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足,谷 穎
(貴州醫科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4)
超聲造影檢查又叫聲學造影檢查。該檢查方法將超聲造影劑作為介質,通過向人體內發生病變的部位注射超聲造影劑來增強該部位血管的后散射回聲,從而提高普通二維超聲檢查和普通三維超聲檢查的分辨率、敏感性和特異性[1]。該檢查方法最大的特點是可客觀地反映病變組織器官內的血流灌注情況。本文對超聲造影檢查的原理及其在診斷肝臟疾病中的應用現狀做一綜述。
研究發現,與人體軟組織對超聲的散射回聲強度相比,血細胞對超聲的散射回聲強度更低,僅為前者的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因此,在普通的二維超聲圖像上,血細胞通常表現為“無回聲”。這使得普通的二維超聲檢查僅能模糊地識別出心內膜或大血管的邊界,無法識別微小血管的邊界及大血管內的血流情況[2]。超聲造影劑可使血液的背向反射回聲明顯增強,從而可使小血管的邊界及大血管內的血流情況在二維超聲圖像上清晰地顯現出來。此外,超聲造影劑可隨血液的流動在人體內發生病變部位的血管中均勻地分布,故可避免偽像的產生,從而可使二維超聲檢查的結果具有時效性和可靠性[3]。
自上個世紀60 年代末超聲造影檢查被首次應用于心臟疾病的診斷后,該檢查方法已成為臨床上診斷先天性心臟病等心臟結構性疾病的優選方法。隨著心肌灌注超聲造影技術的逐漸成熟,使用該檢查方法診斷心肌疾病和心臟微循環疾病的準確性逐漸獲得臨床上的認可。近年來,超聲造影檢查在診斷肝、腎、子宮及乳腺等疾病方面也得到廣泛的應用。一項長期研究的結果表明,超聲造影檢查在診斷肝部腫瘤數量上的準確性遠高于進行常規超聲檢查和CT檢查的結果[4]。與CT 檢查相比,用超聲造影檢查篩查直徑<1 cm 的肝部占位性病灶的準確性和敏感性較高。另有研究結果表明,使用超聲造影檢查診斷各類疾病的安全性均遠高于進行CT 檢查和MRI 檢查,且其費用較低,適宜在基層醫院中開展應用[5]。
肝臟是人體重要的代謝器官。與人體的其他器官相比,肝臟的供血方式和解剖結構更為特殊。肝臟的供血方式為門靜脈和肝靜脈相互配合供血,其解剖結構為實質性。因此使用普通的影像學技術很難獲得肝臟內部的清晰圖像,尤其無法觀察到肝臟內部的血流情況。使用超聲造影檢查診斷肝臟疾病時,造影劑可通過門靜脈和肝靜脈快速進入肝臟的內部,從而可使得肝臟微血管的灌注情況清晰地顯現在超聲儀上。此外,使用超聲造影檢查診斷肝臟疾病還可對肝臟內的血流情況進行實時監測[6-7]。
2.2.1 超聲造影檢查在診斷肝臟腫瘤中的應用 有研究發現,造影劑進出肝臟腫瘤血管內的時間明顯短于其進出其他正常肝臟血管內的時間。因此,在使用超聲造影檢查診斷肝臟腫瘤時,腫瘤組織呈低回聲,其周圍正常的肝臟組織則呈高回聲。此特征使得肝臟腫瘤極易被辨認。在使用超聲造影檢查診斷肝臟腫瘤時,肝臟腫瘤可出現三種超聲造影模式,即向心性增強模式、周邊增強模式和肝結節性增強模式。其中,良性肝臟腫瘤多出現前兩種模式,惡性肝臟腫瘤多出現后兩種模式[8]。楊瑩美[9]將120 例肝臟腫瘤患者均分為兩組,并對其中一組患者進行超聲造影檢查,對另一組患者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顯示,進行超聲造影檢查的患者其病情診斷的準確率、真陽性率和真陰性率均明顯高于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的患者,其病情診斷的假陽性率和假陰性率均明顯低于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的患者。這說明,使用超聲造影檢查診斷肝臟腫瘤的準確性和靈敏度均較高。另有研究發現,使用超聲造影檢查診斷肝臟腫瘤不僅可準確地確定病灶的范圍和性質,還可確定肝臟腫瘤與周圍正常組織的關系,從而可為后期治療該病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2.2.2 超聲造影檢查在診斷肝內低回聲占位性病變中的應用 肝內低回聲占位性病變是臨床上常見的肝臟疾病,主要包括肝膿腫及肝臟腫瘤等。有研究發現,在使用超聲造影檢查診斷肝內低回聲占位性病變時,造影劑的使用可提高病變組織及其供血血管的辨識度,故可準確地辨識病變組織內微循環血流的灌注情況,從而有助于區分病變的性質。庾先翠等[10]的研究發現,使用超聲造影檢查診斷肝內低回聲占位性病變可準確地顯現病變組織內血流的動態情況,故用該檢查方法診斷該病的準確性和敏感度均較高。
2.2.3 超聲造影檢查在診斷肝臟良性病變中的應用 肝血管瘤、肝膿腫和肝囊腫、肝包蟲等都是臨床上常見的肝臟良性病變。有研究發現,在使用普通的二維超聲檢查、CT 檢查或MRI 檢查等方法診斷上述疾病時,不僅很難發現病灶所在的位置,且無法對病灶的性質做出準確的判斷。使用超聲造影檢查診斷上述疾病的原理與進行CT 檢查或MRI檢查的原理相似,但超聲造影檢查可持續地觀察肝臟良性病變內血流的動態情況,準確地表達病灶內微血管的灌注情況及回聲增強模式的特點,從而有利于提高診斷結果的準確性。例如,在使用超聲造影檢查診斷肝血管瘤時,超聲診斷儀上可出現“慢進慢出”的增強模式,顯示肝臟動脈期病變周邊存在結節狀或環狀的增強回聲,且該回聲會緩慢地向瘤體內部填充。如果該回聲在門脈期和延遲期全部填充至瘤體內部,即可判斷該瘤體為肝血管瘤。如果該回聲在門脈期和延遲期無法完全填充至瘤體內部,仍可判斷該瘤體為肝血管瘤,但應考慮該肝血管瘤內出現了體積較大的血栓[11]。如果該回聲的增強模式在門脈期或延遲期出現“快進慢出”的情況,則要將該瘤體與高分化肝細胞癌進行區分和鑒別。劉自鵬等[12]分別使用普通超聲檢查和超聲造影檢查對79 例肝臟良性病變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結果顯示,使用超聲造影檢查診斷肝臟良性病變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均較高,且該檢查方法可準確地鑒別肝臟內病變的良惡性。
2.2.4 超聲造影檢查在肝臟疾病治療、療效評定和隨訪中的應用 臨床實踐證明,超聲造影檢查在肝臟疾病的治療、療效評定和隨訪方面均可發揮重要的作用。在對肝臟疾病進行治療過程中,超聲造影檢查可為臨床醫生提供病灶的準確位置、手術切除的具體范圍等信息。在肝臟疾病的療效評定和患者隨訪方面,對患者進行超聲造影檢查可及時發現其病情是否復發,對其病灶進行實時監測,從而有助于醫生了解其治療的效果和病情的進展情況。李敏等[13]的研究結果顯示,使用超聲造影檢查對接受介入治療的肝腫瘤患者進行療效評定可準確地判斷其腫瘤組織的滅活程度和腫瘤內血流的情況,從而可為臨床醫生制定下一步的治療方案提供參考。
2.2.5 超聲造影檢查在診斷肝硬化方面的應用 使用超聲造影檢查診斷肝硬化的原理為:發生硬化的肝組織可壓迫門靜脈和肝靜脈。在為肝硬化患者與健康人注射造影劑時,藥液到達門靜脈和肝靜脈的時間差異較大。臨床醫生可根據這一特點判斷患者是否發生肝硬化。Albrecht[14]的研究結果顯示,在為肝硬化患者注射造影劑后,藥液可在24 s 內到達其肝靜脈,使用超聲造影檢查診斷肝硬化的敏感度可達100%,特異度可達96%。
2.2.6 超聲造影檢查在診斷轉移性肝癌方面的應用 超聲造影檢查在診斷和鑒別診斷轉移性肝癌方面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根據轉移性肝癌患者原發病灶的血運情況,可將該病分為多血管性轉移性肝癌和少血管性轉移性肝癌。進行超聲造影檢查可有效地顯示轉移性肝癌患者病灶內血管的分布情況。故該檢查方法不僅可準確地診斷轉移性肝癌,還可鑒別該病的類型。此外,使用超聲造影檢查診斷轉移性肝癌的結果不會受病灶位置及病灶大小等因素的影響[15]。
超聲造影檢查在肝臟疾病的診斷中表現出較高的準確性和靈敏度,可為臨床醫生診斷和治療肝臟疾病提供有效的參考。而且,該檢查方法具有安全性較高、費用較低、操作較為簡便等優勢,值得在臨床上進行進一步的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