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春燕
【摘要】做批注是我國文學鑒賞和批評的重要形式和傳統的讀書方法, 它讓學生學會在閱讀過程中,運用簡潔精練的書面語言或符號在讀物上的空白處作注釋、寫評語、留標記,記錄自已在閱讀時所產生的聯想、感悟,疑問以及對文本內容、形式作評價與賞析。做批注可以讓學生在細讀文本的過程中,探尋文本的意蘊,把握文本的內涵,真正實現與文本的深度對話。本文從五個方面對如何指導學生做批注作了闡述,先說明要統一常用的批注符號以便交流,接著從“疑問處”、“中心處”、“平淡處”講述了學生做批注的三層境界,最后記述了交流點評批注的幾種形式。
【關鍵詞】:批注? 指導?? 點評
金圣嘆精于批注,金批《水滸》那深刻獨到的見解,為我們鑒賞《水滸傳》打開了一扇天窗。毛澤東勤于批注,經他閱讀的書,無一不密密麻麻地寫滿了批注,毛澤東的大思想、大戰略、大智慧就誕生其間。做批注是一種廣受重視的讀書方法,它直入文本,是閱讀者自身感受的筆錄,體現著閱讀者別樣的眼光和情懷。我們的很多老師也很重視做批注,經常可以在公開課中聽到老師們親切的叮囑:同學們,讀書的時候請拿起筆讀讀劃劃寫寫,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但是大多數都到此為止,接下去扔按老師的預設穩步前進,一個過場就這么完美地走過了。學生動的“筆墨”靜靜地留在書中,我們的孩子不知道該劃什么,可寫什么。怎么把指導學生做批注落到實處,讓學生在批注中享受閱讀的快樂,提高閱讀水平,是我們語文閱讀教學中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
一、統一符號畫筆墨
恰當地運用符號,可以使批注更加一目了然,也能使批注更加簡練,同時提高書寫效率。雖然每個學生的個性不同,喜愛的符號也各不相同,但是對于一些常用的符號,教師應該統一,便于大家相互交流。如:
不認識的字,用“○”圈出來。
不理解的詞語用“(????? )”括起來。
有疑問的句了用“——?”劃出來。
優美的詞句下面劃“~~”。
關鍵的詞句下面標“...”。
第一自然段的前面標上序號“①②③……”。
段落或層資助用“//、/”來劃分。
統一符號畫筆墨,這是學生做批注的準備階段。
二、于疑問處作筆墨
宋朝儒學集大成者朱熹曾說“學者先要會疑”。清之學者陳憲章也說“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修改后的課標也特別強調學生要“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質疑就是一種思考,一種探索。讀出疑問,再帶著問題去讀書,有疑才有悟,讓質疑成為孩子們的一種閱讀習慣。
案例一:《鳥的天堂》一課,學生在課題旁寫道“鳥的天堂在哪里?是什么樣的?為什么把那里叫作鳥的天堂”,《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則寫著“文章是怎么描寫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的?文章明明寫的是人,為什么要用爬山虎做題目”。這是在課題處質疑。
案例二:《生命 生命》中“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有同學這樣寫道:“什么樣的行為是珍惜生命,怎么做又是在糟蹋生命?”。《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中“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有同學這樣問“什么是為中華之崛起?周恩來為什么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是在重點處質疑。
案例三:《搭石》最后一段“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著故鄉的小路,也聯結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有同學這樣問:鄉親們的美好情感還指哪些情感?”《給予是快樂的》最后一句“這個夜晚,保羅從內心里感受到,給予是令人快樂的”。則寫道:給予是快樂的,還有什么也是快樂的?這是在結尾處質疑。
于疑問處作筆墨,這是學生做批注的第一層境界。
三、緊扣中心寫筆墨
中心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是作者寫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確定文章的中心,也就讀懂了一半文章。指導學生從中心句入手進行批注,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如《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的中心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學生可以從文本入手寫“我看到別人種的花,別人也欣賞到我種的花”;也可以從生活實際入手寫“同學給我收發本子,我給同學打掃衛生。給大家一個干凈的學習環境”;還可以從境界入手寫“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是一個美好的世界,一個充滿溫情的世界”。
作者寫文章都是圍繞中心進行選材寫作,我們也可以指導學生從最能體現中心的語句加以朗讀體會,進行研究批注。如《和時間賽跑》的中心是體會時間的意義,懂得珍惜時間的道理。文中有兩句惜時名言“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找出后可引導學生批注,批注內容可以是補充自己積累的其他惜時名言,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也可以是自己對時間的感悟,如“時間匆匆流逝,我多么想留住你啊”。還可以升華到生命的高度,如“生命短暫,珍惜生命”。又如第九冊第19課《“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的中心是在生活的海洋里,我們要做清 醒的舵手,不因贊揚而得意,也不 因批評而失意。“贊揚”這一內容是通過“媽媽的鼓勵”來體現的,學習這一環節時,引導學生讀課文,想想你從哪里感受到媽媽的鼓勵,把有關詞句劃下來,再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在旁邊寫下批注。
緊扣中心寫筆墨,這是學生做批注的第二層境界。
四、于“平淡”處動筆墨
有些文章,看似平淡,實則暗藏玄機。如《景陽岡》一課,多次寫到“哨棒”,哨棒其實就是一根木棍,很不起眼,也沒有在打虎中發揮作用,很容易被人忽略。但是金圣嘆卻獨具慧眼,金批《水滸》中,每一處“哨棒”都被一一標注,從[哨棒一]一直到[哨棒十八],及至[哨棒此處畢]。金圣嘆就是在這看似平淡的“哨棒”中讀出“半日勤寫哨棒,只道仗他打虎,到此忽然開除,令人瞠目噤口,不復敢讀下去。哨棒折了,方顯出徒手打虎異樣神威來,只是讀者心膽墮矣。”
課本中也有很多這樣的地方,我們要引導學生擦亮眼睛,用心品讀,于平淡處讀出玄機。如《草原》的開頭“這次,我看到了草原”。沒有一道習題出到它,也沒聽到一個老師重視它,甚至沒有學生會認真去背誦它,因為這句話一讀就記住,實在是太簡單了。語言大師老舍當然不會在文章開頭這重要的地方隨隨便便寫一句。細細品讀,你會發現這句話奧妙無窮。首先,這句話交代了地點,引出下文作者對草原的精彩描寫;其次,作者不說“來到了”,而是說“看到了”,那是作者以前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透露出一種新奇的意味;再讀這句話,我們分明讀出了這樣兩個字:這次,我(終于)看到了草原。那是一種怎樣的激動啊,是長久期待一朝實現的欣喜,是日夜夢想突現眼前的興奮,讀著讀著,我們的心仿佛和老舍一樣為看到朝思暮想的草原而激動起來。
于“平淡”處動筆墨,這是學生做批注的第三層境界。
歌德說過“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只眼睛看到紙的背后”。 茅盾也說“讀死書是沒有用的,要知道怎樣用眼睛去觀察,用腦子區思想才行”。做批注就是把看到紙背后的內容,把用腦子想的內容寫下來。學生做批注,能充分體現孩子的個體優勢。日積月累,厚積薄發。如果學生在閱讀每一篇文章時都能習慣性地把自己的感悟、思考、疑問寫下來,并適時與老師、同學交流分享,長此以往,孩子自然學會了與文本與教師的“深度對話”,閱讀教學的意義便真正達成。更重要的是,學生養成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他們將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