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道武
(舒城縣農業農村局種植業股,安徽 六安 231300)
近年來,舒城縣按照農業綠色發展理念,圍繞水稻質量效益主線在全縣范圍內大力推動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規范項目實施,努力提高創建質量和水平,促進現代生態農業發展,加快水稻產業轉型升級,努力提高糧食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舒城縣依托現有30座育秧工廠,積極鼓勵新型經營主體參與創建,培育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79家,探索專業化、社會化農技推廣服務新模式,不斷提升創建層次和水平。
實行麥-稻、薯-稻種植模式,實施全程機械化種植,秸稈全量還田。其中發展常規單季稻綠色模式高產攻關,目標畝產750公斤以上;發展有機稻種植,目標畝產350公斤以上,畝節本增效100元以上;建立水稻新品種展示示范區,展示品種100多個,開展品種對比試驗示范;建立馬鈴薯技術攻關區(含馬鈴薯新品種展示區),馬鈴薯新品種展示60多個,馬鈴薯栽培試驗近10個。
面積3.2(數據小于兩種示范片的總和)萬畝,其中建立水稻連片500畝以上的核心示范片35個,10萬多畝,實行全程機械化種植,秸稈全量還田;100畝以上的生態特色種植區(含稻漁、稻鴨、沼液還田等)29個,核心示范片1萬多畝。
以育秧工廠以及社會化服務組織為核心,開展機插秧和植保統防統治,推廣全程機械化和秸稈全量還田。
100畝以上集中連片種植示范區10個,開展油菜(油用、菜用、肥用、蜜用、觀光)或紫云英等全產業鏈多元化開發。
引導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水稻專用品牌創建,鼓勵有資質農業企業或實施主體(有有機認證或在轉換期)在適宜區域建立或委托其他經營主體建立100畝以上集中連片品牌保護及生產基地。
3年來在全縣14個水稻主產鄉鎮實施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打造一批集中連片、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帶動能力強的示范區。通過示范區的輻射作用,實現了全縣水稻主產區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全覆蓋。
一是推廣應用水稻良種,良種應用率達95%以上。二是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在示范片增施有機肥,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提高肥料利用率1.5個百分點。三是示范推廣工廠化育秧,全縣水稻機插秧面積達30萬畝次。四是推廣平衡栽培和“三控”栽培,示范片達到100%,輻射區達到60%以上,面積達到30%。五是全程機械化生產,全縣水稻種植機械化率達到90%以上。六是稻草還田率達85%以上。七是重大病蟲害綠色防控核心示范區全覆蓋,輻射區達95%以上。
推廣應用水稻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實現水稻良種良法配套、高產高效統一、生產生態協調。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機耕機收面積90%以上,機插面積20%以上。農藥化肥實現零增長,提高了肥料利用率。稻田養魚(蝦)、稻田養鴨等稻田生態種養面積逐步擴大,實現畝節本增效80多元。
2.4.1 稻鴨共養模式
鴨稻共生是指生產有機水稻和有機鴨的共作方法,使水稻田不用化肥、農藥、不要人工除草,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在稻鴨共生技術中引入綠萍,不會和水稻爭光爭肥,鴨在稻田覓食吃青嫩雜草、蟲子和綠萍,節約飼料20%左右,降低養鴨成本,而且無需為稻田增肥,生態效益顯著。本模式既保證了水稻的產量,又提高了水稻的品質和口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高,值得推廣。
2.4.2 稻蝦綜合種養模式
實行稻蝦綜合種養模式,每畝水稻產量約500公斤,產值1200元/畝,畝產龍蝦100公斤,按均價40元/公斤計算,效益達4000元/畝,合計每畝產值5200元,扣除開銷和成本,純收入高達2000元。稻蝦綜合種養模式下,種植大戶均可實現純收入翻番,效益十分明顯。
2.4.3 養豬-沼液-水稻模式
以畜禽糞便為紐帶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即圍繞畜禽糞便燃料、肥料化綜合利用,以養殖龍頭企業為主體,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組織方式,應用畜禽糞便沼氣工程技術、畜禽糞便高溫好氧堆肥技術,配套設施農業生產技術、畜禽標準化生態養殖技術、綠色稻谷種植技術,構建“畜禽糞便-沼氣-沼渣沼液-稻谷”“畜禽糞便-有機肥-稻谷”產業鏈,推動當地養殖業、種植業發展。
2.4.4 稻-油(紫云英)全產業鏈多元化開發模式
實現油菜(紫云英)菜用、肥用、飼用、蜜用、觀光等多元化開發利用,減少化肥使用量,穩定水稻產量和品質。
為扎實推進該縣水稻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切實提升水稻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層次和水平,確保水稻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各項措施落到實處,縣政府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分管農業副縣長為副組長、縣相關部門主要領導參加的水稻綠色高產高效創建領導組,縣農業農村局成立了以主要領導為組長,相關部門業務骨干組成的實施小組,縣農技推廣中心成立了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技術指導組。
制定科學合理的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技術方案是做好水稻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工作的關鍵,按照水稻綠色高產高效創建方案要求,圍繞節藥、節肥、節水、節種,節本增效,組織栽培、土肥、植保、環保、種子、農機等專家,結合該縣實際,因地制宜認真分析研究,分別制定了《舒城縣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實施方案》及各核心示范區技術方案。同時,縣局組織有關專家,深入創建基地巡回現場指導,并通過“明白紙”、手機短信服務等方式,確保水稻綠色高質高效技術落到實處。
通過技術攻關區重點對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中的技術瓶頸進行攻關,從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栽培試驗入手,重點開展了水稻工廠化育插秧技術攻關、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攻關、缽苗機插與毯苗機插不同方式對比試驗攻關、缽苗機插不同株行距栽培對比試驗攻關、水稻不同品種對比試驗攻關、不同肥效肥料施用對比試驗攻關、機械施肥、機械(無人機)噴藥試驗攻關、綠色防控試驗攻關(包括性誘劑殺蟲、燈誘殺蟲、色誘板殺蟲、生物藥劑、生物導彈技術應用等)、有機稻全部施用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攻關、稻田馬鈴薯大棚栽培、露天栽培、地膜覆蓋、新品種展示等試驗技術攻關。
該縣把“互聯網+農業”高標準示范基地建設作為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的重要抓手。一是建立綠色、有機水稻生產基地,大力發展綠色、有機稻米、富硒稻米、礦泉米、特色米等功能大米生產。二是實施品牌戰略,培育安徽過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安徽谷瑞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等一批省級糧食產業聯合體。重點打造電子商務平臺,把“過灣”專用品牌糧食實現線上銷售線下配送相結合。三是建立水稻加工基地,培育以安徽青云精米加工有限責任公司等為主的糧食加工和烘干企業。四是開展標準化生產,選用高產優質多抗的水稻品種,集成配套栽培技術,發揮良種增產潛力。五是加強安全監管,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監管,實行可追溯體系。
綜上所述,舒城縣通過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加快了水稻產業轉型升級,提高了糧食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今后水稻開展“三品一標”(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提升行動提供了方案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