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波 王世維
江蘇濱海經濟開發區工業園成立于2001年,2006年被批準為省級開發區,工業園規劃總面積40平方公里。近年來,濱海堅持打造“實力園區、創新園區、和諧園區、綠色園區”為目標,突出攻堅重大項目、全力培植特色產業、加快推動轉型升級,2021年開發區實現全口徑開票銷售245億元,在江蘇省省級開發區綜合排名第31位。近年來,隨著高質量發展的不斷深入、雙碳政策的加快落實、承載需求的持續提高等等,濱海開發區遇到了發展瓶頸。
在這樣的背景下,濱海縣委、縣政府提出,要圍繞產業集聚、資源集約、載體集成,把開發區工業園建設成為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引領區、高水平營商環境的示范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集聚區、開放型經濟和體制創新的先行區,成為推動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目前,濱海開發區發展已經駛入快車道。
一、推動產業集聚,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堅持把培植新興產業作為推動發展的“一號工程”,不斷提升開發區經濟總量。一是圍繞體制完善抓招商。強化產業招商,組建6支專業招商團隊,成立產業研究中心,深度研究主導產業鏈條構成,繪制產業鏈全景圖,通過駐點招商、代理招商的方式,圍繞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先進機械制造,開展按圖索驥招商;強化補鏈招商,針對主導產業鏈條上的高端環節、關鍵環節和缺失環節繪制招商路線圖,加快引進與現有產業配套協作的前后延伸項目;強化基金招商,與中金資本運營有限公司成立首期規模12億元產業發展基金,推進與深圳市基礎設施投資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合作成立5億元產業引導基金,借助產業基金培大育強科技企業,扶持項目快速增長。二是圍繞主導產業壯集群。電子信息產業園重點構建從基礎元器件到智能終端的全產業鏈,打造小家電產業集群。汽車零部件產業在打造后視鏡產業集群的同時,招引汽車內外飾、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汽車特種玻璃等其他產業鏈,提升產業鏈穩定性。先進機械制造產業主要通過傳統鑄造產業轉型升級,依托綠島智能制造中心共享工藝服務,由鑄造轉成制造,將汽車龍骨、底盤、電子裝備與鑄造有機結合,突破機床制造、工程機械、汽車配件(發動機、汽車底盤)等產業。三是圍繞龍頭項目攻配套。圍繞頭部企業集聚產業鏈項目,推動“三大產業”快速發展壯大。圍繞“云一機”,緊盯“光機制造”和“數控系統”兩個基地建設,咬定數控、傳動、電機、軸承等配套企業和一批機床精密件企業,落地一批產業配套項目;圍繞“薩斯福”,加快推動壓鑄件、注塑件、鏡片等十五個種類實現本地化生產。圍繞“坤歌智能”,大力招引智能家電終端產品項目,形成產業集聚“葡萄串”效應。
二、推動資源集約,提升經濟發展效益。堅持把“清理低效企業”作為拓展發展空間、提升要素保障水平的重要舉措,從整治倒逼、項目準入、項目監管等方面入手,有序推進清理工作,切實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一是嚴格標準抓清理。重點根據企業畝均投入產出情況,將企業分為ABCD四個等級,建立四級評判機制,D級的一律強制退出,C級鼓勵退出,B級引導其加大技改投入,A級在政策上予以傾斜支持,2021年共清騰土地10477畝。同時,把清理出來的土地當成新增用地同樣管理,堅決不為完成任務而簡單清理,不以租賃置換為盤活標準,嚴防“新增病例”。對符合收儲條件的項目列出收儲清單,由縣國有平臺公司進行收儲,將收儲后資產資源列入招商引資儲備庫,統一對外招商。出清以后的新上項目,嚴把“立項、注冊、土地使用證調整”等三個關口,由縣招商服務中心結合中片區、南北片區的區位情況和產業分布,拿出差別化的項目準入標準。二是立足長效抓準入。在容積率、畝均投入、畝均稅收等方面提高標準,新上開發區項目容積率必須達到1.2、畝均投入需達到500萬元,項目方可落戶。同時,分園區鎮區、分主導產業制定項目落戶畝均產出等標準,提高土地精細化管理、高效化利用水平。對新上項目,組織相關單位對擬落地項目的產業類型、投資規模、稅收產出、資源消耗、用地效益、技術創新、生態保護、環境影響、就業以及社會效益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通過評估后方可進行土地報批手續。三是從緊從嚴抓監管。在項目落戶前,由開發區與入戶企業簽訂《投資監管協議》,同時承諾所上項目必須達到約定的投資標準,且對項目履行相應的監管責任。在項目建設中,要強化用地跟蹤管理,動態掌握項目用地情況,堅決杜絕利用工業用地開辦倉儲物流、商貿服務、家具展廳、汽修洗車、餐飲、超市、公寓等各類經營場所現象。項目竣工后,組織有關部門對投資強度、容積率等進行竣工驗收;項目投產后,對能耗情況、畝產稅收、開票銷售等指標進行達產復核,確保項目按照投資協議履約到位。對新上項目,出臺項目實施管理細則,明確項目開工竣工標準、投資生產時間等,以此推動企業在拿到土地后投入、產出到位,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三、推動載體集成,提升園區承載能力。樹立“一切圍繞項目轉、一切圍繞項目干”導向,堅持“招推一體化、管理一盤棋、服務一條龍”,統籌做好各類要素保障,建設各類平臺載體,提升開發區承載能力。一方面,搭建服務保障平臺。堅持全方位配套,建設160萬平米多層電子、機械標準廠房建設,實現新招引企業拎包入駐。布局規劃6萬平米的職工公寓、鄰里中心等配套項目,推動園區一體化消防站、污水處理廠建設,為項目入駐提供支撐;堅持全要素供給,拓寬江蘇泰捷等3家供應鏈公司原料采購范圍,擴充“園區保”“轉貸資金”等專項資金,幫助企業協調發展資金2億元,解決企業原料采購、融資等難題。梳理開發區24家鑄造企業相關手續和設備情況,摸清可置換產能底數,全面啟動產能置換整合工作,充分發揮綠島智能制造中心作用,形成“綠島—機加工—裝備制造”全產業鏈,打通“鑄件”向“配件”“整機”轉化的瓶頸,推動傳統鑄造向綠色智能鑄造轉型,加快開發區裝備制造產業綠色轉型步伐。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開設企業緊缺工種合作專班,定向、委培產業工人,解決緊缺工種需求問題,簽訂勞務中介機構10家,幫助企業招工4000余名。堅持全過程服務,堅持“用戶思維、客戶導向”,深化項目“全生命周期服務”理念,落實每個項目專人負責制,排出手續辦理、項目建設兩張“橫道圖”,細化項目推進過程中立項、環評、設計等18個節點,實行“一張圖”推進。另一方面,搭建科技創新平臺。樹牢“以創新引領制造業轉型升級”理念,大力構建“企業+產業+平臺+人才+科技+資本+政策”創新生態,堅定不移走好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之路。育強創新主體,以政策激勵為杠桿,在高企培育、知識產權、研發平臺、科技投入等方面全方位促進企業技術創新,邀請南大茅寧教授團隊、南京靈谷科創團隊幫助開發區規劃制定相關獨角獸、瞪羚企業,新增高新技術企業超15家。全面推進企業“小升規”“規升高”“高升規”,大力推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培育省級小巨人企業2個,國家專精特新企業1家。建優科創平臺,推廣綠島智能制造服務中心“集聚高端項目、構建全產業鏈、助推行業升級”模式,加快建設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等產業創新載體。統籌全區創新企業總體布局,著力打造“龍頭企業+孵化”的創新創業孵化器,鼓勵高等院校、吳德馨院士等科研院所、萬恒蘇鹽等民營企業多元創辦主體專業孵化器,重點打造濱海汽車零部件創業園和電子信息產業園,創建省級孵化器,入孵企業達100家以上,畢業企業達30家以上。聚合創新要素,圍繞“項目攬才、產業聚才、環境留才”目標,實施“黃海明珠人才”濱海計劃,成立開發區人才工作站,積極與上海理工、鹽城工學院等高等院校合作,新增省級雙創人才項目5個、省級科技副總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