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明 黃文藝
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歷史,我們黨矢志不渝領導中國人民探索人類歷史上先進的法律制度和法治模式,從社會主義法制到社會主義法治,從依法治國到全面依法治國,從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譜寫了一幅波瀾壯闊、絢麗多姿的法治中國建設歷史畫卷。
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就領導中國人民在中央蘇區和革命根據地探索制定新型憲法和法律制度,創造了“馬錫五審判方式”等新經驗,揭開了中國社會主義法治新歷史。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中國人民制定了《憲法》《土地改革法》《婚姻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框架,開啟了中國社會主義法治新紀元。“文化大革命”十年,社會主義法治遭到了嚴重破壞。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中國人民撥亂反正,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開辟了中國社會主義法治新時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國確立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全面深化法治領域改革,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創立了習近平法治思想,開創了中國社會主義法治新時代。
百年奮斗,百年輝煌。中國共產黨領導法治中國建設的歷史,是一部與世界法治文明進步時代潮流同頻共振史,是一部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同向同行史,是一部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同步共進史。
第一,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具體講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舉出十幾條、幾十條,但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一條。”(1)習近平:《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105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就和經驗的集中體現,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唯一正確道路。這條道路的核心要義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基本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正是由于黨領導人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國法治建設才能成功克服各種風險挑戰而取得歷史性成就,并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提供了堅強的保障。
第二,確立了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和依法執政基本方式。依法治國和依法執政,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長期探索治國之道、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的重大戰略抉擇。(2)熊選國:《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載《人民日報》,2021-03-16。1997年,黨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了“依法治國”概念,強調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正式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載入憲法。這在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2002年,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依法執政”概念,要求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2006年,胡錦濤指出,依法執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的基本方式。(3)《胡錦濤文選》,第2卷,46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從依法治國到依法執政的漸次提出和深入實踐,標志著我們黨開啟了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與依法執政基本方式有機結合的治國理政新境界。(4)張文顯:《中國法治40年:歷程、軌跡和經驗》,載《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5)。
第三,形成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在廢除舊法統的同時,積極運用在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積累的立法經驗,致力于創建新型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堅持立法先行,加強立法工作,立改廢釋并舉,立法工作步入快車道,到2010年底形成了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5)參見許安標:《新中國70年立法成就與經驗》,載《中國人大》,2019(21)。黨的十八大以來,立法機關主體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加快重點領域立法,提高立法工作質量和效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更加完善。2020年制定的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典”命名的基礎性法律,是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治國理政的大典,為實現人民群眾對良法善治的美好期待提供了法治保障。民法典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成果,它的頒布進一步促進了我國法律體系的完善。
第四,構建了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度體系。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高度重視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的紀律嚴明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注重以鐵的紀律規矩增強凝聚力和戰斗力。在黨執掌政權后,黨內法規既是管黨治黨的重要依據,也是國家法治建設的有力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必須從嚴、從嚴必依法度,加快黨內法規制定步伐,與時俱進制訂出臺了一大批標志性、關鍵性、基礎性的黨內法規制度,已經形成了一個覆蓋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各方面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6)宋功德、張文顯主編:《黨內法規學》,45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從縱向上看,這個法規制度體系是由黨中央制定的中央黨內法規、中央紀委和中央各部門制定的部委黨內法規、省級黨委制定的地方黨內法規、黨中央授權的副省級城市和省會城市黨委制定的地方黨內法規等四個層次構成。從橫向上看,這個法規制度體系由黨的組織法規制度、黨的領導法規制度、黨的自身建設法規制度、黨的監督保障法規制度等四大制度板塊構成。(7)參見宋功德:《堅持依規治黨》,載《中國法學》,2018(2)。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內法規體系與國家法律體系已形成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保障的格局。
第五,初步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法治體系是一個表征法治各個要素銜接配合程度、各個環節協同高效狀態的概念。習近平總書記從全局思維、系統思維、戰略思維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一科學范疇,并將其確立為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和總抓手。除了前述的法律規范體系和黨內法規體系之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還包括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經過70多年的持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已初步構建起來。在法治實施體系建設上,完善全面實施憲法的體制機制,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健全守法激勵機制,形成了以憲法實施為基礎、執法監察司法守法互相貫通的法治實施體系。在法治監督體系建設上,加快制定和完善各類監督法律和制度,健全黨的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監察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輿論監督、社會監督等監督機制,形成了運行有序、約束有力、制約有效的法治監督體系。在法治保障體系建設上,加強黨對法治工作的領導,加快法治工作隊伍建設,深化法治領域科技應用,推進法治數字化、智能化建設,構建起了立體化、可持續、強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
第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的三次歷史性飛躍。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并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不斷發展的科學法治思想。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探索社會主義法治的偉大實踐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和中國實際相結合,推動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實現了三次歷史性飛躍。(8)關于三次歷史性飛躍,詳見張文顯主編:《法理學》,49-61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黨創立了社會主義法制理論,實現了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實現了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黨創立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實現了第三次歷史性飛躍。其中,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21世紀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是一個系統完備、邏輯嚴密、內在統一的法治理論體系,是黨和國家歷史上最為全面、最為系統、最為科學的法治理論體系,具有強大的真理穿透力、價值感召力、制度創新力、實踐引領力。
第七,有力保障和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中國共產黨堅持胸懷天下論法治、立足全局謀法治、著眼整體行法治,把法治貫徹到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最大限度釋放法治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重要功能。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法治在鞏固政權、發展經濟、保障民主、繁榮文化、治理社會等各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進入新時代后,全面依法治國貫穿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有力推進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有力促進了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人民幸福、社會安寧、國家統一,有力維護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取得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消除絕對貧困等偉大成就。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法治中國的歷程很不平凡,成就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認真總結這些寶貴經驗,有助于我們看清走過的路、辨識腳下的路、遠眺前行的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書寫法治中國建設新傳奇。
第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定海神針”,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魂,在法治中國建設中具有統領性、全局性、決定性作用。一是舉旗定向、領航掌舵的作用,即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確保法治建設不犯方向性、顛覆性錯誤。二是戰略謀劃、頂層設計的作用,即加強頂層設計、科學規劃,明確法治建設路線圖、時間表、任務書,推動法治工作蹄疾步穩推進。三是凝心聚力、攻堅克難的作用,即統籌協調各方面力量資源,破解難點堵點痛點問題,推動法治中國建設爬坡過坎、闖關奪隘。四是督促檢查、督辦落實的作用,即加強法治工作的督導督察,及時發現短板、糾正偏差、追究責任,推動各地區各單位知責明責盡責。
第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必須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9)習近平:《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2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既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主義法治贏得人民擁護的根本原因。首先,讓人民群眾成為法治的最廣大參與者。積極探索組織和發動人民群眾的新機制,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完善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人民調解員等制度,不斷拓寬公民參與法治建設的渠道,更好地廣納民意、廣集民智、廣用民力。其次,讓人民群眾成為法治的最大受益者。始終堅持把人民群眾最急最盼最憂的法治問題作為發力點,推出更具靶向性、實效性的改革舉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公平感。最后,讓人民群眾成為法治的最終評判者。在法治建設中,不斷改進人民群眾滿意度測評方式方法,健全法治建設成效評價機制,真正把評判的“表決器”交到人民群眾手中。
第三,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法治中國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統籌兼顧、把握重點、整體謀劃,更加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在中國法治版圖結構中,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是三個關鍵環節,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是三大重點板塊,各有側重、相輔相成。在法治中國建設實踐中,無論哪一個關鍵環節明顯滯后,無論哪一個重點板塊成為短板,都會嚴重影響法治建設的質量和速度。近年來,我們黨在領導人民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過程中,通過做出法治建設決定、制定法治建設規劃等形式,加強對三個關鍵環節、三大重點板塊的統籌謀劃、銜接協調,推動法治中國建設系統化整體化推進。
第四,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治與德治各有其不同的適用范圍和功能,必須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實現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中國共產黨在總結古今中外治國理政成功經驗和基本規律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確立起法德共治的治理格局。這主要體現在,持續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各領域,貫穿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環節,推動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堅持以法治承載道德理念,更加注重把孝悌仁義、誠信友愛、扶貧濟困、和睦和諧、公序良俗等道德理念轉化為法律規范,更加注重通過執法司法打擊假惡丑、弘揚真善美,引導社會成員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堅持以德治支撐和保障法治,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提高社會成員道德修養、文明素質,促進人際關系的融洽性、和諧性,從源頭上消弭矛盾糾紛、預防違法犯罪。
第五,堅持改革和法治相統一。“改革和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14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堅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推動改革和法治相同步、相銜接,是法治中國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更加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以法治引領改革方向、以法治規范改革進程、以法治化解改革風險、以法治鞏固和發展改革成果,有力保障了改革在法治軌道上有序推進。(11)張文顯:《中國法治40年:歷程、軌跡和經驗》,載《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5)。同時,更加注重以改革思維和改革精神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堅持不懈深化法治領域改革,不斷破除各種制約法治效能的體制機制障礙。新時代法治領域改革是一場全方位、深層次、系統化的變革,涉及黨的領導體制、立法體制、行政執法體制、國家監察體制、司法體制、守法激勵機制、法治人才培養機制等領域的變革,有力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完善。
第六,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統籌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基本經驗。在法治領域,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經驗。這主要包括,加強國際執法安全合作,共同打擊暴力恐怖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和販毒走私、跨國有組織犯罪,摧毀了一大批跨境犯罪團伙,有力維護了境內安全穩定。運用立法、執法、司法等各種手段開展斗爭,增強對外法律斗爭能力,占領國際法治和道義制高點,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尊嚴和核心利益。堅持我國利益拓展到哪里,法治保障和服務就跟進到哪里,健全我國海外利益法律保護機制,維護我國國家、公民和法人海外權益的能力不斷增強。
第七,堅持古為今用和洋為中用相結合。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充分汲取中華傳統法律文化精華,合理借鑒國外法治有益經驗,是法治中國建設一以貫之的重要方法論。中華民族創造了獨樹一幟的法律文明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法律制度成就,蘊含著先輩們的制度智慧和實踐理性。我們黨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的法律文明傳統,不是中國構建新型法治的絆腳石,而是中國新型法治成長的沃土和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古代法制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智慧和資源,中華法系在世界幾大法系中獨樹一幟”,要“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汲取營養、擇善而用”。(12)習近平:《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110-111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近年來,黨和國家更加注重對中華法律文明傳統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給中國法治體系增添了更多本土元素、民族特色,為世界法治文明發展奉獻了中國經驗、中國智慧。法治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不同法系和國家分享著許多跨越時空的法治理念、制度、方法。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以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廣泛吸納大陸法系、英美法系等國家的先進經驗,使中國法治建設迅速跟上了世界法治文明發展潮流。在吸納外來法治文明成果的過程中,我們注意結合中國實際進行本土化改造、創新性繼受、融通性發展,因此,中國法治非但沒有變成西方法治的再版,反而在不少方面超越了西方法治。
法治中國建設任重而道遠。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黨中央印發的《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明確提出了未來30年法治中國建設“三步走”的宏偉戰略。第一步,到2025年的近期目標是,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體制機制更加健全,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更加完備,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日益健全,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司法權運行機制更加科學有效,法治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黨內法規體系更加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初步形成。第二步,到2035年的中期目標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基本形成,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的遠景目標是,法律規范科學完備統一,執法司法公正高效權威,權力運行受到有效制約監督,人民合法權益得到充分尊重保障,法治信仰普遍確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全面建成。(13)參見《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載《人民日報》,2021-01-11。為完成好這三步走的戰略部署,我們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積法治之勢,向著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國目標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