利用溝壑區養魚等;針對山地丘陵地區除了飼養禽類以外,也可以種植其他類型的經濟作物;除此之外,集體山林可以依賴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勢頭,利用森林資源提高林業生產的資源利用效率。
前文中強調,在集體山林造林作業設計規劃中要合理選擇樹種,對此需要始終堅持用材與護材兼備的樹種選擇原則,根據集體山林的林農承包年限選擇樹種,同時也要根據不同承包人的經濟實力等要素進行樹種的生長周期確定。如果該地區集體山林的主要林木用途已經列出相應的規劃,則需要根據規劃的要求進行樹種種植。與此同時,可以盡量選擇鄉土樹種與外來樹種混交的形式,既能避免樹種過于單一,也能通過混交減少林地中存在的各類病蟲害,提高集體山林的經濟效益。
文章針對集體山林的造林作業設計規劃進行深入研究,首先論述了集體山林造林作業的基本原則,其次圍繞林區選擇立地條件、作業設計、混交林設計、附屬設施及撫育設計、施工驗收等多種設計和規劃手段進行深入探究,最后圍繞造林作業設計規劃的注意事項進行論述,希望能夠有效推進我國集體山林造林作業的有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