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新 羅思雨
1.伊拉克 在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國境內,涵蓋了兩河流域文明發展過程中的大部分地區,包括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的區域,古希臘稱之為美索不達米亞。米索不達米亞文明廣義上還包括敘利亞及周邊地區,是迄今發現的人類最早的文明,距今約六千年歷史,主要包括巴比倫、赫梯、亞述、蘇美爾等不同文明發展階段,是西方檔案事業的重要發祥地。公元前十九世紀,阿墨利人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南部建立了巴比倫王國,史稱古巴比倫王國,較為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就來自于這一時期。法典所使用的楔形文字來自于蘇美爾語發展而來,也是當前人類已知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蘇美爾人早期的象形文字載體主要是石頭,但因兩河流域適宜鐫刻的石頭很少,且該地區生長的植被不適宜制造紙張,所以這種刻在石頭上的方式逐漸被取代。在蘇美爾人發展到奴隸社會后,文字使用變得頻繁,人們選擇將發展而來的楔形文字刻在黏土板上,這種以黏土板為載體的文字也叫作泥板書,它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在該地區地理和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泥板書的操作主要分為黏土板制作、鐫刻以及烘干工作,過程是先將濕黏土制成方形或圓柱形,使其有一個面能用來書寫,最大不超過半平方米,控制泥板的干濕度保持利于刻寫,鐫刻時使用三角尖頭筆狀物,材質有木質、骨質、蘆葦桿等,刻出楔形筆畫的文字,最后進行窯內烘干或曬干。制成的泥板要再加上一層濕泥進行二次烘烤,在泥板外形成一層保護套,用來增加泥板的壽命。已發掘出土的泥板已有十萬蘇美爾文章,并在當時的廟宇和官府都藏有種類繁多的泥板書,出土文書數量之大,泥板本身抗腐蝕性強,成為楔形文字最重要的載體。除泥板書外,伊拉克出土文獻還包括少量的圖蠟象牙、石板石柱、獸皮卷軸、涂蠟木板及紙草文獻等。
兩次戰爭結束后,國際社會及伊拉克相關機構為博物館收回一批文物,并采取措施阻止非法文物拍賣活動。當時博物館設施設備落后,沒有恒溫z恒濕條件,館內破亂不堪,許多珍貴文物堆放在一起,加之國內長期戰亂,文物整理與修復工作進展緩慢。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如何保護伊拉克文化遺產,與此同時博物館重新開放,在基礎設施和保護條件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2.埃及
埃及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就創造并使用了文字。在古代埃及人的傳說中,把他們的文字奉為月神與智慧神,稱之為神的語言。最早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可追溯至公元前四千年的陶器上,這種象形文字的起源與發展和中國的象形文字基本一致,有學者認為兩種象形文字存在高度相似。古埃及象形文字隨著不斷發展變化出現了圣書體、僧侶體、世俗體、科普特文。圣書體主要用于金石鐫刻,多見于石碑等載體,有紀念與祭祀意義。僧侶體的載體主要是紙草,發展的根據就是為了便于日常的快速書寫,它是一種對對圣書體的簡化后而形成的字體。世俗體則是對僧侶體又進行了一次簡化,在這輪字體簡化發展后,原來的圣書體并沒有廢棄,并在某些場合與后來的僧侶體、世俗體共同使用。
古埃及用于書寫的主要載體是石頭和紙草,但在文字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多使用木板來練習書寫,這種木板表面涂上一層白灰,就可以使其反復書寫。紙草又名紙莎草,是尼羅河下游生長的一種水生植物,將它用于書寫需要經過復雜的加工過程,在當時的消耗量極大,但因其易受潮發霉、易燃、蟲蛀等原因很難完好保存,存世量并不多。除紙草外,石頭、陶片、皮革、麻布、羊皮等也不同程度的應用于文字的書寫中。
在埃及境內發掘出土的文獻并沒有保存在埃及的開羅博物館,而是被八個西方列強保管在15個博物館之中,并以這些國家的博物館命名,如俄羅斯莫斯科博物館的《莫斯科數學紙草》、意大利帕勒莫博物館的《帕勒莫石碑》等。
3.印度
印度河流域文明又稱印章文明,印章文字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文字體系,印章的材質有象牙、陶土、鋼等,內容上圖文并茂,傳達的信息多,符號繁雜。再后來印度河流域受到不同文明的沖擊后,文字逐漸復雜化,根據不同語言的特點,當時的文字多則分化出十幾種印章文字,又因鐫刻的方式不一致,文字逐漸混亂。
到公元前一千年,雅利安人逐漸發展出字母體系,印度人習慣把這種文字寫在棕櫚葉子上,稱之為貝葉經。據考,印度最早出現的文字是印度河文字,是一種篆刻于印章陶器和金屬制品上的銘文,伴隨著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覆滅,這種文字也隨之消失。直至一千多年后,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后古印度出現了婆羅米文字,最早的婆羅米文字被發現刻在阿育王敕令的石碑上,大部分發現的早期婆羅米文字都出現在石頭上。經歷過幾個世紀的發展,由于南北方使用材料的質地和篆刻方式的不同,致使婆羅米文字出現了分化,甚至于分化了數十種字體出來。伴隨著百乘王朝的衰退和帕拉瓦王朝的獨立,出現了帕拉瓦文字,其書寫材料即為貝葉,這就是較為為人所知的貝葉書。
很遺憾,由于大航海時代和殖民時代的到來,現如今只能稱為古印度,印度的官方語言也變成了英語,反而是東南亞各國接受了古印度的文字,傳承了下來。
4.中國
在秦統一文字使用小篆前,中國文字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篆等多種文字的發展演變。甲骨文是在整理中藥材“龍骨”時被發現,這種文字是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具有一定的文字體系。金文主要鐫刻在青銅器上,又稱為鐘鼎文,主要集中在商周時期。大篆包括籀文和石鼓文,在廣義上涵蓋小篆之前的所有文字。
甲骨文在海內外共藏有約16萬片,單字四千多個,但目前整理注錄出來的不到一半,尚有近3 000個單字未釋讀出來,在抗戰時期經歷了一段曲折的保護經歷。帶有青銅器的鐘鼎文藏于各大博物館,為減少對青銅器上銘文的破壞,早已停止對青銅器中銘文的拓印工作,以防字口受到進一步磨損和對青銅器清理工作帶來困難。同樣是刻有文字的石碑也是同樣的保護措施,避免了外界一切物質的多余接觸,盡量維持碑刻文字的完整度。
對于流傳下來的精品古代碑刻或器物的原拓、舊拓,或已整理裝幀成冊的文獻,通過影像手段拍攝,保存了電子數據整理并大量出版,對古文字研究和書法學習起到巨大幫助。盡管現在古文字保護整理的技術設施和手段已有很大提高,但因其在流傳年代太久,此后又遭受不同的境遇,材質早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磨損與侵蝕,這就使大量原碑刻或器物的傳拓、照拍、綴合、著錄和釋讀工作變得更加困難。而沒有古文字的保護整理就不可能使古文字的研究深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