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政
(廣西北流市平政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廣西北流 537417)
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思路、新方法,不僅能夠全面提升我國農業整體競爭力,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路徑。農業乃興邦之本,國務院近些年來出臺一系列激勵政策以促進我國鄉村經濟發展。然而,農業經濟管理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依然存在著眾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則會成為制約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因素。
農業經濟提升需要各基層政府根據自身地理、文化、氣候等綜合條件,做好深度而廣泛的調研,根據自身特色,因地制宜打造本地區特色產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產業化、品牌化是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的“金鑰匙”和“助推器”。然而,打造特色產業意識薄弱成為一些地區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中暴露出的突出性問題之一。受經濟文化水平限制,多數基層鄉鎮農民群眾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對產業信息和互聯網信息技術運用水平不夠。同時,地區缺乏特色產業勢必會導致產品同質化,而大量同質化產品充斥市場,將會從整體上削弱產品競爭力,導致農民經濟收入水平下降。而之所以會出現打造特色產業意識薄弱問題,歸根結底在于對優勢產品的重視程度不足,或者是未建立成功的產業鏈。因此,該問題需要引起農業經濟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1]。
“互聯網+”已經成為當前國民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充分發揮出互聯網所具有的優勢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創新成果融入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對于提升實體經濟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筆者通過對其所在地區基層鄉鎮農業經濟管理工作進行綜合調研和梳理后發現,在基層鄉鎮存在一個普遍現象,即整體工作中“互聯網+”并未得到有效運用,信息化水平較低,覆蓋面小,使用率低。以農產品銷售為例,運用“互聯網+”能夠有助于全國各地的商戶展開在線交流和合作,根據其具體的要求安排農業生產,以更好地適應市場需要,提升自身的競爭實力,而信息化水平低就會造成農產品生產與市場需要脫節,并且銷售的區域僅僅集中于本地區以及周邊地區,市場過小導致整體收益下降,廣大農戶缺乏信息渠道和銷售渠道,造成農產品過剩而農戶無法收回成本,同時存在部分城鄉農副產品短缺而無法滿足人們的菜籃子需求的問題。
從事農業經濟管理的人員不僅需要具有扎實的農業經濟管理知識,還需要具有前瞻性的區域發展思維,由此就要求其必須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業務技能熟練。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將會在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走上科技化、信息化的發展路徑。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農業經濟管理的要求勢必會不斷提升,但相較于其他管理崗位,此項工作往往需要管理人員深入到田間地頭、農村一線進行深入調研,甚至是與農民一同勞作以掌握一手資料,工作艱辛之下導致農業經濟管理類專業畢業的大學生普遍不愿意加入到現有農業經濟管理隊伍之中,造成了后備力量不足的問題[2]。
針對地方農業經濟管理和發展缺乏特色產業的這一問題,建議如下:鄉鎮農業服務中心包片包村工作人員應各司其責,需要掌握轄區內農業基礎信息的第一手資料和農產品資源配置情況,在日常指導過程中蹲點并獲取本地區一手數據信息,詳細掌握本地區農業發展的歷史和當地特色資源,了解周邊地區提升農業經濟的一些重點發展的特色農產品,以從中選取適宜的農業經濟作物及產品[3]。積極組織本地區農戶開展社會和市場調研,掌握市場真實所需并根據調查數據開展農業生產,號召當地農戶培育本地區的特色產業。此外,根據自身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通過下鄉走訪宣傳、微信群普及、宣傳頁定制發放等多種便于當地農戶接收和了解的方式和渠道,定期向農戶傳遞農業生產、科技等方面的知識,根據當地地理、土壤、氣候特點,整理出適合當地農業經濟提升的新型項目和傳統項目經濟發展意見和信息,積極引導農戶選擇適宜的項目,并且以手把手的形式為農戶傳授農業新技術,提高農產品的經濟附加值,充分挖掘農產品潛力并增加其潛在經濟價值。
通過“互聯網+”打造線上商城與線下實體店結合的銷售平臺成為今后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要方向。因此,鄉鎮農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需要與時俱進,利用多元化的指導手段為本地區的農戶、具有創業傾向的大學生、創業者提供相應的指導和服務。如:圍繞農產品建設電商平臺,借助電子商務的東風將本地區的產品推向全國各地,或者是與社交購物網站展開合作,借助此類平臺形成“授人以漁”的新型農業發展觀。同時積極為轉變本地區農業產業結構出謀劃策,論證提出的觀點、舉措、方案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使得各種項目能夠有序推進[4]。此外,還需指導本地區農產品生產的創新,如借助日光溫室“削峰填谷”貯熱加溫技術種植反季蔬菜、農產品等。積極與數字化農村電商相結合,多方位將產業利益充分激活,挖掘各個環節的溢出價值,促使更多的農戶從中獲得紅利。
針對鄉鎮一級農業經濟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儲備不足、專業技術力量后備力量不足問題,本文指出鄉鎮農業服務中心要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強化自身業務素質,加強周邊鄉鎮經驗交流和技術培訓力度和頻次,內強素質,外塑形象,提升自身技術本領,加強宣傳工作,宣講鄉鎮農業服務中心是政府設置的最基層服務機構及其所肩負的使命等內容。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決以上問題:一方面,通過鄉鎮網格化管理信息的覆蓋,挖掘現有人員潛能,增強包村包片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定點蹲村,幫助基層農戶提升農業收入;另一方面,通過多種渠道,從社會中招募更多有志于振興鄉村經濟的人才參與到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中,以不斷豐富現有管理隊伍,補充“新鮮血液”[5];第三,要不斷挖掘本土后備力量,由各蹲點包片人員和鄉鎮農服中心、村兩委形成良性反饋渠道,對本土有創業意識的青年予以優先考察和扶持,吸納本村鎮中回鄉創業的青年作為后備力量并展開培訓管理工作,不斷提升其業務技能水平以及知識儲備,以便于結合當地資源,規劃科學的發展方向,提出更多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持續提高后備力量儲備。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本文總結了當前農業經濟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包括:打造特色產業意識薄弱、信息化水平低、農業經濟管理后備力量不足,據此提出了針對性的改進對策,即培育本地區特色產業,拓展區域影響力、靈活運用“互聯網+”、強化農業經濟管理后備力量建設工作,希望能夠為其他地區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