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元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武威733000)
通過開展玉米氮磷鉀肥利用率田間試驗,對比配方施肥與常規施肥對玉米產量的影響及肥料利用率情況,進一步優化肥料配方,提高肥料利用率。
試驗設在武威市涼州區四壩鎮四壩村2組,土壤肥力中等,灌耕土,砂壤,前茬作物為玉米。
供試玉米品種為先玉335。氮肥為尿素(N 46%),磷肥為顆粒磷肥(P20516%),鉀肥為顆粒硫酸鉀鎂(K2O 24%),磷二銨(P20546%、N 18%),復合肥(N 15%、P20515%、K2O 15%)。
試驗設常規施肥和配方施肥兩個大區,中間開溝,各區處理不設重復,隨機排列。常規施肥區設常規施肥區(NPK)、無鉀區(NP)、無磷區(NK)、無氮區(PK)共4個處理,配方施肥區設配方施肥區(NPK)、無鉀區(NP)、無磷區(NK)、無氮區(PK)共4個處理,同時設空白區(無肥區)共9個處理,9個小區。配方施肥方案根據測土配方施肥分區推薦值,并結合化肥減量增效措施確定,其中氮、磷、鉀推薦施肥水平分別為N 330 kg/hm2、P2O5150 kg/hm2、K2O 97.5 kg/hm2。磷肥、鉀肥、復合肥都作為底肥一次性施入,氮肥30%作底肥,剩余按頭水25%、二水45%的比例結合灌水追施。常規施肥區按農戶習慣施肥進行,為N 525 kg/hm2、P2O5217.5 kg/hm2。磷肥、鉀肥、復合肥、磷二銨作為底肥一次性施入,底肥中氮肥約占總量的21%,剩余氮肥按頭水約51%、二水26%的比例結合灌水追施。
試驗用地2 000 m2,小區面積64 m2,除施肥不同外,各小區其他管理措施均一致。小區間和小區外設置保護行。各小區施肥方案見表1。

表1 各處理施肥方案 單位:kg/hm2
采用全膜覆蓋平作種植模式。4月3日施基肥,4月14日覆膜,每個小區覆幅寬1.4 m地膜5幅;4月18日采用單粒精量播種,每幅膜點種4行,平均株距26 cm,平均行距41 cm,保苗93 750株/hm2。全生育期灌水5次,6月7日、7月14日結合灌水追肥,及時防治病蟲害。出苗后觀察記錄各生育期性狀,成熟后測定籽粒產量和莖葉產量,并取樣考種記載經濟性狀。收獲時每小區連續取10株植株的完整莖葉,曬干后稱取重量換算出莖葉產量。
田間調查表明(見表2),無氮區處理較其他處理成熟期提前3 d,其他處理生育期表現差別不明顯。常規施肥全肥處理植株長勢旺盛,葉片寬大,葉色濃綠。2個無氮區處理植株長勢偏弱,上部葉片葉色淡綠。
從考種結果看(見表3),配方施肥處理株高、穗粗、穗位高等各項農藝指標都高于常規施肥處理,各常規處理植株果穗禿頂長度較其他配方施肥處理明顯增加,果穗穗粒數較其他處理減少。無氮區處理千粒重都較高,但穗粒數不高。
由表4可知,配方施肥各處理平均產量15 443.6 kg/hm2,較常規施肥各處理平均產量14 275.1 kg/hm2增加1 168.5 kg/hm2,增產8.18%。配方施肥全肥區產量較常規施肥全肥區產量提高2 370 kg,增產16.1%。

表4 不同施肥處理對玉米產量的影響 單位:kg/hm2

表2 不同施肥處理對玉米生育期的影響 單位:日/月

表3 不同施肥處理對玉米生育期的影響

表5 不同施肥處理肥料利用率比較
由表5可知,在配方施肥情況下試驗地塊肥料平均利用率為86.95%,常規施肥地塊肥料平均利用率為56.59%,配方施肥肥料利用率較常規施肥肥料利用率提高30.36%。

表6 不同施肥方式經濟效益比較 單位:元/hm2
由表6可知,配方施肥雖然肥料投入較常規施肥增加210元/hm2,但總體經濟效益增加4740元/hm2,增產效果顯著。
本試驗中配方施肥較常規施肥增產16.1%,肥料利用率提高30.36%,說明配方施肥氮磷鉀配比比較合理,與該區域土壤條件相適應。由于過量施肥,造成常規施肥肥料利用率低下,在該區域玉米種植過程中,建議施純氮300 kg/hm2左右,減少磷肥施入量,施磷150 kg/hm2左右,增加鉀肥用量,施鉀75~150 kg/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