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岡本隆司 著
馬靜 譯
北京日報出版社
2021 年1 月
1858 年8 月23 日,合肥失守,李鴻章的老家也被燒毀,之后將近四年之久,合肥都處于太平軍的占領之下。原本就碌碌無為,再加上這次的慘敗,李鴻章不得不打消了繼續留在合肥的念頭。這一年冬天,李鴻章攜老母離開了轉戰五年之久的安徽,去投靠在北京時的老師——曾國藩。
這一年,李鴻章36 歲。父親病故,作戰失敗,還要背井離鄉,就算他再怎么自負,想必心中也是相當苦澀的吧。去投奔曾經的老師曾國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然而,曾國藩面對遠離故土來到江西的李鴻章時,態度卻出奇的冷淡。李鴻章親筆給老師寫了信,同時還委托與自己同年考中進士的朋友陳鼐從中介紹。可是等了一個多月仍石沉大海,陳鼐想盡辦法后,過了新年李鴻章才終于得以謁見曾國藩。
曾國藩為了改掉李鴻章的傲慢,而故意冷淡他。曾國藩還不僅僅是為了糾正李鴻章在性格上的缺陷,而是為了李鴻章能在他的屬下更加順當地抬高地位。之后,薛福成又對李鴻章投靠曾國藩門下之后的日常生活,作了以下描述:
曾國藩習慣一大早和幕僚們一起吃早飯。但是,安徽人的李鴻章卻接受不了湖南的習慣。一天,他以頭疼為由,沒去參加早餐會。曾國藩派人去叫,他卻不聽。曾國藩便不停派人去催,告訴他幕僚不來齊的話不吃早飯,李鴻章也必須起床。李鴻章終于趕過來后,大家開始吃飯。曾國藩一直沉默不語,氣氛很尷尬。吃過飯后,曾國藩緩慢而嚴肅地說道:“少荃,倘若想在這里做幕僚,就不允許弄虛作假。待人唯有一個‘誠字。我想說的就這些。”李鴻章嚇得直哆嗦。
曾國藩統領的湘軍,基本上都由湖南人構成。而李鴻章從一開始就沒有參與,想進入核心層非常困難,可以說幾乎是不可能的。曾國藩卻非常看好他。要讓周圍的人都接受李鴻章,首先需要他和四周建立起良好的關系。為了將來能大有作為,強調當下要自重。之后,曾國藩完全以老師的態度對待李鴻章。
就這樣,李鴻章孜孜不倦地工作了一段時間,只要融入了湘軍集團,曾國藩也就不需要太擔心了。很快,李鴻章就不斷得到提拔。他成為幕友后,一開始是書記,隨后又負責起草奏章,曾國藩如此評價過他:擅長文書,乃天賦之才,出類拔萃。將來建樹非凡,或竟青出于藍也未可知。
之后的兩年,李鴻章在曾國藩的幕下工作,也執行了一些軍務。師徒二人都不再是北京時代的精英官僚,他們各自在故鄉組織鄉勇和團練,與太平天國交戰,嘗盡了打敗仗的苦頭,也經歷了現實中的各種辛苦。圍的形勢也不容樂觀。從曾國藩的評價來看,他還是認定學生會大有作為。
不過話又說回來,少言寡語、嚴謹剛正、厭惡道德偽善的曾國藩,和鋒芒畢露、意氣風發、剛愎自用的李鴻章,還是存在著矛盾的。實際上,兩人的意見發生劇烈沖突時,李鴻章甚至辭去幕僚暫時出走過。老家和人際關系都不相同,能把他繼續留在湘軍嗎?曾國藩不得不再三思量。
對擔任軍務的李鴻章,曾國藩評價他是幕下唯一的“統領之才”。他在寫給友人的信函中也曾提道:爾熟知之李筱泉( 李瀚章) 之弟……其才氣大可統率一軍,命其于淮南募集義勇軍一案如何?然其之前于安徽多有隨波逐流之舉,故不可輕為之,眼下正觀其人。
這里,曾國藩已經提到了將來組建淮軍的設想,還有李鴻章的“才氣”及其在幕下的特殊地位。他在字里行間透露出想盡快讓李鴻章從湘軍獨立的意思,“統領一軍”的評價,也和這一想法不無關聯。曾國藩對這名心愛的學生抱有莫大的期待,在耐心地教授和鼓勵的同時,尋找著可以讓他出人頭地的機會。實際上,只要有好的職位,曾國藩就會不遺余力地舉薦他。
1870 年的天津教案發展為重大的外交事件。管轄天津的地方長官是直隸總督,當時任此官職的便是曾國藩。迎來六十大壽的曾國藩本想告病休假,無奈碰到這種情況,只好帶病領命。
這項任務對曾國藩而言,是極其苛刻的。不僅是他帶病在身的緣故,他的處境原本就很艱難。一言概之,即受到內外夾擊,進退維艱。從天津當地至清朝政府,都對襲擊外國人的犯人們深感同情。天津教案原本就是社會對基督教及其活動根深蒂固的反感的具體表現,而這一反感,正是儒教精神組織下的中間集團醞釀而成的。
然而在面臨交涉的當局看來,一旦與擁有絕對優勢的軍事力量的外國列強決裂,就意味著立刻會引起戰爭。但是,倘若過分地妥協讓步,站在外國的一邊,便會受到清議的指責,威脅到自己的政治生命。這也正是曾國藩的苦惱所在。
在這一點上,8 月29 日的人事任命意義重大。鎮壓平定了捻軍的李鴻章,繼續擔任湖廣總督,掌握大軍以備西方的騷亂,此時他正行軍至陜西,平定當地的穆斯林之亂。接到命令后,他立即率軍趕往天津。這當然意味著抵抗外國方面的軍事壓力,更重要的是對內預想到要協助曾國藩順利處理事件的效果。
果然,在此事的處理上,曾國藩遭到了眾多誹謗。李鴻章趕到天津后,很快事件就得到解決,于是大家都私下流傳,曾國藩未能處理好,是李鴻章出面處理的。當然這是個誤會,真正完成任務的是曾國藩。然而,李鴻章與大軍的到來助其一臂之力,李鴻章并不是沒起到作用。
11 月12 日,直隸總督李鴻章兼任北洋大臣。這也是從曾國藩時代向李鴻章時代的轉折。曾國藩在天津教案中顏面盡失,身心備受打擊,之后不到一年半就病逝了。與此相反,李鴻章卻是聲名鵲起。
要說在此之前的中興名臣、鎮壓內亂的功勛之人,當仁不讓就是曾國藩。他的個人魅力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名望,同時也帶來了各種猜疑。李鴻章再怎么被看作是救世主,功績僅次于曾國藩,卻終究只是學生而已。正因為在老師的庇護之下,他才得以發揮才能。曾國藩先是提拔他,隨后讓出了主力部隊,最后連聲望也拱手相讓。為了讓李鴻章自立門戶,曾國藩親手培養出了這名接班人。
(本文獲出版社授權,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