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社會記憶對個體記憶的重構
——以失獨人群為例

2021-03-26 11:28:38彭揚帆徐曉軍
理論月刊 2021年2期
關鍵詞:記憶

□彭揚帆,徐曉軍

(1.黃岡師范學院 政法學院,湖北 黃岡438000;2.華中師范大學 社會學院,湖北 武漢430079)

一、問題的提出

社會記憶是一種集體性的記憶形式,個體對記憶的獲得既離不開社會環境的作用,同時也依賴于群體的框架[1](p215-246)。在集體主義取向和建構論的影響下,任何的個體敘述無可避免地帶有“社會文本”的痕跡,零散的、鮮活的個體記憶同樣要受制于社會“文本”和“框架”[2](p25-59),這幾乎構成了西方記憶理論研究的主流范式。也就是說,人們從自己所處的社會情境與突發的社會事件中獲得了記憶,并通過對個體記憶的拓展與延伸從而上升為一種社會記憶[3](p65-74),由此與社會成員或其所屬群體中其他成員的互動關系中獲得某種認同的力量,即構成一種普遍主義的群體認同[4](p45-51)。在有關個體記憶與社會記憶的互動環節中,學者們常常關注的是記憶從個體層面彌漫至集體層面,甚至國家層面,圍繞著具體事件進行敘述和記憶,從而將一種個體化的、事件性的記憶建構為群體性的記憶。而在這個過程中,個體獲得了某種認同感和身份許可,他們的社會記憶便存在于這些不同個體的人生故事之中[5](p46-68)。如果說這是個體記憶與社會記憶互構進程中其中一個“半圓”的話,另一個“半圓”則在以往研究里常常被忽略,即社會記憶對個體記憶的重構,這也是本文所試圖解決的理論問題。

在中國,有這樣一群特殊的人——失獨人群。他們飽受喪失獨生子女之痛,在歷經了最初的哀傷情緒與疼痛感受后,對過去的記憶漸漸演化為一種異乎尋常的“苦難感”,這其中既涵蓋身體之“苦”,也包括精神之“苦”[6](p53-67)。對于他們來說,意外喪失獨生子女的精神打擊、日漸孱弱的身體、經濟生活的壓力和晚年能否安度的憂慮都構成了他們個體記憶的基調。在他們的個體記憶里,以社會環境與政策作為觸發點,將獨生子女的出現以及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問題視同一種來自國家權力范疇且應該歸咎于國家權力機關的后果。根據我們多年訪談和跟蹤調查的素材發現,圍繞獨生子女政策,他們有說不完、道不盡的話。在失獨者的認知里,存在著帶有偏差的歸因導向,這種歸因導向甚至成為他們腦海中的一種固定模式,而此種模式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他們對于失獨事件的認知和個體記憶的詮釋與選擇。這恰恰體現的是社會記憶推進著個體記憶的改寫,不僅決定著失獨人群將以何種眼光來觀照自我,也影響著該群體在記憶重構與維護過程中采取何種方式去疏導與化解這種認知偏差。因此,本文將以失獨人群為例,著重探討如下理論問題:個體記憶是如何被社會記憶重構的?個體記憶重構的基本進程有哪些?其重構的內在機制又是什么?

二、失獨者個體記憶重構的基本進程

失獨者的個體記憶呈現出強烈的階段性,隨著時間的流逝,原始的記憶不再清晰,這是人類大腦進化至今難以避免的客觀現象。根據以往相關研究和實地訪談可知,失獨者的個體記憶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首先,在失獨事件發生的初期,失獨者的創傷感和刺痛感是最強的,他們在面對自己失去控制和失去秩序的破碎生活時,通常無法進行正常思考,對外界的感受表現出混亂、迷茫的狀態。然后,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之后,隨著失獨群體內其他成員的不斷介入和參與,一方面分擔和釋放了失獨者的苦楚,使得失獨者的心靈趨于平靜;另一方面,更多完整而生動的生命故事加入失獨者的記憶目錄里,有時是相似的體驗造就了記憶的高度同化,有時卻修正甚至是顛覆了其原本的記憶,導致其個人記憶處于不斷變動的階段。最后,個人記憶會伴隨著行動主體對意義的追尋和生活秩序的管理而走向定型,趨向一種更加穩定的狀態。概括來看,失獨者個體記憶重構的基本進程相應地表現為如下四個方面(如表1所示)。

表1:失獨者個體記憶重構的基本進程

(一)從“千差萬別”到“一致文本”:記憶框架的明晰

每個失獨家庭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所歷經的人生體驗往往千差萬別。在現實社會中,這些失獨者分布在不同的地方,他們各自的經濟條件、受教育程度、職業類型和生活狀況大不相同。從原因上看,失獨事件的發生往往是獨生子女由于遭受車禍、自然災害、急性疾病、精神障礙甚至自殺等不同緣故所造成的;從時間上看,有些失獨者已經失去了自己的獨生子女十余年,而有些人的子女離世才短短數月。每一個失獨者都是生動的個體,他們有著千百萬種迥異的人生經歷和故事,其具體感受與境遇也有著顯著的差異。如果說,分類法可以迅速地給龐大人群分組定性,那么同樣的方法在失獨群體這里似乎是無效的。因為除了共有“失獨者”這個稱謂外,他們在現實條件上有著高度的異質性。盡管個人的命運軌跡是千差萬別的,可子女亡故給其父母所帶來的噩夢般的體驗卻是這群人的“集體意象”[7](p33-46),對獨生子女的思念與悔恨自責融為復雜難解的情緒,對命運不公的控訴和對現實凄苦的怨憤成為失獨者日常敘事架構下的一種共同特征。社會記憶本身就具有集體性特征,是對碎片化、個人化記憶的整合。因此,個體記憶受制于這種集體框架下的社會記憶,這一結構性的力量形塑了個體記憶的邏輯特征與模式,并且在集體與社會中不斷習得而強化。這恰好證明在社會記憶和個體記憶的互構過程中,社會記憶對個體記憶的“吞噬”和“覆蓋”,失獨者的個體記憶也越來越朝向著某種統一而明確的方向被言說[8](p217-242)。

在失獨者個體記憶的重構過程中,他們總是將“獨生子女死亡事件”同“獨生子女政策”進行因果關系的連接,將個人的生活事件拓展為一群人甚至是一代人的共同命運,由此說明失獨的發生是一整代人的犧牲和悲劇。盡管失獨者的個人條件、生活經歷各有不同,但在這看似充滿差異和特性的細節背后,往往隱含著無法忽視的社會時代背景所賦予他們的共同命運。對失獨者來說,這一共同命運發生在社會結構與個體生活持續變遷的縫隙中,展示了共同遭遇背后那巨大而深刻的苦難[9](p183-194)。個體與社會則被苦難的社會性所聯系起來,個體的苦難深究為整個群體乃至所有人類共同面臨的困境與疾苦[10](p146-171),其經歷的苦難超越了個體范圍帶有社會性的特征。于是,經過對這些千差萬別的個人遭遇進行抽絲剝繭,所呈現的便是相差無幾的苦難經歷和記憶框架。這種高度一致的記憶框架之形成,也與失獨者個體記憶的歸因邏輯有著密切的關聯。基本可概括為:我身為受苦者,不得不去接受社會制度的安排,如今到頭來,失去希望,形成自己“受盡磨難”“悲痛難言”的記憶文本。由此進一步表明記憶框架的明晰在整體社會背景下重構了失獨者的個體記憶。

(二)從“過度哀傷”到“理性表達”:記憶主題的轉換

意外失去獨生子女會導致失獨者形成創傷后應激障礙[11](p145-146),并長期沉浸在哀傷情緒里,諸如易怒易躁、健忘、失眠乃至厭世癥狀的出現,而這種情況的改善往往要經歷較長時間的過渡才會有所緩和。初期,在他們的回憶里,所思所想全是已故的子女,情緒上和身體上都被悲傷體驗所淹沒,繼而對現實產生一種脫離感,他們會感覺周圍所發生的一切都仿佛和自己沒有關系,或者感到一種恍若隔世的麻木。就像他們自己所表達的一樣,“感覺那段時間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腳踩棉花似的,一天天地耗,常常抱頭痛哭”,而這曾是所有失獨者在回憶過去時都曾有過的表現。結果便是令這些個體的社會行為從有序走向無序,而這些源自心理層面的強烈情緒一經蔓延,身體和精神會自然地啟動自我保護與隔離,甚至引發更多的身體疾病。

隨著時間的推移,失獨者開始逐漸告別過度哀傷的狀態,行動和記憶的主題也慢慢趨向理性表達。失獨群體的社會行動在本質上不同于其他社會邊緣群體,他們必須立足于目前的困境,以及未來可預見的困局,為自己的晚年生活爭取更多的保障與依托。這也必然導致失獨群體的目光不僅注視著過去,更將投向未來。顯然他們明白諸多問題從開始提出到真正解決,并非在短時間內即可完成。因此,“理性表達”或許更像是一種儀式性的象征,其背后蘊含著每個失獨家庭或群體對正常生活的渴盼與需求。這也說明每一位失獨者都在身體力行地、沖破一切阻礙向國家傳遞突變的人生經歷所賦予他們的苦難與創痛。

記憶主題的切換除了能避免讓失獨者長期被消極情緒裹挾以外,更為他們的現實行為占據了合情合理的根基。在記憶互動交融的過程中,大家從網絡世界走到現實世界,更加熟識和了解。而伴隨著記憶主題的切換,不僅有利于加強失獨群體內成員的凝聚力和親密度,同時也更加有利于他們對共同訴求的轉達和表述。

(三)從“失獨者”到“受苦者”:記憶意義的制造

在失獨者個體記憶的重構進程中,不單單是其記憶內容發生了轉變,對意義的制造也同樣起著關鍵作用。最初對這個群體的稱謂是“失獨者”,后來隨著在群體成員和媒體力量的配合下,逐漸出現了更多的例如“失獨家庭”“失獨父母”“失獨人群”等概念,但這仍然不能完全地表達他們特殊記憶的社會意象和內在意蘊。因此,只有將“無意義”轉變為“有意義”,建構起一個充滿張力的敘事/記憶邏輯,從而超越社會事實本身的客觀存在進行社會想象和文化建構,才能達成為個體記憶制造意義的目的[3](p70-74)。失獨者認為,之所以他們成為獨生子女家庭,是為國家的發展讓步,是“舍小家為大家”“為社會制造了巨大的人口紅利”,因此,“獨”本身就是他們的功勞、奉獻和付出。毫無意外,這幾乎是每個失獨者在訪談中必談的部分,但是,“獨”暗藏的巨大風險讓他們最終成為“可悲的一代人”“犧牲的一代人”[12](p14-21)。也就是說,在時代背景和家庭結構的相同條件下,失獨者面對著共同的文化身份和缺損意義。2013 年國家衛計委等五部委聯合印發的通知里明確了失獨者是“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時,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失獨者對于“特殊困難家庭”一詞頗有微詞,認為采用“特殊奉獻家庭”都要好于前者。在他們看來,所謂的選擇不過就是一種制度化的后果,而制度化的風險后果卻要由自己承擔。究其根本,他們要表達的重點是既然“獨”是有意義的,那么,失了“獨”也同樣有著重大意義。

從“失獨者”到“受苦者”身份意義的建構過程,最終是為了凸顯該群體由于喪失唯一子女之后的“苦”果,進而將失獨者的“苦”升華為社會外界和其他人對失獨這個事件及群體的認可,從而促進了更廣泛意義上的群體認同和社會整合[13](p67-94)。同樣這也體現了不同的記憶社群——官方記憶與民間記憶對于真相的爭奪與協商[14](p5-23),因為我們不能否認,在計劃生育政策具體執行的過程中,基層計生工作確實具有簡單化和粗暴化的傾向。但也正是這樣,選擇面對和接受這番“苦”的人顯得格外悲壯,才讓“苦”變得更加沉重,更讓個人選擇同整個大時代以及社會發展產生了根本的聯系[15](p79-92),從而給失獨者的記憶制造了意義。

(四)從“現實選擇”到“嚴格執行”:記憶內容的轉變

客觀來說,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最初在國家正式出臺相關政策之前,主要是通過提倡、號召和鼓勵的方式,比如晚婚晚育、延長女性兩胎生產的間隔時間等等。有很多自覺自愿響應提倡和號召并且主動生一胎的婦女或家庭會得到獎勵和褒揚,如授予“先進家庭”或“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通過單位、社區等熟人社會的影響,使得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潛移默化地調整著個人和家庭對于生育行為的看法與選擇。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開始只生育一個子女,更加注重子女的教育質量而非子女數量。據此,計劃生育政策也開始逐漸成為一項基本國策,在全國范圍內被大力推行。此外,從個人層面來看,多子女家庭更加渴望給予子女一個單純、完整和集中的成長環境。加上20世紀80年代沐浴著改革的春風,剛踏上工作崗位的女性對職業追求與奮斗的熱情高漲,擺脫了傳統社會賦予女性主內的固有角色,令她們在對未來生活的期許中選擇了工作和家庭“兩手抓”的模式。這是在同一歷史階段中主體的現實選擇,也是對歷史真實和社會事實的側寫,實際上都凸顯了在面對國家政策時,個體具備一定程度的主體性與主動性。

自改革開放以來的人口政策,旨在提升人口質量而非數量,隨后卻因其基本國策的重要地位而被納入國家法律的范疇。失獨者如今對這項政策的情緒是極其微妙的,事實上,不光失獨者,社會其他成員對于這項政策都有著難以名狀的復雜立場。也正因如此,與之相關的爭論和指責在失獨者的個體記憶里占據了大量的篇幅,常常成為失獨人群抗爭時的重磅武器。所以,在失獨者的個體記憶里,關于當時“為什么只生一個孩子”的敘述中形成高度統一,傳遞給外界的印象已經演化為一種非自主選擇以及非自主行為的被動性后果。由此,為失獨人群的權益爭取提供了正當性與合理性,失獨者的個體記憶逐漸呈現出從“現實選擇”到“嚴格執行”這一記憶內容的轉變,體現了失獨人群的普遍認知與共識。

三、失獨者個體記憶重構的機制

在社會記憶與個體記憶的互動關系中,后者常常會伴隨著前者的調整和轉變也相應地變化著。而以個體記憶為基礎建構起的社會記憶,又必然根據不同的目的和需要重構著個體記憶原本的面貌。所以,失獨者關于過去和現在的記憶同樣不斷地被調整和改造。最初,他們的敘述與表達只有一些淺顯的觀點或簡單的描述,是一種有著巨大擴充空間、類似扁平狀態的存在。但經由社會記憶對個體記憶的重構,一些具有導向性的信息開始加入,裁剪或重組了失獨者的個體記憶,此時個體記憶就被改寫了。最后的結果便是相似的內容被記住,并不斷地放大和強化,但相反的內容則被選擇性地遺忘甚至全盤改造。

(一)失獨者個體記憶重構的標準:利益導向

從客觀上看,獨生子女的大量涌現使中國社會的人口結構急劇轉向,而這一轉向則強化并加速了老齡化時代的到來[16](p71-82)。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迅速到來,普通的老年人群尚且面臨著諸多的養老困境,更不用說喪失唯一子女、已經步入中老年的失獨者。因此,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一旦獨生子女遭遇意外,其父母承受沖擊與風險的空間不斷被壓縮。同時,風險的承受力還會因年齡的增長和收入的減少而急劇下降,使他們成為一種特殊的弱勢群體類型。失獨人群不同于其他的社會弱勢群體,他們常常面臨著“求助無門、維權無據、病無所醫、老無所養”的艱難困境[17](p72-79)。最直觀的表現便是經濟贍養的缺位、情感反哺的中斷等等,直至安全感的全面喪失,他們似乎已經明確地預料到自己將會迎來怎樣的生活。所以,某種程度上看,他們對于自身利益的表達與爭取也有著清醒的認識。事實上,失獨者的利益表達還面臨著諸多因素的制約。從主體上看,由于失獨者地域的分散化,身體行動能力的下降等原因,失獨者個體化的利益訴求影響力不足。從客體上看,現階段針對失獨者所制訂和設立的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年齡多為四五十甚至更高齡的失獨父母依靠有限的收入無法維持其在養老、醫療等方面的剛性需求。另外,社會扶助方式單一,社會政策標準不統一,各地區和城鄉之間的差距過大等問題,都無一不沖擊著失獨者本就脆弱的內心。正是由于這些共同的不幸遭遇讓他們產生了強烈的被剝奪感,他們常常認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社會角色,這些感受幾乎切斷了失獨群體本就有限的表達渠道與空間。當他們試圖爭取和維護自己的根本利益時,常伴左右的恐懼感、憂慮感和不安全感與日俱增,龐雜、瑣碎的細節常常吞沒了主線。尤其是在面對國家這個強大的運作機器時,他們開始意識到共同命運和共同情感的群體成員之間是唇齒相依的關系,唯有抱團取暖,才能為爭取自我權益謀得些許空間。

個體記憶的重構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社會記憶的支撐與延續,并在虛擬的記憶空間里為自己立言,以強勢的群體替代弱勢的個體來與更強大的對象博弈,從而為個體謀取利益提供重要保障。這也就意味著,獲得權益并爭取權益最大化的目標又進一步重構了失獨者的個人記憶。一方面,從主觀上講,失獨者作為個體為了實現其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在根本上具備了與社會記憶保持一致的內在動機;另一方面,從客觀上講,社會記憶也通過統一失獨者個體記憶的內容與立場,由此建構一個以利益為導向的記憶共同體。趨利避害不僅是所有人類的本能,也成為失獨者個體記憶重構的主要標準。無論如何,他們最終都因自己所歷經的痛苦、付出的代價和作出的貢獻結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也正是這種利益導向構成了失獨者維權行動的根本依據,保障其實際利益的爭取和落實。只有當他們以一種高度統一、腔調一致的姿態去面對國家政府時,才能獲得政府更清晰、更確切的回應。總之,這種只有在集體框架下才能獲得的利益,使得個體主動選擇與集體的記憶不斷靠攏并達成一致,以此不斷地影響和改變失獨者的個體記憶,進而達到對個體記憶的重構。

(二)失獨者個體記憶重構的機制

敘述本身就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在人類的生命記憶中,隨著人生經歷的豐富與經驗的積累,過去變得多元與復雜。其實,在人類復雜的記憶機制作用下,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很難對生活中具體的、細微的片段做到準確無誤,所有的記憶實質上都是一種選擇性下的記憶。尤其是那些被附上了重大意義的關鍵事件,勢必在不同程度上改寫甚至扭曲我們本來的記憶。隨著時間的推移,失獨人群的傷痛記憶也有了相對明顯的變化趨勢與轉移,一方面他們強烈地抒發和表達某些內容,另一方面卻又選擇性地忽略或遺忘某些內容。這在我們的跟蹤調查中也得到了印證,下文中將以多位失獨者(如表2、表3 所示)在不同時期的訪問記錄為個案研究,呈現其個體記憶被重構的階段性特征及內在機制。

1.強化記憶:“我們都是受苦者”。失獨者的個體記憶是一個動態發展變化的過程,其中包含他們對于不同記憶主題和內容的偏好與篩選,并通過某種內在傾向調整著記憶本身,從而不斷強化其自我認同和意義空間[18](p121-126)。如原本在問到他們“為什么只要一個小孩”時,那些源自經濟壓力方面、事業追求方面和身體狀況方面的因素多多少少也都存在于他們的考慮范圍內(如表2所示),這些線索在實地訪談和跟蹤調查中屢見不鮮。但計劃生育作為頗具歷史意義的一項基本國策,在失獨者的視野中顯然更是一種特殊意義事件(或稱關鍵事件)。對焦于特殊意義事件(或稱關鍵事件)以及各種細節信息、發生過程的回顧,這一進程就是個體記憶被不斷解構和強化的過程。對失獨群體來說,他們對自己身份的定位和認知就發生在其記憶被改造的過程里。與此同時,在當下的時空里,持續發生的事件、由其他成員新增的材料都會構成失獨群體的社會性記憶,反過來又影響著失獨者的個體記憶。總之,記憶的主線是明確的,其內容伴隨著不斷反復的記憶行為而變得愈發清晰。

表2:失獨者個案訪談資料對比圖(強化記憶機制)

在失獨群體的記憶進程里,同樣也充斥著“關鍵片段”的身影。很多未曾發生的親身體驗卻一遍又一遍地被提起、被強調,且充滿了代入感和現場感。實際上,失獨者所進行的回憶和敘述都是一次對自我的敘述和對其個體記憶的修正。經過改寫和修正后,在失獨者的個體記憶中,很容易將“獨生子女政策”同“獨生子女死亡事件”進行因果關系的連接,建構了自我作為“受苦者”的形象,將個人的生活事件拓展為一群人甚至是一代人的共同命運,將失獨的發生視為一整代人的犧牲和悲劇。對失獨者來說,不斷地重現和強調現實的殘酷,一方面是為了凸顯他們遭受的心理傷害以及他們如螻蟻般的底層形象,另一方面則是經過此般動作,失獨者的集體行動和頻繁維權也就有了制度上和道義上的理由。

2.選擇記憶:“憶苦不思甜”。在個體記憶的建構過程中,通常會出現一種目的性遺忘的現象,有時是因為具體事件本身所帶來的感受和沖擊是個體無法承受的,以至于個體會主觀選擇竭力避免、不再回想[19](P255-260)。有時卻是個體出于實際利益的考慮和需要,對某些內容避而不談。記憶本身是一個再建構的過程,隨著后續信息的注入,失獨者常常會心照不宣地填補某些不可知的內容,刨除那些不利于自己、不利于集體意義的內容或細節[20](p69-75)。事實上,經由選擇記憶機制的作用,失獨者通常將注意力放在當年社會狀況及政策執行的力度和強度上,再加上一些親歷者或在場者的回憶渲染和生動描述,催化了他們對某些“苦”的記憶內容的認識。于是,失獨者個體記憶的著眼點均集中在訴苦上,宣泄他們的不滿[21](p97-109),諸如他們對那時候社會狀況與政策的印象,將個人生育行為轉換為一種非自主行動,強化了社會、政策等因素的控制力量(如表3所示)。也就是說,在個體記憶重構的過程中,很大程度上他們主動地選取符合意圖的正確記憶,而抹去真實記憶,從而造成個體記憶的扭曲與改寫。

與此同時,相對客觀和理性的內容卻幾乎難見蹤影,全面來看計劃生育政策,也有“甜”的部分:一是統一的獎勵政策。比如減免節育手術費,以及術后,準予婦女休養數天。目前,全國各地社區和計生部門都免費提供避孕用品和節育技術服務,以滿足群眾的節育需求。二是城市獨生子女家庭的獎勵政策。比如獨生子女父母的工資及退休金方面有額外補貼,以及獨生子女入學、就業等方面的優待。三是農村獨生子女家庭的扶助獎勵政策。比如在中考、高考錄取時,農村獨生子女可以依法在原分數上加十分等。這些相對積極和肯定的計生政策內容卻鮮被失獨者所提及,甚至成為其個體記憶中有意忽略的部分。由此可知,“憶苦不思甜”的選擇性記憶,導致失獨者個體記憶的落腳點在他們“應該”或者說“需要”記憶哪些內容才會被認為是正確的。其直接后果便是追求記憶的有用性而非真實性,但恰恰是這樣的個人記憶偏離了其實際面貌[22](p109-112)。

總之,上述內容詳盡分析了失獨者個體記憶的重構機制,明確了該群體正是由于強化記憶機制和選擇記憶機制的影響而改寫了其個體記憶的原本面貌。在被改寫的記憶中,失獨者所遵循的歸因邏輯是:國家提倡群眾都按照計劃生育政策來執行,只生一個子女,那么出了事自然要找國家討個說法。簡單的因果關系表現為:獨生子女死亡→獨生子女政策→國家責任主體。這幾乎是所有失獨者個體記憶表達的共識與特點。因為在事實邏輯下,失獨事件的歸因往往成了一團亂麻,尋責無頭。于是,在失獨人群集體記憶的建構過程中,要以他們的邏輯來替換事實邏輯,從而為他們的追責行為建立一種因果聯系。通過調整和改寫他們對失獨事實和自己遭遇的創傷體驗的詮釋路徑,以完成對個體記憶的重構。

表3:失獨者個案訪談資料對比圖(選擇記憶機制)

四、結論與討論

通過本文的研究發現,個體記憶本身是具有延展性的,在其產生、強化與重構的過程中,有關過去的回憶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的轉換,持續地衍生出各種新的變化。我們幾乎可以斷定,時間越長、摻雜的素材越多,個體記憶被改變得就越多,一些變形、扭曲甚至是歪曲現象的出現也似乎不令人意外了。社會記憶是如此復雜,它同時連接著社會及其成員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對失獨者而言,他們所經歷的人生故事受制于特定社會背景和歷史情境,同時又表現出千差萬別的感性認識與體驗。同時,其個人記憶是一個不斷被改寫和強化的過程,既要滿足當下的需要,也映射出個體對內在的自我認知與身份定位。在具體的演化進程中,失獨者的個體記憶持續被社會記憶所重構,遵循利益導向的標準,在不同階段下從框架、主題、意義和內容等方面完成了對其個體記憶的改寫。更為重要的是,借助記憶的強化機制、選擇性遺忘機制兩種模式,使得失獨者個體記憶的本來面目被不斷地調整、修正、補充甚至替換。

總體而言,社會記憶對于個體記憶的操控與改寫是毋庸置疑的,個體記憶的重構勢必要經由社會記憶的誘導和推進。事實上,歷史已經過去,如果社會記憶以缺乏理性和刻意強調的狀態而存在,那它將會強烈而深刻地影響社會成員及其文化心理習慣,甚至改變著個體本身對于過去的感知與回憶。也就意味著失獨人群的記憶不僅是心理層面的問題,更是社會層面的問題。失獨人群的記憶演化路徑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它們會通過各種形式、主體策略和機制運作,深入地參與和主導著失獨記憶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刻寫與再現。通過挖掘失獨人群記憶重構的策略與可行路徑,探討如何為失獨人群邁向健康的社會文化環境提供實踐啟示,以及如何為這一特殊邊緣群體的后續治理提供可操作性的實施方案,由此化解失獨人群被改寫記憶下形成的偏向認知與心理,重建其生活希望等。這些都應是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探索和追求的議題。

猜你喜歡
記憶
記憶的永恒
現代裝飾(2021年6期)2021-12-31 05:29:04
記憶樹
在水一方 相城的非遺記憶
華人時刊(2020年15期)2020-12-14 08:10:44
夏天的記憶
穿越四十年的高考記憶
華人時刊(2017年13期)2017-11-09 05:38:52
記憶中的他們
端午記憶
絲綢之路(2016年9期)2016-05-14 14:36:33
兒時的記憶(四)
兒時的記憶(四)
記憶翻新
海外文摘(2016年4期)2016-04-15 22:28: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色综合天天综合|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色婷婷电影网| 亚洲国产第一区二区香蕉|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国产尤物视频网址导航|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国产网站黄|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国产91在线|日本|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99re视频在线|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国内a级毛片| 不卡午夜视频| 狠狠干欧美| 国产区网址|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 国内视频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无码国产伊人|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日本91在线| 网久久综合|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网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蕉| 最新精品久久精品| 亚洲第一成网站|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a级毛片|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亚洲综合久久一本伊一区| 香蕉综合在线视频91|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免费| 亚洲欧美h|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 亚洲天堂成人|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久久福利片| 色悠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污污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5566|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精品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