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娟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1150)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是中央黨校策劃組織的系列采訪實錄,被采訪人有三類,分別是六組知青、六組村民、七組其他身份的人,他們都以參與者的身份見證了習近平總書記從1969年-1975年在梁家河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經歷。該書一方面反映了青年時期的習總書記博覽群書、善于思考的好學精神和腳踏實地、真抓實干的務實作風,另一方面真實再現了陜北農村——梁家河村落后面貌的逐漸改變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帶領群眾改善民生的實踐舉措對我國農村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著重要啟示。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中知青雷平生被采訪時談到馮家坪公社書記趙廷壁不僅在與近平的溝通交談中給予信任和鼓勵,還親自到縣里與白光興書記商量培養近平入黨事宜,這使近平放下思想包袱徹底從往年的憂慮和苦悶中解脫,不再猶豫、彷徨,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為群眾奉獻的工作中去了,為改善梁家河的民生做出了交口稱贊的成績。
《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第四條第二款強調,堅持農民主體地們,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保障農民民主權利和其他合法權益,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維護農民根本利益。把農民的內生積極性和原生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必須關注農民精神需要,這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關注農民精神需要不僅要傾聽人民心聲,讓人民講真話,同時要注重民主政治發展與民生建設的結合,貫徹習總書記提出的民主“是要用來解決人民要解決的問題”,切實解決民生問題。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中知青戴明被采訪時回憶了習近平總書記做村支書時的業績,談到雖然近平任梁家河村支書只有一年多時間,但很大地改變了村里貧困的面貌,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梁家河村民石春陽被采訪時談到近平當村支書的鮮明特點有:一是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他的每一個行動和決策都是為老百姓的利益考慮的;二是他實事求是,說公道話,做公道事,敢作敢當。其他村民被采訪時也談到了是因為近平說話辦事穩妥、考慮問題周全、公道正派、頭腦靈活又肯干才被推舉為大隊黨支部書記的,又因為近平有在農村生活的經驗,對很多農村的問題有很深入的思考,才能把工作做得這么扎實,為村里辦了很多惠民實事。
“群雁高飛頭雁領”,落實中央的舉措,協調各方的資源,調解不斷出現的矛盾從而凝聚強大合力不得不依靠基層村干部有效發揮“領頭雁”作用,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把真心為群眾、又確實有才能的人吸引到村干部隊伍中來,不斷強化村干部的政治意識,增強村干部的政治能力與政治定力,發揮好村干部的“領頭雁”作用。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中知青雷平生被采訪時談到張衛龐的果園,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下,年近70歲的張衛龐憑借“梁家河塬上蘋果”品牌,實現了年收入20萬,一步步走向富裕。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深入推進農業品牌化,打造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發展新格局能有效培育鄉村振興新動能。各地應以高質量、高營養、高安全系數的農產品為保障,并建立或合作一個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的企業,再積極運用網絡廣告、線上電商平臺等網絡營銷方式運營一個農產品品牌,找到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振興途徑。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中知青陶海粟被采訪時談到當年他由于晚于習近平到趙家河,一到地方就看到習近平正在修廁所,原因是趙家河大隊公窯外面的廁所又臟又臭,難以下腳,從城市來的知青都難以接受;村民武暉被采訪時列舉了習近平做的惠民實事:重視打壩(重視農田基本建設)、打深水井、建沼氣池解決燃料問題、辦代銷點、鐵業社和磨坊,習近平把他親身體會到的農民生產生活面臨的難題一一解決掉。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農業農村的現代化,而目前我國一些農村地區尤其是欠發達的農村,年輕的剩余勞動力出去打工,既不能徹底在外地扎根,也不滿意本地的公共服務落后不愿完全留在農村,只能奔波于村莊和外地之間進行候鳥式流動,只有改善農村的生活條件,才能留住這些農村現代化的生力軍,只有不斷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才有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可能,因此農村人居條件的改善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出發點和歸宿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第二十六條提出,“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未來的農業是知識的農業,鄉村振興與農民的知識素養息息相關,“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主力軍”。一要加強教育培訓。提升農民素質和素養是培育新型農民的必經之路。不但要夯實基礎教育,還要積極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切實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實現城鄉教育的均等化。加強對新型農民的培訓,形成教育培訓的長效機制,在農民關心的技術、管理、生產經營等問題上提供更多服務,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二要鼓勵在外農民返鄉創業。農民的鄉土情結極為深沉,要“筑巢引鳳”,吸引一批在外發展較好又愿回鄉創業的農民回鄉,發揮其了解農村、熟悉農業、熱愛農民、思路開闊的優勢,將其在外所積累的經驗、知識、資金、技術等優勢與鄉村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帶領鄉村共同創業致富。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中知青雷平生被采訪時談到近平在村里辦鐵業社時,為了說服嫌棄在梁家河打鐵收入低的根栓繼續留在梁家河為鐵業社做貢獻,他不僅對根栓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還做通根栓婆姨的思想工作;村民梁玉明在被采訪時談到遇到偷奸耍滑、生事打架的社員,近平都能幫忙做思想工作,列舉了近平做通了村里兩個婆姨鬧架和不務正業、偷雞摸狗的“二流子”的思想工作并冰釋前嫌和改邪歸正的例子。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的科學論斷,是我黨在革命和建設過程中總結的寶貴經驗,新時代,在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大道上,思想政治教育是鄉村振興工作的生命線。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農民集體意識淡化、功利主義思想盛行和對基層黨組織不信任,對黨的路線政策不理解、不執行等各種各樣的困難,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才是保證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的生命線。
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村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七年是其體會農村生活最深刻的時期,是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打下堅實實踐基礎的時期,我們要認真領會《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的精神,深刻理解重視農民的政治民主、重視村干部培養、發展“品牌農業”、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和做好農民思想政治工作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性,緊密結合時代發展的實際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