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氣氛組”一詞受到熱議,“考研氣氛組”“努力氣氛組”“趕地鐵氣氛組”等相繼出現。對于“氣氛組”來說,具體做了什么無所謂,重要的是氣氛感,要營造出做事的“氛圍”。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13名18~35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0.9%的受訪青年認為自己當過“氣氛組”成員。70.5%的受訪青年表示被一些“氣氛組”帶了節奏。(2021年1月28日《中國青年報》)
“氣氛組”是指營造氣氛的那些人,被稱為氣氛提供者、熱鬧播種機。最先的“氣氛組”活躍在諸多消費場所,比如酒吧、咖啡店“氣氛組”、“網紅”奶茶店排隊“氣氛組”,甚至售樓部“氣氛組”。這些“氣氛組”有點類似于“托兒”,內行人把這一行為叫作“充場”。后來“氣氛組”一詞擴大化,出現“考研考公氣氛組”“健身減肥氣氛組”“相親脫單氣氛組”“加班氣氛組”“雞娃氣氛組”以及“趕地鐵氣氛組”等,有人笑稱自己“活在凄涼陪跑的氣氛里”。
拋開商業型“氣氛組”不談,做個努力型或者陪跑型“氣氛組”成員也不錯。網絡上有句話挺流行:你的競爭者在看書,你的閨蜜在減肥,隔壁鄰居在練腰……你不努力就可能被時代拋下,成為競爭中的犧牲品。基于此,我們馬上看起書來、減起肥來、練起腰來,其實也不錯的。這是在豐富自己的閱讀,鍛煉自己的身體,起碼比“刷會兒綜藝,又打會兒游戲”好一些,更比無所事事、空虛度日好很多。
“活在凄涼陪跑的氣氛里”又怎樣?努力本身也可以成為每個人前進的目標,一旦停止努力,可能我們連目標都沒有了。在上述調查中,對于成為“氣氛組”成員這件事,69.5%的受訪青年認為某種程度上能夠緩解焦慮,56.6%的受訪青年覺得重在參與,總有收獲。的確,行動起來,通過做點什么來緩解焦慮,確實比干著急更有用。只有行動了,心靈才能獲得暫時的安寧。更何況,有網友認為,只要是帶著目的開始,并且認真為之努力,就不能稱之為“陪跑者”。享受努力的過程,也可以收獲成長。
上述調查顯示,70.5%的受訪青年表示被一些“氣氛組”帶了節奏。由此看來,無論是“考研考公氣氛組”“健身減肥氣氛組”,還是“相親脫單氣氛組”,還是有功勞的,最后帶動了絕大多數考研考公、健身減肥、相親脫單者更加努力,這也是一種無形的貢獻。正如一位網友所說:“這些努力型‘氣氛組以自身微小的行動,營造出向上向好的社會氛圍,帶領我們走向風雨無阻的未來。也希望每個努力型‘氣氛組成員為了夢想、為了更好的未來,堅持努力到最后!”
(編輯 邢多多1048572239@qq.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