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丹
摘要:近年來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推動農產品出口貿易取得了巨大增長。隨著全球貿易不斷發展,中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不斷增強。相關實證研究表明,中國農產品出口存在顯著的競爭力不足現象,從而可能引發比較優勢陷阱,導致長期無法從出口中獲得穩定的貿易收益,傳統優勢出口農產品能否具備足夠的競爭力水平以保障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既定市場份額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就中國農產品出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展開探討。
關鍵詞:農產品;出口;競爭力
引言
隨著全球貿易不斷發展,中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不斷增強,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農產品仍存在出口結構不合理、出口地區不均衡、出口企業抗風險能力差等問題,阻礙了農產品出口的進一步發展。
1中國農產品貿易現狀
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順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農產品貿易保持著較好的態勢增長,農產品貿易的種類和貿易總額的絕對數量都呈現出遞增的趨勢。經歷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沖擊后,中國農產品貿易短時間內出現了倒退的情況。自2016年以來中國農產品貿易總額年年遞增,呈現出良好的增長態勢,一方面,中國農產品市場明顯與國際農產品市場互動更加密切。另一方面,中國農產品貿易市場受國際市場供需關系影響更加明顯,農產品出口額增加,農產品進口額上漲的幅度更加明顯,基于此種原因,貿易逆差沒有縮小的趨勢。由于疫情帶來的沖擊,全球經濟產生了巨大震蕩,整個國際農產品貿易市場相對以往年度,呈現出整體緊縮的趨勢。從2020年1-10月中國農產品進口量及同比增長來看,中國在2020年增加了對于農產品的進口,相比2019年呈現出上漲趨勢。截至2020年10月,中國農產品進口量較2019年同期增加了170.272億美元,整體漲幅在14%。其中在5月、9月和10月的增長最為顯著,同比增長分別為36.1%、23.2%以及22.2%,數量上增加了40.22億美元、28.727億美元以及25.306億美元。與2019年相比,2020年主要變化在于各月進口額始終保持著增長,說明受到全球經濟下行的影響,中國在國際農產品貿易領域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加重,通過加大進口量,來維持國內市場對于農產品的需求。而2020年1-10月份中國農產品出口總額減少了19.04億美元,同比下降了3個百分點,其中1-2月、6月以及10月對比2019年同期,都減少了5個百分點以上。除了個別月份出現了小幅度的上漲之外,大多月份相較2019年同期呈下降趨勢,由于疫情沖擊的影響,中國農產品生產活動受到很多限制,農產品對市場的供給量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出口農產品也受到很多因素的阻礙,例如一些國家受到疫情影響,經濟下滑,為了保護國內市場,通過設置關稅壁壘或加強關口審查等方式,減少國際市場上農產品的流入,這對本不具有出口優勢的中國農產品是不小的挑戰。2020年1-10月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為1383.413億美元,出口總額為609.892億美元,2019年同期數據為1213.141億美元和628.932億美元,貿易逆差增長額達到189.302億美元,增長比率高達32.4%。貿易逆差的擴大,意味著我國農產品對于進口農產品更加依賴,過高的貿易逆差不利于保證國家糧食安全。
2增加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對策
2.1推進檢驗檢疫標準化
檢驗檢疫工作需要在農產品出口屬地管理基礎上,建立進出口農產品“公司+基地+市場+標準化”的立體監管模式,從而有效實現進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全程監管,保證檢驗檢疫評定合格過關。第一,風險分析標準化。部門要實時跟蹤國家市場動態,了解監測方法、標準的變化,明晰各個國家對各類農產品的要求,把握質量關鍵控制點。另外,對于出口產品,還需結合實際情況,做好出口品種、水源土壤、用藥情況等的風險評估,依照風險低、中、高來明確檢驗檢疫監管頻率,做到動態監管。第二,過程監管標準化。部門要著重對出口農產品的種養殖、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領域進行檢驗監督,引入電子、視頻監控等信息化手段,全程無縫隙管理,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2.2建立農產品數字化外貿信息平臺
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盡可能發揮潛在優勢,搭建農產品數字化外貿信息服務站,支持相關企業參加國內外展銷會、洽談會等活動,引導各個企業做好商品展前對接、線上促廣、現場直播、遠程商務洽談等工作。鼓勵和協助企業積極開展農產品的國際營銷,舉辦有關農產品的推介會,參加有關國際特色專業博覽會和對新市場、新商品的推廣活動,以便于企業更好地獲益。
2.3科學跨越貿易壁壘
首先,我國應結合農產品外貿的實際情況,他國與沿線國家構建自由貿易區與建立互惠互利的農產品互補機制,合理解決農產品外貿的貿易壁壘問題和關稅問題,以促進雙邊農產品的有效流通。國家應與沿線國家加大談判力度,雙邊構建完善不同類型、具有一定彈性的農產品進出口檢驗檢測標準。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兼容因管理運營、生產方式的差異性而導致的產品質量狀況,科學解決和跨越各種貿易壁壘問題。其次,我國應參考國際市場農產品認證的動態,組織行業協會、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科研院所、政府部門、法律中介機構等,促使農業出口企業順利通過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產品質量安全、名優產品原產地、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等多類認證。通過這些知名度高、國際廣泛認可的認證活動,農業出口企業增強國內農產品打進他國市場的能力,為出口更多的農產品創設良好環境。在此基礎上,我國農業企業可依據這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通過溝通、協商來解決遭遇的各種貿易壁壘問題。再次,建立應對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壁壘的機制體制。不少國家出于各種目的,對我國正常向其出口農產品等經濟貿易構筑日益嚴苛的貿易壁壘。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構建同樣的機制體制以應對它們的貿易壁壘。其一,我國應強化相關農產品進口國的貿易壁壘預警,搜集與分析它們的檢測檢驗標準,形成完善的農產品貿易風險預警體系,切實做到防患于未然。其二,我國應持續提升農產品檢驗檢測標準,強化管理規范,通過安全衛生檢查、質量檢測指標的提升,推動國內農產品達到或超過國際標準,進而使他國農產品貿易壁壘不攻自破。
結語
為了保證農產品出口可持續發展,要始終秉持以農業企業為經營主體、市場為政策導向、農業與其他出口基地建設為工程的重點、技術與信息服務為支持的理念,進一步拓寬農產品出口渠道,全方位地促進農民增收及農村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武俞辰.創造和培育農產品國際競爭新優勢[J].人民論壇,2019(24):84-85.
[2]劉琦雯.中國農產品出口國際競爭力分析[J].南方農業,2020,14(6):83-84.
[3]胡德寧.“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農產品出口可持續發展戰略[J].鄉村科技,2020,11(25):38-39.
[4]俞欽.中國農產品貿易變化新特征及其政策分析[J].現代企業,2020(7):130,140.
[5]楊玉敬.農產品產銷精準對接的“三性”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18):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