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成玲
(中國—東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廣西 南寧 530200)
本文在開展研發項目生產管理質量的研究中,對公司中的度量數據進行調查和分析,發現項目中存在的問題,將統計數據和計劃目標的缺陷密度水平進行對比。發現項目問題缺陷較少,能夠滿足目標要求,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亟待改進。企業的發展建設中,必須要對研發項目生產質量問題進行分析,確定原因所在,以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與策略。
為進一步提升企業項目生產質量問題分析的水平,在研究中引入了EPG技術以擴大數據收集范圍和數據收集量。以某公司兩個月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在數據篩選和分析中基于一定的原則執行,項目和數據選擇中按照如下原則進行:
(1)分別采用簡單測試配置和詳細測試兩種測試方式進行測試,獲得的數據用于本研究。
(2)本研究中涉及的項目要求需求和設計評審過程穩定。
(3)故事點數、測試用例數和線上bug等數據收集完整。
基于前面數據和項目篩選原則,結合相應模型對研發項目生產質量情況進行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模型:
簡單測試缺陷密度模型:
缺陷密度=0.2141+0.1461*用例密度-0.05176*開發平均行業經驗
目前公司平均行業開發經驗5.78年,行業經驗需要在本領域內進行經驗積累,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對開發平均行業經驗進行大幅度提升,對本因子暫不考慮改進。測試用的密度:UCL=1.491,均值=0.638,標準差=0.256,1個故事點只有0.638個用例,用例密度不高,仍然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后期再對此進行更進一步的分析。
詳細測試缺陷密度模型:
缺陷密度詳細=0.4460-0.003130*需求清晰度+0.02801*測試人員平均行業經驗
目前公司測試平均行業約2.99年,測試行業經驗需要在本領域內進行經驗積累,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對測試平均行業經驗進行大幅度提升,對本因子暫不考慮改進。需求清晰度密度:UCL=113.18,均值=72.33,標準差=11.16,需求清晰度的均值不高,根據需求清晰度模型:需求清晰度=需求評審分值(65)+需求文檔分值(35),需求評審均值為15分,需求文檔規范性平均分數為50分。EPG又對需求規范及需求評審做了進一步的分析,分析如下圖1:

圖1 需求規范的I-MR控制圖
需求規范:UCL=84.64,均值=51.4,標準差=9.605,需求規范均值較低。
需求評審:UCL=31.95,均值=20.93,標準差=3.41。需求評審均值較低。
通過評價結果能夠看出,該公司當中目前研發項目生產的需求規范均值較低,且需求評審均值也較低。因此需要對需求規范分數及需求評審進一步地提高,來降低缺陷密度。

圖2 需求評審的I-MR控制圖
從以上的數據分析結果看,簡單測試中測試用例的密度對缺陷密度有很重要的影響。而詳細測試中需求的清晰度與系統缺陷呈負相關,需求越清晰缺陷密度越小,系統質量將越高[1]。且研究的公司中研發項目生產的需求規范均值較低,且需求評審均值較低。因此,本文希望就需求規范較低及需求評審均值較低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就如何提升項目用例密度及需求清晰度展開研究。
根據前面數據分析的結論,跟缺陷密度相關的關鍵因素主要包括:需求清晰度和用例密度,下面將從這兩個維度進行分析。
對簡單測試軟件質量影響的主要因素是用例的密度,EPG對符合條件的6個17個版本項目進行分析,目前用例均值為0.638。
公司用例密度模型:用例密度=checklist檢查點/故事點,檢查點數包括:公共用例及關鍵用例。關鍵用例是每次迭代中涉及主流程的用例,目前關鍵用例在每次需求中均進行了完整的輸入和評審,提升空間較小。公共用例包括產品管理辦法中通用模塊的用例、通用經驗形成的用例及線上bug用例。
目前公司公共用例共有107條,涉及功能模塊10個,涉及2個應用場景,移動端和桌面端,移動端用例數占整體用例15個。
EPG又對近2個月發生的28個線上bug所屬責任人進行了訪談,匯總了產生線上bug原因。共發現28個線上bug,11%是由客戶提出的優化性bug,14%是因為測試環境與線上環境不一致引起的bug,75%的原因是因測試用例未涉而導致測試遺漏bug。現有公共因測試用例未涉及的線上bug占比75%,占比較高[2]。
EPG對用例密度低的原因進行分析發現:
①很多項目將功能點作為測試用例,并未引入測試公共測試用例。②公用測試用例只涉及app端和web端,且模塊類型少。③原有公共用例未對常出現的bug進行匯總整理。④公用用例未根據項目的發展情況做定期的更新維護。⑤每次迭代未對已經出現過的線上bug的再次回歸。
根據以上分析結果,EPG建議增加測試用例密度,引入公共用例庫和線上bug用例庫,并定期對用例進行更新和完善。
根據模型可知詳細測試軟件質量影響的主要因素是需求清晰度,需求清晰度又與需求規范程度及需求評審質量有關,公司需求清晰度模型:需求清晰度(100)=需求規范(65)+需求評審(35)。
EPG對需求規范和需求評審與缺陷密度進行了進一步的相關性分析。根據相關性分析可見R2=0.5678,需求規范與缺陷密度顯著相關,需求越規范缺陷密度則會越低。根據相關性分析可見R2=0.3104,需求評審與缺陷密度顯著相關,需求評審越高缺陷密度則會越低[3]。
對某公司2個月的需求清晰度數值進行分析,發現公司需求清晰度均值72.3分,需求規范均值50分,需求評審均值15分。
EPG進一步對項目組成員抽樣訪談,樣本總數為20個人,然后根據訪談人員問題進行分類匯總。統計結果顯示逆向場景未體現問題占11%;需求前后不一致,端與端不一致問題占11%;違反撰寫不二性問題占14%;未體現需求優先級問題占16%;設計未體現交互設計占23%。 其中設計為體現交互問題占比較高,未按照產品需求規范編寫占41%。表達不清晰問題占12%,業務流程邏輯不清晰問題占13%,未覆蓋前端人員需求占17%,評審有遺留問題未閉環占20%,場景考慮不全占28%。其中需求覆蓋不全、場景覆蓋不全,需求、問題未閉環占比較高。
對以上需求不規范及需求評審均值低, EPG又進一步對其原因進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生命周期覆蓋不全:未涉及運維和客服人員的需求;未能覆蓋市場前端,產品和市場前端存在脫節。②規范場景不夠豐富:規范僅僅覆蓋桌面及移動端,共性提煉有待進一步豐富。③缺乏有效管控手段:管控手段更多是定性手段;精細管控手段確實無法保障規范的有效執行。④未能形成價值閉環:需求沒有定義價值預期;需求實現后沒有進行價值回顧。⑤端到端模板管控缺失:從原型設計、UI設計、代碼實現及測試等端到端模板化管控,避免失真[4]。
從以上分析結果可以看出,一方面,在項目中引入并采用公共用例庫及線上bug用例庫增加用例的密度可以提高缺陷密度,從而提高軟件的質量;另一方面,提高需求的清晰度,通過制定完善產品需求規范,完整的流程規范,并對公司產品人員進行產品知識的定期培訓,來提升產品人員的技能,提高需求的清晰度。
①根據產品規范補充完善公共用例庫。②公共用例庫中引入bug類的用例。③分析總結線上bug,建立各個項目組線上bug用例庫。④針對公共用例庫進行季度更新補充機制,線上用例庫進行月度更新補充機制。⑤對測試人員進行培訓和宣貫。
公司根據現有規范存在的問題,對《中國東信產品管理辦法V1.0》進行修訂,修訂方面如下:
全生命周期管理:規范產品管理14項標準環節,統一文檔模板、統一設計及開發原件庫、統一操作標準,環環相扣,確保信息在各環境不出現衰減,實現產品全過程規范化、流程化、模板化高質量輸出[5]。
全業務場景覆蓋:梳理公司現有及潛在的業務場景,針對性進行UI設計規范完善,覆蓋公司四大類產品以及桌面、移動端、小程序、大屏、資訊等多種展示方式。
端到端模板管控:流程起始,產品經理按照模板輸出標準原型圖,途徑UI設計、前端界面開發、QA驗證等環節,使用Axure模板等工具確保各環節信息傳遞不失真,最終由產品經理進行驗收,形成流程閉環。產品經理為產品標準執行的第一責任人。
需求價值閉環管理:建立基于價值的閉環的需求管理機制,讓每個需求提出人有序、公平地提出需求,將有限的研發資源投入到對公司最有利的需求上,實現公司利益最大化。
企業的新產品研發管理,是一個包括戰略規劃(新產品策略形成、制定)和戰略實施(包括新產品項目評價、控制)的過程。依據企業的文化、特殊核心競爭能力,分析產業環境及競爭者動態,所有的產品開發,我們認為都是獨立的項目,整合管理的概念及資訊、技術,構建一個優質的新產品開發支持及監測系統,提供項目人員便利、豐富、即時及多層面的信息,并控制新產品研發質量、進度、成本及相關工程文件管理,在提升新產品的質量、掌握新產品的成本及開發費用之同時,可以縮短新產品上市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