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福平,毛 濤,王勤禮,付忠衛,閆 芳
(1.張掖市耕地質量建設管理站,甘肅張掖734000;2.河西學院,甘肅張掖734000)
張掖市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中段,市內光熱充足,耕地連片,灌溉便利,晝夜溫差大,病蟲害少,生產的雜交玉米種子色澤鮮艷,籽粒飽滿,發芽率高,商品性好,是全國最大的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2019年張掖市玉米制種面積達6萬hm2,生產優質雜交玉米種子3.96億kg,為全國提供了40%以上的用種量。在玉米制種產業發展過程中由于化肥施肥量大,有機肥施肥量少,土壤養分比例失衡、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結加重、土壤鹽堿化等問題逐漸凸顯出來。為全力實施“化肥零增長計劃”,優化配置肥料資源,合理調整施肥結構[1],張掖市耕地質量建設管理站開展了“綠肥還田+商品有機肥+土壤調理劑”施肥模式對制種玉米產量及耕地質量影響的試驗研究,旨在解決制種玉米生產過程中施肥不合理、耕地質量下降等方面的問題,達到減肥增效的目的,推動玉米制種基地健康可持續發展。
1.1.1 試驗作物 制種玉米品種為ty809,由北京順鑫農科種業公司提供;箭舌豌豆。
1.1.2 試驗材料 磷酸二氫銨(P2O542%,N15%,貴州開磷集團公司),尿素(N≥46.4%,甘肅劉化有限責任公司),澳佳復合肥(16-18-6,北京澳佳生態有限公司),商品有機肥(有機質含量≥45%,N+P2O5+K2O≥5%,pH5.5~8.5,水分≤30%),易堿客土壤調理劑(有機質≥200 g/L,氨基酸≥110 g/L,pH2.5~4.5,水不溶物≤10 g/L)。
1.1.3 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地位于張掖市甘州區沙井鎮五個墩村,海拔1 484 m,屬于典型溫帶大陸性氣候,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前茬作物為小麥,供試土壤為耕灌灰棕漠土,試驗地平坦,排灌便利。土壤養分含量分析化驗狀況(2018年7月22日小麥收獲后采集0~20 cm耕層土壤測定土壤理化性質):pH8.34、有機質17.40 g/kg、全氮1.19 g/kg、堿解氮173 mg/kg、有效磷14.5 mg/kg、速效鉀167 mg/kg。
1.2.1 試驗設計 本試驗為對比試驗,設2個處理,不設重復,試驗面積4 000 m2。
處理1:農民常規施肥(CK,26.9-12.0-1.2)。覆膜前,基施尿素75 kg/hm2、磷酸二氫銨300 kg/hm2、復合肥(16-18-6)300 kg/hm2;于制種玉米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分別追施尿素300 kg/hm2。試驗面積667 m2。
處理2:“綠肥還田+商品有機肥+土壤調理劑”施肥模式。綠肥還田:選擇前茬作物為小麥,土地平整,灌溉條件良好的田地,于2018年7月下旬小麥收獲后,及時將箭舌豌豆種子撒播于麥茬田中,播量150 kg/hm2左右,耙耱覆土、灌水。分枝期結合灌水,追施尿素45 kg/hm2,全生育期灌水2次,每次灌水量1 050 m3/hm2。9月下旬待箭舌豌豆長至盛花期時,可用GFY200型綠肥粉碎翻壓復式作業機進行粉碎、翻壓[2],翻壓深度一般為10~20 cm,還田量22 500~30 000 kg/hm2,做到植株不外露,土壤細碎沉實。翻壓后及時澆水,以利綠肥分解腐熟。翌年,在處理1化肥減量20%的基礎上(基施尿素60 kg/hm2、磷酸二氫銨240 kg/hm2、復合肥(16-18-6)240 kg/hm2,追施尿素2次,每次240 kg/hm2),基施商品有機肥3 600 kg/hm2,追施土壤調理劑45 kg/hm2(即玉米灌1、2、3水前,每次用量15 kg/hm2,兌水成200倍液均勻噴灑地表,隨后灌水)。試驗面積3 333 m2。
1.2.2 田間管理 2019年4月初淺翻、耙耱試驗田,以1 m間距劃行,覆膜前用50%乙草胺乳油500倍液進行全田噴施,噴完后及時覆膜(膜寬70 cm、厚0.01 mm)。于4月17日滾筒點播母本,株距20 cm。于4月23日點播父本,株距40 cm。5月18日定苗,保苗90 000株/hm2。全生育期灌水6次,中耕除草2次,防病蟲害2次。7月30日割除父本。9月18日田間考種,9月29日收獲,單收計產。
1.2.3 項目測定及方法
1.2.3 .1農藝性狀和穗部性狀。通過連續觀察植株生長狀況,在生育期記錄制種玉米長勢以及田間病蟲害發生情況。制種玉米成熟后每處理隨機選取3點,每點連取10株,測定株高、穗位高、莖粗、穗長、穗粗、禿頂長,并對穗行數、行粒數計數,測定千粒重。
1.2.3 .2產量及產量構成。分別選取5個100 m2的地塊作為一個樣方單元進行多點取樣測算產量。
1.2.3 .3土壤理化性質。2019年9月29日采用“S”形法分別采集處理1和處理2耕層(0~20 cm)土樣4 kg,用四分法帶回1 kg混合土樣,室內風干化驗分析。土壤pH測定用電位計法(水土比2.5∶1);土壤有機質測定用重鉻酸鉀—外加熱法;土壤全氮測定采用凱氏定氮法;土壤堿解氮測定采用堿解擴散法;土壤有效磷測定采用鉬銻抗比色法;土壤速效鉀測定用火焰光度法;土壤水溶性鹽測定采用二氧化碳浸提法。
1.2.4 數據處理 試驗采用Excel軟件進行試驗數據整理和分析,數據分析方法采用T檢驗。
從表1可以看出:處理2較處理1玉米植株顏色較深,葉片較厚,植株健壯。從表2可以看出:處理2較處理1吐絲期提前1 d,成熟期推遲3 d,生育期推遲3 d。結果表明:處理2能夠促進玉米生長,延長生育期。

表1 制種玉米苗期情況記載

表2 制種玉米生育期記載
從表3可以看出:處理2較處理1在株高、穗位高、穗長、穗粗、行粒數和千粒重方面均有提高,分別增加7.4 cm、4.8 cm、0.65 cm、0.14 cm、1.1粒、12.2 g,尤其在株高、千粒重上提高顯著,增幅分別達到5.23%、4.77%。結果表明:處理2可有效改善玉米產量構成因子,從而增加玉米產量。
從表4可以看出:處理2與試驗前相比,pH降低0.21,有機質增加2.4 g/kg,全氮增加0.06 g/kg,堿解氮增加2 mg/kg,有效磷增加1.6 mg/kg,速效鉀增加6 mg/kg,水溶性鹽減少0.29 g/kg,脫鹽率7.6%;處理2與處理1相比,pH下降0.22,降幅2.63%;有機質增加2.60 g/kg,增幅15.1%;全氮增加0.05 g/kg,增幅4.17%;堿解氮增加4 mg/kg,增幅2.34%;有效磷增加1.5 mg/kg,增幅10.27%;速效鉀增加8 mg/kg,增幅4.85%;水溶性鹽減少0.27 g/kg,脫鹽率7.12%。結果表明:綠肥還田、增施有機肥可明顯提高土壤養分含量,培肥地力,提高土壤的適耕性;施用土壤調理劑可調節土壤酸堿度,降低土壤含鹽量,利于改良鹽堿。
從表5可以看出:處理1平均產量7723.05 kg/hm2,處理2平均產量8 425.05 kg/hm2,處理2比處理1增產702 kg/hm2,增產率9.09%。實測t值為62.4>t8(0.01)=3.355,增產效果明顯。結果表明:處理2對制種玉米的肥效有極顯著差異,明顯好于農民常規施肥。
從表6可以看出:處理2較處理1增產702 kg/hm2,增產率9.09 %,增產值3 510元/hm2,增效益1 765元/hm2。結果表明:處理2增產較為顯著,雖然處理2產投比有所下降,但仍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達到了減肥增效的目的。

表3 制種玉米考種結果

表4 土壤養分變化

表5 不同處理制種玉米產量及T檢驗

表6 經濟效益分析
張掖市制種玉米“綠肥還田+商品有機肥+土壤調理劑”施肥模式,在農民常規施肥減量20%的基礎上,該模式可使制種玉米增產702 kg/hm2,增產率9.09%,增產值3 510元/hm2,增效益1 765元/hm2。較農民常規施肥,土壤pH下降0.22,降幅2.63%;有機質增加2.60 g/kg,增幅15.1%;全氮增加0.05 g/kg,增幅4.17%;堿解氮增加4 mg/kg,增幅2.34%;有效磷增加1.5 mg/kg,增幅10.27%;速效鉀增加8 mg/kg,增幅4.85%。因此,實施綠肥還田和增施商品有機肥可有效增加土壤養分含量,培肥地力,提高土壤的適耕性;施用土壤調理劑,可調節土壤酸堿度,降低土壤含鹽量,降低鹽堿不利影響,建議該模式在制種玉米上積極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