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管川江,向高居
(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 放射科,重慶404100)
在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患者中,受累動脈的內膜有類脂質沉著和復合糖類積聚,且隨著病情加重還可出現纖維狀組織增生和鈣沉著,誘發斑塊形成。據調查[1],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在我國居民中發病率較高,且是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常見的危險因素。有報道顯示[2],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可導致血管腔狹窄,影響顱腦血供,其中30%患者可進展為缺血性腦卒中。因此,采取有效手段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行準確診斷可指導臨床醫師及早對患者進行治療,控制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生風險,減輕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對機體造成的危害。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pectrum analyzer, DSA)是目前公認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診斷的“金標準”,可明確病變情況和供血動脈的狹窄程度,但該方法操作復雜、不能完全顯示不規則或偏心性狹窄的程度,還可出現穿刺部位血腫等醫源性創傷,且檢查費用高[3-4]。多層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后處理技術有助于了解血管形態、狹窄及閉塞情況,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有良好的診斷價值[5],但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診斷的應用價值鮮有報道。鑒于此,本研究對疑似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病變受檢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上述問題。
選取2017年1月—2019年2月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放射科收治的疑似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病變患者72 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42 例,女性30 例;年齡47~82 歲,平均(62.45±6.14)歲;高危因素:高血壓52 例,2 型糖尿病33 例,高脂血癥35 例,長期伏案工作41 例,抽煙26 例,酗酒21例;臨床癥狀:頭暈45例,頭痛41例,惡心20例,無明顯癥狀者22 例。納入標準:①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病變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壓、2 型糖尿病、高脂血癥、長期伏案工作等;②經多層螺旋CT 后處理技術和DSA 檢查、診斷;③有完整的臨床資料,且均保存于電子病歷中;④本人或家屬均同意對其電子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排除標準:①多層螺旋CT 后處理技術和DSA 檢查時間間隔>2 周;②伴有重癥顱腦損傷、腦膠質瘤、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等疾病;③存在缺血性腦卒中疾病史;④檢查資料信息不全或明顯的不合邏輯。
1.2.1 多層螺旋CT 后處理技術①采用美國GE公司Revolution CT 進行檢查。參數:管電壓12~140 kV,管電流200~500 mA,矩陣512×512,層厚1.000 mm,重建層厚和重建間隔均為0.625 mm。掃描范圍為從主動脈弓至顱頂區域,采用小劑量測試動脈掃描技術明確掃描延遲時間,選用非離子型歐乃派克作為對比劑,劑量為350 mgI/ml,注射速率為4.5 ml/s,進行增強掃描。②圖像后處理及閱片。將多層螺旋CT 檢查獲得的圖像上傳至系統工作站,采用圖像后處理技術進行處理,包括多平面重建、表面遮蓋顯示、最大密度投影等,觀察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個數,選取血管橫斷面,注意避開血管壁、對比劑和偽影,在斑塊中心層面對其CT 值進行測量,連續測量3 次,求取平均值,將CT<60 HU、≥60 HU且<120 HU、≥120 HU的斑塊分別記為軟斑塊、混合斑塊及鈣化斑塊;根據圖像后處理技術重建結果對管腔內徑的狹窄程度進行判斷,將管腔內徑0 狹窄、<50%、50%~75%、75%~100%、100%者分別記為無狹窄、輕度狹窄、中度狹窄、重度狹窄及完全閉塞。
1.2.2 DSA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Artis Zeego DSA機檢查?;颊哌x取平臥位,行常規局部麻醉,采用改良Seldinger 法經右側股動脈穿刺,置入5 F 豬尾導管與血管鞘,對頸總動脈及其分叉部、鎖骨下動脈、頸內動脈及其分支等進行檢查,采集圖像,計算血管腔狹窄率,按照上述標準評價頸動脈的狹窄程度。
統計多層螺旋CT 后處理技術診斷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結果;統計多層螺旋CT 后處理技術與DSA 診斷頸動脈狹窄的結果及兩者的一致性。
數據分析采用SPSS 25.0 統計軟件。利用Kappa一致性檢驗分析多層螺旋CT 后處理技術診斷管腔狹窄的結果與金標準的一致性,κ <0.40 為兩者一致性較差,κ ≥0.4且<0.75為兩者一致性一般,κ>0.75為兩者一致性較好。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組受試者中有56 例檢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共有斑塊116 處,其中有9 例患者為單處斑塊,有47 例患者為多發斑塊;按發生位置,頸動脈分叉處斑塊占比最高(49.14%),其次為頸總動脈中段(22.41%),頸內動脈顱外段(15.52%),頸總動脈起始處斑塊占比最低(12.93%);按發生類型,軟斑塊占比最高(52.59%), 混合斑塊次之(28.45%),鈣化斑塊占比最低(18.97%);在頸動脈分叉處,軟斑塊占比最高(35.34%),混合斑塊次之(10.34%),鈣化斑塊占比最低(3.45%)。具體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多層螺旋CT后處理技術診斷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結果 處(%)
72 例受試者雙側頸動脈共計576 節段。多層螺旋CT 后處理技術診斷頸動脈狹窄結果:無狹窄256 節段,輕度狹窄111 節段,中度狹窄162 節段,重度狹窄45 節段,完全閉塞2 節段;DSA 診斷頸動脈狹窄結果:無狹窄256 節段,輕度狹窄111節段,中度狹窄162 節段,重度狹窄45 節段,完全閉塞2 節段(見表2)。有1 節段DSA 診斷為無狹窄,但經多層螺旋CT 后處理技術診斷為輕度狹窄;有1 節段DSA 診斷為輕度狹窄,但經多層螺旋CT后處理技術診斷為無狹窄;余雙側頸動脈節段多層螺旋CT 后處理技術與DSA 診斷結果均一致,符合率為99.65%(574/576),經Kappa 一致性檢驗可知,多層螺旋CT 后處理技術診斷頸動脈狹窄與DSA 診斷的一致性較好(κ=0.912,P=0.007)。

表2 多層螺旋CT后處理技術與DSA診斷頸動脈狹窄的結果 (節段)
典型病例見圖1~2。

圖1 左頸內動脈近段鈣化及軟斑塊,管腔重度狹窄

圖2 左頸總動脈重度狹窄DSA
頸動脈粥樣硬化是指頸動脈由于各種原因所致的血管壁變厚并失去彈性的常見病理改變,是動脈硬化病變中最為常見、最為重要的一種血管病變類型。頸動脈粥樣硬化可引發斑塊形成,而軟斑塊形成可顯著增加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生概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所致的血管腔狹窄也是影響顱內動脈血供的重要原因[6-8],且可導致重度殘疾甚至死亡等嚴重后果[9]。因此,及早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數目、性質及血管腔狹窄程度進行準確診斷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發現,多層螺旋CT 后處理技術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數目和性質的診斷明確、清晰,且對頸動脈狹窄也有明確的診斷結果。在多層螺旋CT 后處理技術與DSA 診斷頸動脈狹窄一致性檢驗結果中顯示,兩者具有較好的一致性。多層螺旋CT 后處理技術主要利用三維數據采集、圖像后處理和重建技術發揮診斷的作用。該技術可借助一次掃描進行多種后處理技術的重建,從而能夠通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對頸動脈病理改變的情況進行清晰顯示,主要顯示的信息包括血管形態變化、血管狹窄程度、閉塞情況等[10-11]。有研究指出[12],多層螺旋CT 后處理技術在血管病變診斷中操作方便、圖像分辨率高且可重復性強。此外,臨床醫師還可根據多層螺旋CT 后處理技術重建的圖像判斷血管腔狹窄的位置、程度等,對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也有良好的指導作用。DSA 是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病變患者血管腔狹窄程度診斷的金標準,可及時觀察血管形態及血流動力學變化,但該方法無法準確判斷斑塊形成的情況及其性質,且操作復雜,可導致對比劑不良反應,并且有嚴格的適應證[14-15]。因此多層螺旋CT 后處理技術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病變患者有良好的診斷價值。
此外,在本研究中有2 節段頸動脈狹窄多層螺旋CT 后處理技術診斷結果與DSA 診斷結果不符,分析其原因:可能在多層螺旋CT 掃描時,患者的呼吸、動脈搏動幅度相對較大,影響圖像清晰度,經后處理技術重建圖像后難以準確判斷頸動脈狹窄的情況。綜上所述,建議在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診斷中采用多層螺旋CT 后處理技術,與DSA 診斷頸動脈狹窄程度的結果具有較高的一致性。建議在采用該方法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病變患者血管腔狹窄情況進行診斷時,需提醒患者保持輕松的狀態,深呼吸,放松情緒和身體,盡可能緩慢呼吸,減小動脈搏動幅度,以免影響診斷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