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登魁
(寧夏彭陽縣鄉村振興局,寧夏 彭陽 756500)
彭陽縣各級黨政組織和廣大干部群眾,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堅決貫徹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和區市黨委和政府的工作安排,克服新冠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緊盯扶貧各項掃尾工作,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決心和勇氣,一鼓作氣,順利完成了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目標任務。彭陽“國定貧困縣”的帽子終于被徹底摘掉,區域性絕對貧困問題得到了全面徹底解決,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更加昂揚的斗志和更為奮進的姿態站在了以高質量發展為要求的新的歷史起點上。
彭陽的貧困成因是多方面的,從客觀因素來說,彭陽屬黃土丘陵溝壑地貌,坡耕地居多,肥沃耕地占量較小,山上草木植被稀疏。干旱、風沙、洪澇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致使表層黃土被大量吹走、沖走,水土流失程度很嚴重。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給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困難。加之,群眾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觀念落后,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嚴重滯后,產業結構單一,種養殖業效益整體偏低,致使群眾增收困難。建縣初,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73元,人均有糧僅88公斤,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4,24萬人口中貧困人口達到16萬之多,貧困面高達84%。“吃的救濟糧,穿的黃軍裝”是當時大多數彭陽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面對脫貧攻堅這道時代大考題,彭陽縣委、縣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中央和區、市黨委、政府決策部署,以脫貧攻堅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圍繞“扶持誰”“怎么扶”“誰來扶”“如何退”等關鍵問題,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聚焦“五個一批”精準施策,緊扣“六個精準”靶向攻堅,全力以赴、合力突圍,堅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不落一戶、不落一人”。
堅持“應納盡納、應退則退、有進有出”的原則,建立健全貧困識別、動態管理機制,扣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第一粒“扣子”。建立貧困人口“扶貧云”信息管理平臺,定期開展精準識別“回頭看”,應進則進,應退則退,實事求是動態調整扶持對象。對錯誤數據及疑似錯誤數據,逐條核對、逐條整改,全力做到邊查邊改、立行立改,無邏輯錯誤,確保所有信息采集數據與信息系統數據一致,與貧困群眾的家庭情況相符。
2.2.1 加強領導,堅決擔起政治責任
始終堅持把脫貧攻堅責任落實作為增強“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的政治標尺,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嚴格落實“四級包抓”責任制,實行縣級領導干部聯系鄉鎮包抓重點貧困村脫貧銷號責任制。重點圍繞減貧成效、動態管理、精準幫扶、扶貧資金、專項扶貧、脫貧退出、問題整改等內容,對重點部門和各鄉鎮定期開展扶貧領域專項巡查督查,把督查情況和任務完成情況納入年終考核,作為考核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重要內容,倒逼責任落實。
2.2.2 廣泛動員,凝聚社會幫扶力量
統籌抓好定點幫扶、對口幫扶、結對幫扶、社會幫扶,持續深化閩寧對口協作,主動爭取國家部委和區、市有關廳局幫扶支持,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助力脫貧攻堅,幫扶工作成效明顯。深化閩寧扶貧協作,廈門市思明區結對幫扶彭陽,建立了聯席推進、結對幫扶、產業帶動、互學互訪、社會參與的扶貧協作機制,積極探索對口扶貧協作有效形式,動員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公民個人等積極參與脫貧攻堅,有效助推了全縣脫貧攻堅進程和縣域經濟社會發展。
始終把工作創新作為推動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和中央決策部署全面落實的動力源泉,著眼于高質量、穩定可持續脫貧,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立足縣情實際,大膽實踐探索,以敢為人先的改革創新精神,以“跳出彭陽看彭陽”的視野,以借“他山之石攻我之玉”的巧勁,打造了一些特色亮點工作,總結形成了一些先進的經驗做法,在全區乃至全國推廣交流。
按照“項目資金跟著貧困戶走、貧困戶跟著合作社走、合作社跟著龍頭企業走、龍頭企業跟著市場走”的產業精準扶貧思路,依托“四個一”林草產業試驗示范工程,引導企業與農戶以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推行龍頭企業“生產+加工+貯藏+銷售”全鏈條閉環式帶動機制,有效解決貧困群眾缺技術、缺資金、缺管理、缺路子的“先天不足”問題,實現互利共贏。探索建立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市場”的東昂模式、“前店后場+基地+農戶”的金成林模式、“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農戶+市場”的海升模式,推進形成農戶流轉土地收租金、入園務工掙薪金、股權量化分股金、土地分紅得現金的“一地生四金”帶動增收格局。
采用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在全區率先探索“互聯網+人飲工程”“建管服”新模式,建成農村飲水智能監控與運行調度中心,通過自動化監控、人飲一張圖、智能門戶、移動APP等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實現了從水源地到用水戶的全過程自動化運行管理,降低了運行成本,提高了供水保證率和安全性,走出了一條“互聯網+人飲工程”的“彭陽路徑”,讓山區群眾用上了方便水、放心水、便宜水。
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為目標,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積極探索“互聯網+醫療健康”應用,以縣鄉村醫療衛生資源一體化管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有效落地、基層醫務人員能力提升為“三駕馬車”驅動縣域綜合醫療改革,有效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和分級診療,構建起便捷高效的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智慧醫療解決方案,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的目標,確保貧困患者“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五年來,縣委縣政府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始終把前行的腳步叩在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胸懷大局、擔當作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成就,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脫貧攻堅5年,城鄉居民收入持續提高,生活質量大幅提升,農村群眾吃上了方便干凈安全的自來水,靠集雨吃水、溝泉吃水、井窖吃水的歷史一去不復返。
5年中,民生投入持續增加,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社會保障不斷完善,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得到全面加強,建成了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體育館、體育公園、健身廣場、生態公園、等一系列民生服務設施,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零輟學,學前教育“一免一補”和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全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基本醫療保險和基本養老保險全覆蓋,所有行政村建有標準化衛生室并配備了職業村醫,所有群眾住上了安全明亮的磚瓦房,貧困群眾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安全住房得到全面保障,為增進民生福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進一步豐富了高質量發展的內涵。
5年中,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沿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之路砥礪前行,緊握“生態立縣”接力棒,接續發力不松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大力實施以小流域綜合治理、400毫米降水線造林綠化、茹河生態治理、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以及“四個一”林草產業為主的一系列生態建設工程,各項生態指標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基本實現土不下山、泥不出溝、沙不入河。昔日“山是和尚頭,有溝沒水流,天上無鳥飛,地上浮土跑”的生態脆弱之地變得山青水秀,譜寫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美麗彭陽篇章。
抓偏遠山區的脫貧攻堅,首要的就是要把觀念扭過來,把認識搞到位,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彭陽縣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教育引導廣大群眾深刻認識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偉大意義,深刻理解“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既然黨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的豐富內涵,充分認識脫貧攻堅不是簡簡單單一沖鋒就能完成的,只有不斷激發內生動力,不等不靠不要,用勤勞的雙手改變面貌,脫貧致富才能如期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