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
三個青年,一個擁有電商夢,一個擁有咖啡店主夢,一個擁有快遞事業夢。電商夢指向的是當下迅猛發展的互聯網新經濟業態,咖啡店主夢指向的是廣袤農村所具備的稀缺優質資源稟賦,而快遞事業夢則是把農村的資源和新經濟業態變現的唯一通道。
對于當下農村的發展,《一點就到家》這部電影具有教科書式的意義:用全新的經營理念去生產、包裝、運營鄉村的產品,通過發達的物流體系滿足市場,從而帶動鄉村發展。這部電影中的故事把農村經濟發展拉回到最本質的問題:內生驅動力。
這種內生驅動力絕對不是靠“輸血”能夠完成的,更在于年輕人的回歸,在于人才和技術重新組合導致的市場裂變后產生的新需求。
一位經濟學家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這樣一個國家,它的國民平均壽命只有44歲,嬰兒死亡率達到了驚人的20%,能用上自來水的居民只有5%左右,人們每天辛苦勞作的薪酬一半以上用于購買食品,大量的貧困家庭吃不上一頓飽飯。更糟糕的是,社會腐敗盛行,官員收受回扣,民不聊生,人們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你猜猜這是什么國家?很多人會想到非洲國家。
但這卻是 19世紀末的美國。
美國之所以會崛起,無非就是內生的經濟創新,更多的是基礎消費本身的創新。譬如福特汽車讓普通人高攀不起的汽車進入了家庭,徹底革新了人們的生活和居住方式,福特這樣的企業給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是深遠和巨大的。在西方國家,這樣類似的創新所帶來經濟變革、經濟發展的故事很多,我們也可以從這些故事中看到一個國家的發展為什么會發生漂亮的轉型。
其中的道理與電影《一點就到家》所要表達的東西是一致的——基于內生的驅動力,進行變革性的創新,才是那把打開發展的鑰匙。
變革創新有時候并不是那么深奧難懂,也不需要太多高大上的經濟理論來論證和支撐,它不過就是讀懂了人們的內心,讀懂了真正的市場。
營多方便面就是一個好例證。
上世紀80年代,尼日利亞78%的人口每天依靠不到兩美元的收入度日,但營多方便面卻看到“商機”和“情懷”。與許多創新者剛剛創業時面對的局面一樣,營多方便面也飽受質疑:貧困的尼日利亞人怎么可能有錢來購買你的方便面?
但營多方便面公司卻不這樣認為,管理者把工廠搬到了尼日利亞,這樣可以大大降低方便面的價格,讓那里的人消費得起。他們建起了水處理公司、垃圾處理廠、發電廠以及物流網絡,讓尼日利亞人隨處可以買到這種方便又有營養的食品。
結果營多方便面在尼日利亞大獲成功,現在每年都能銷售出45億包。營多方便面不僅讓生活在貧困中的人們解除了饑餓,更為重要的是,它為這個國家建起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帶動了就業和當地經濟發展。
財富、經濟、繁榮等詞匯,其實都離不開我們時時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向往是一種力量,向往可以孕育出創新的花,結出豐碩的果實。
滿足人性的需求,滿足美好的向往,背后蘊藏的便是經濟發展和走向繁榮的秘密。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