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巖
來到浙江游玩,逃不開兩個5A級景區——江郎山風景區和廿八都古鎮。廿八都古鎮地處浙江省江山市,是浙江省內最為神奇的千年古鎮之一。《南方周末》曾介紹廿八都古鎮,稱其為“幾乎完整地保留了每個時代的印記”。
廿八都古鎮素有“楓溪鎖鑰”之稱,專家譽此為“文化飛地”,學者稱其為“一個遺落在大山里的夢”。2007年,廿八都古鎮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08年,它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山歌)之鄉。這對于熱愛旅游的我來說,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原汁原味的古建筑博物院
我和朋友抵達廿八都古鎮時,已是傍晚,淅淅瀝瀝下著小雨,古鎮的石板路濕漉漉的,商鋪的燈光把我們的身影拉得很長。因為旅途疲憊,我沒有留心觀察這個古鎮有什么特別之處,直到第二天,太陽升起,我推開窗一看,驚呆了。
這里的建筑包含浙派、徽派、閩派、贛派風格,有木雕的,也有石刻的,甚至有西方的巴洛克式等多種建筑風格。站在高樓上遠望,極具代表性的36幢民居和11幢公共建筑沿著山谷間的楓溪鋪展,形成了近兩公里長的明清古街。我一下體會到,專家為何將此地譽為“全國罕見,浙江省排第一”,稱其為“一處原汁原味的古建筑博物院”的原因。
跟一般江南水鄉不同,廿八都古鎮的建筑不會讓你感受到江南女子的溫婉,反而有著大丈夫般的豪氣。古鎮的大宅院大多是平面長方形的四合院群體組合,院內雕梁畫棟,外面則是青磚砌的高墻。有的人家還在大門里邊再建一道墻,進門后必須拐彎,讓人聯想到北京四合院“影壁”的功能。
廿八都古鎮的“豪宅”不在少數,每個大宅院的門樓都美輪美奐,彰顯著家族身份,閃耀著過去的榮光。古鎮大戶有曹、金、楊、姜四家,他們圍繞著宗族而居,至今還保留著36幢完整的古民居大院。位于楊祠弄一號的姜秉書舊宅,是一個保存完整的中西結合庭院,高大的門樓很有特色,樓閣式的門楣,檐角翹起,上面雕刻了很多有寓意的人物造型,工藝極為精細。
在村子里漫步,隨處可以感受到舊時的繁華和歷史的積淀。比如文昌宮,那是廿八都古鎮建筑中的精品。此宅建于清宣統元年(1909),占地面積1576平方米,是清末民初楊、姜諸大戶人家提供給自己子弟入學讀書的地方。
還有一幢貌似民國風格的建筑特別引人注目,那是軍統女特工的培訓基地。如花似玉的女特工們曾經為國民黨陸軍中將戴笠帶來了輝煌,其中最著名的當數姜毅英,她因成功破譯日軍偷襲珍珠港的密電而名噪一時,也因此成為民國軍統中唯一的女將軍。除此之外,這里還有一幢建筑也是別具一格,中式的高墻卻透著西洋的韻味,那是舊時洋人建的洋貨行。由此可見,當時的廿八都古鎮是何等的繁華。
百姓古鎮,方言王國
廿八都古鎮的建筑依古道兩側而建,長達一公里的老街被分為南北兩段,南為楓溪街,以經商為主;北為潯里街,以住宅為主。街上古建筑多數為兩層的店鋪,馬頭墻隔起黛瓦的房脊,狹長的巷子僅容一人走過。漫步在老街上,穿過一個巷子好似走入迷宮,往旁一轉又峰回路轉,形成了有趣的街巷景觀。
在潯里街上,我遇到很多忙碌的小鎮居民,有開店的商人,有賣散貨的小販,有在自家門前洗洗涮涮的姑娘,還有當街做針線活、看書報的大爺大媽們……此情此景,似乎重現著百年前的繁華過往。
在這里,還有一個現象頗令我吃驚,小小的古鎮竟繁衍著142種姓氏,交流著13種方言。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廿八都古鎮擁有眾多口音呢?當地的一位老者告訴我:“這跟千年來那些南來北往的人有關。”
廿八都古鎮地處浙江、福建和江西三省交界處,素有“一足踏三省,雞鳴萬家聽”之說。唐朝末期,一位名叫黃巢的農民領袖率義軍揮戈南下,由浙入閩,遇仙霞關阻隔,于是下令開山劈路700余公里,終于開辟了一條仙霞古道,并設立了軍事要塞。從此,四周關隘拱立、大山重圍的廿八都古鎮也成了歷代屯兵扎營之所,是兵家必爭之地。鼎盛時期,商行店鋪、飯店客棧布滿了整條大街。日行肩夫、夜歇客商,每天南來北往,熙熙攘攘。
古鎮商業繁華,吸引不少外地人來討生活,時間長了就發展成了移民小鎮。在這里,你隨處可以聽到浙南、閩南、閩北、贛西、徽州等地的方言。為此,廿八都古鎮又有著“方言王國”的美譽,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唯一有百家以上姓氏的移民古鎮。
最奇特的是,古鎮還滋生出一種小鎮方言——廿八都官話,它誕生于清朝,被當地人稱為“正字”。據說當時由于浙閩楓嶺營總府的設立,駐扎士兵與本地居民交流困難,官方就推出了這種“四不像”方言,最終形成了這一罕見現象。
移民們帶來各地的文化精華與藝術智慧,也將平凡的山里生活裝點得高雅、精美、充滿靈氣。各處移民帶來的不同文化匯聚于此,山歌、民舞、旱船、花燈、剪紙、木偶以及民諺、民謠、民間故事、民間傳說等在鎮中盛行,我很快體會到了一場傳統文化帶來的盛宴。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在古鎮可看的東西太多了,桃花弄、萬壽宮、水晶廟、大王廟等,均可以一一細瞧。如果運氣好碰到過年回鎮辦喜事的年輕人,還能參加他們的婚禮。結婚的人家會把豬腿掛在門框上,小孩子會拿著火把接新娘……”同行的一位當地游客談及當地特色景點和文化時,樂不可支,一路向我介紹著。
沿著楓溪街直走,我被一家擺滿木偶作品的民宿所吸引。店中央有一個舞臺,有兩人在表演提線木偶戲《平貴別窯》選段,表演夸張、強烈、凝練、細致,極富地方特色。表演結束后,我上前搭訕,得知他正是店老板金宗懷,除此以外,他還是廿八都古鎮提線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
據金宗懷介紹,提線木偶戲自明代傳入這里,以師徒相授形式傳承了18代約500年。他和妻子偶爾外出表演,沒事時,都在客棧練習。我們也有機會聽了很有名的劇目《九龍谷口》。
“一唱豬坡風光好,陣陣歌聲鬧盈盈。砍柴男女挑柴回,口唱山歌真好聽。二唱香亭晚鐘響……”繼續往前走,我被廿八都古鎮的山歌對唱比賽吸引了,廿八都古鎮10多個鄉村表演了《十八對》《四季歌》《我給哥哥唱首歌》等節目,音調或纏綿幽婉,或粗獷奔放,如載著無數浪花的大海在歌唱,我沉浸其中,無法自拔。
據當地文化站的人介紹,廿八都古鎮的山歌可以一人獨唱、多人對唱,沒有固定的歌詞,即興創作的很多。內容上多以表現人們生活勞動、愛情婚姻為主。但如果你仔細聽,廿八都古鎮的山歌有云貴高原山歌的許多特點,這也充分說明廿八都古鎮的文化與外地的風俗遺跡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廿八都古鎮堪稱“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可喜的是,它沒有被過度開發,也未曾名氣沖天,它就在那里靜靜地佇立著,等你來看楓溪河涓涓水流穿鎮而過,看倒影里的古鎮滄桑又迷人。
(編輯 邢多多 1048572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