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法蘭克福匯報》3月24日文章,原題:強硬沒什么用制裁是國際政治中的強硬手段——即使只會影響個體,就像歐盟目前針對中國那樣。任何實施強硬措施的一方,都會受到強硬的反制。當歐盟30年來首次以“人權”為由對華實施制裁時,北京進行了反制裁。中方認為歐盟制裁是干涉中國內政——歐洲人恰恰就是干涉中國內政。
這是刀尖上的舞蹈。中國不再是30年前的那個發展中國家,而是正在崛起的世界強國。北京領導層十分自信,中國有能力也有意愿去反擊西方的施壓。(作者尼古拉斯·布瑟,青木譯)
“今日俄羅斯”網站3月23日文章,原題:美國推盟友制裁中國,但拜登別指望歐洲的長期支持本周會是中國與西方關系的轉折點嗎?歐盟與北京的接觸政策是否已戛然而止?本周歐盟與美國、英國和加拿大一道,宣布對中國新疆有關人員和機構實施制裁。這是拜登政府推行的首次協同行動。中國的回應是將一些歐盟人士和實體列入黑名單——舉措力度更大。筆者多次指出,美歐間的跨大西洋關系已惡化,尤其是在對華問題的分歧上。2020年底布魯塞爾與北京達成全面投資協定(CAI),令美方震驚。現在很多人利用制裁事件來反駁,稱跨大西洋主義回來了。
但表象可以騙人。盡管有諸多戲劇性事件,其實微不足道。鑒于制裁的低風險及不會對經濟產生影響,因此一點也不會改變歐盟與中國的關系。相反,制裁應被解讀為歐盟的表態,而非布魯塞爾同意美國之請全面遏制中國。
歐美有共同的意識形態和文化,在對華問題上總會有重疊,但在一些領域卻存在實質性差異。正如北京回應所表明的,布魯塞爾并無與中國進行長期對抗的政治意愿和空間。
即便是這種象征性制裁,對歐盟來說也是勉強為之。與中國接觸或不接觸,歐盟顯然還有很多實際問題需考慮。且歐洲為何要事事相信美國?
歐盟此次舉動謹慎,即便如此,也被中國的反應力度打了個措手不及。這表明若歐盟再進一步,可能要付出何種代價。另外,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明顯缺席也值得注意。“五眼”聯盟要變成“三眼”了嗎?這種形勢下,歐盟會與最大貿易伙伴鬧翻嗎——尤其是經濟疲軟的當前?歐洲內部團結也是個問題,匈牙利外長就抨擊制裁。這意味著華盛頓未來推動更多合作,可能說易做難。
中國的回應意愿堅定——在核心問題上不會妥協,準備重重還擊任何遏制企圖。我們還應記住,CAI對歐洲的好處要多于對中國。因此,莫被表象蒙蔽。▲
(作者湯姆·福迪,喬恒譯)
環球時報2021-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