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君,孫效虎,馮偉,袁婷婷,劉洋
(慶陽市人民醫院,甘肅 慶陽745000)
大骨節病是一種地方性、多發性、對稱性及致殘性骨關節疾病[1]。以導致關節軟骨變性壞死為疾病基礎[2-3],進而引起人體多處關節損傷及壞死,以膝關節多見[4-5]。膝關節置換是目前治療大骨節病糾正關節畸形,減輕疼痛,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有效治療手段之一[6]。大骨節病膝關節置換主要有全膝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和單髁置換術(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國內臨床上UKA 術仍未得到廣泛應用,大多數臨床醫生針對大骨節病選擇保守的TKA 術,忽略了UKA 術指征,未能真正選擇對大骨節患者最有效的治療手段。本研究通過分析UKA 與TKA 治療黃土高原地區大骨節病膝關節炎的療效,比較UKA 與TKA 的手術時間、術后引流量、血紅蛋白、膝關節活動度、HSS評分、C 反應蛋白升高程度等差異,為研究大骨節病膝關節炎治療方法提供臨床基礎。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8月慶陽市人民醫院收治的大骨節病患者40 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7-8]:①符合西醫疾病診斷標準,且病變累及膝關節;②患者來自大骨節病高發區且病史>10年;③具有典型大骨節病癥狀;④出現多發對稱性手指或其他四肢關節增粗,屈伸活動受限、疼痛,肌肉輕度萎縮等不同程度的X 射線改變;⑤年齡18 ~75 歲。排除標準:①長期服用有關治療大骨節病藥物,且在本研究前至少3 個月內未停用其他解痙鎮痛藥物;②具有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腫瘤、骨代謝性疾病的病史或證據;③病變未累及膝關節或膝關節大骨節的急性期患者。
本研究隨機分為UKA 組和TKA 組,每組20 例。UKA 組:男性11 例(12 膝),女性9 例(9 膝);年齡40~64 歲,平均(55.6±7.01)歲;體重45~90 kg,平均(63.4±14.65)kg。TKA組:男性8例(8膝),女性12例(13 膝);年齡51~65 歲,平均(57.3±5.62)歲;體重49~70 kg,平均(56.6±7.31)kg。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重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UKA 組: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取平臥位,將患側大腿放于托架上,小腿自然下垂,并在大腿根部應用止血帶,沿髕骨內側進行切口,大約6 cm,同時清除脛股內側關節面的周圍骨贅。用窄鋸片靠近脛骨內側處伸到脛骨后側垂直截骨至截骨板水平,取出且測量其大小,與脛骨假體進行對比,找到適宜的假體。安裝股骨假體,用研磨鉆研磨股骨遠端,確定匹配股骨髁試模,用骨刀修整研磨后的邊角、股骨前側骨及后髁骨贅,檢查屈伸間隙的張力、關節屈伸活動度及松緊是否合適,清洗關節腔內多余的骨水泥,解開止血帶,充分止血,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切口。
TKA 組: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取平臥位,膝關節術野常規消毒,鋪無菌巾單,并在大腿根部應用止血帶,切口沿髕骨上方腱腹交界處到脛骨結節內側,大約15 cm。同時清除滑膜、半月板、骨贅等。安置板鉤撬出脛骨平臺、脛骨截骨器,從0 處定位脛骨平臺截骨板并后傾3°截骨,用擺鋸切除脛骨平臺關節面,修剪平臺邊緣,測量脛骨及脛骨遠端假體大小。安放假體,檢查屈伸間隙的張力、關節屈伸活動度及松緊是否合適,清洗關節腔內多余的骨水泥,解開止血帶,充分止血,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切口。
①手術時間:從置換手術開始切皮到縫皮結束的時間;②血紅蛋白的質量濃度;③術后膝關節活動度:即患者主動屈膝最大角度;④術后HSS 評分:該評分標準是由美國特種外科醫院提出,分值越高表示術后膝關節恢復越好;⑤術后引流量;⑥C 反應蛋白。
數據分析采用SPSS 19.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手術切口一期愈合,未出現下肢感染等情況。40 例均獲得隨訪,平均隨訪時間18.4(12~30)個月,兩組手術前、后X射線片見圖1~4。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術后引流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UKA 組患者手術時間較TKA 組短,術后引流量較TKA 組少(見表1)。

圖1 UKA術前全長、正側位X射線片

圖2 UKA術后全長、正側位X射線片
術前兩組膝關節活動度、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患者病情相似,具有可比性。術后兩組膝關節活動度、HSS 評分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UKA 組膝關節活動范圍大于TKA 組,UKA 組HSS 評分高于TKA組。見表2。

圖3 TKA術前全長、正側位X射線片

圖4 TKA術后全長、正側位X射線片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引流量的比較(n=20,±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引流量的比較(n=20,±s)
組別手術時間/min 引流量/ml UKA組TKA組t 值P 值67.3±5.4 87.3±12.1-5.475 0.000 66.3±7.5 155.0±34.3-7.983 0.000
術前兩組血紅蛋白質量濃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患者患病情況相似,具有可比性。術后兩組血紅蛋白質量濃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TKA 組低于UKA 組。兩組手術前后血紅蛋白質量濃度差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UKA 組低于TKA 組。見表3。
術前兩組C 反應蛋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患者在C 反應蛋白方面病情相似,具有可比性。術后兩組C 反應蛋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C 反應蛋白手術前后的差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UKA 組低于TKA 組。見表4。
表2 兩組患者膝關節活動度及HSS評分的比較 (n=20,±s)

表2 兩組患者膝關節活動度及HSS評分的比較 (n=20,±s)
組別膝關節活動度/(°)HSS評分UKA組t 值-7.236術前92.5±2.64 P 值0.000 t 值-19.78 P 值0.000術后116±8.10術前62.7±5.33術后90±2.71 TKA組t 值P 值-14.23 89.5±3.69 2.092 0.052 0.000-18.85 0.000 104.5±4.38 3.910 0.010 61.2±3.36 0.752 0.462 84.2±2.66 5.081 0.000
表3 兩組患者血紅蛋白質量濃度的比較(n=20,g/L,±s)

表3 兩組患者血紅蛋白質量濃度的比較(n=20,g/L,±s)
組別 術前術后差值UKA組TKA組t 值P 值137.4±12.9 132.7±10.1 0.905 0.377 129.3±15.0 109.3±10.6 3.376 0.003 8.1±4.8 23.0±13.1-3.380 0.003
表4 兩組患者C反應蛋白的比較(n=20,mg/dl,±s)

表4 兩組患者C反應蛋白的比較(n=20,mg/dl,±s)
組別 術前術后差值UKA組TKA組t 值P 值2.09±1.89 2.01±1.11 0.113 0.912 3.54±3.45 5.01±1.65-1.476 0.157 1.45±1.60 3.00±0.87-3.141 0.006
大骨節病是一種地方性、畸形性、患病率和致殘率很高的慢性變形性,并以骨和軟骨組織損害病變為主的關節性疾病。該病多發于西部潮濕寒冷地帶,尤其是甘肅地區,至今病因及發病機制未明。該病在臨床上表現為多發性、對稱性受累,患者多在年幼時就開始表現出四肢關節增粗、關節變形,肌肉萎縮、甚至畸形等類關節炎癥狀[9-10]。在中晚期出現持續疼痛,活動后疼痛加劇,活動受限,四肢關節畸形,功能障礙等癥狀。并且在晚期出現下肢關節畸形,膝關節屈曲攣縮且內、外翻及關節內出現多個游離體等手術指征。
對該病成年晚期出現骨壞死且影響正常生活的患者來說,給予患者撲熱息痛、醋柳酸、布洛芬等藥物,僅起到抗炎鎮痛、緩解關節病情惡化的作用[11-12]。中醫辨證思維對大骨節病內外兼治有一定療效,但病程長,起效慢,患者需要承受的疼痛時間久。而膝關節置換是目前對大骨節病有效治療手段之一。因此,本研究從各個方面對比評估了膝關節置換中TKA 與UKA 的療效。
本研究結果表明,2 種手術患者均順利進行手術,緩解患者疼痛。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引流量及血紅蛋白質量濃度,UKA 組手術時間短于TKA 組,術后引流量小于TKA 組,術后UKA組血紅蛋白質量濃度下降程度緩慢,低于TKA 組,表明UKA 手術操作簡單,創傷小、出血量少,易于術后恢復;兩組患者膝關節活動度及HSS 評分術前后比較,術后TKA 組和UKA 組膝關節活動度、HSS 評分較術前升高,且UKA 組膝關節活動度、HSS 評分大于TKA 組,表明UKA 術后患者恢復快,患側膝屈伸更接近于正常膝關節,UKA 治療大骨節病更有臨床療效,更有助于患者的日常生活;兩組患者手術前后C 反應蛋白比較,術后較術前升高,但UKA 組的C 反應蛋白升高程度低于TKA 組,表明UKA 組炎癥程度小,局部感染少,這更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
綜上所述,TKA 術與UKA 術對治療大骨節病中膝關節炎均起到一定的療效,但相比而言,UKA術中創傷小、出血量少,術后患者疼痛較輕,患側膝活動度增大,屈伸更接近于正常膝關節,更具有臨床療效,更有助于患者術后恢復,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