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佳儀
(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上海 200234)
“敘事學”一詞最早是由茨維坦·托多羅夫(T.Todorov)提出,但它成為一門學科是在20世紀60年代。20世紀末,敘事學逐漸走出文學領域,被其他學科吸收融合,延伸出建筑敘事學、景觀敘事學等新興領域。景觀敘事起源于敘事學,但景觀敘事的載體不再是文字,而是景觀元素,通過組合、變化給人們講述文化脈絡、場地精神、場地記憶、故事情節等,通過敘事將記憶以及情感交織進場所中。
人類對景觀敘事的探索始于國外,20世紀初,簡·塞特斯懷特將敘事學引入景觀理論中,提出將景觀和敘事相結合的理論。這是敘事學不斷發展和不同學科交融基礎誕生的,也是人們對于景觀文化的需求不斷提升的結果。至20世紀80年代,景觀敘事開始應用于景觀設計中,并提出了一些研究理論,奠定了景觀敘事在景觀設計中實踐的基礎,設計作品中的杰出代表有伯納德·屈米建造的拉·維萊特公園。在20世紀90年代,景觀敘事被廣泛應用于景觀設計,其理念也被大眾所接受,理論研究越來越多樣化,其中以馬修·波格所著的《景觀敘事:講故事的設計實踐》最為完善。我國對于景觀敘事的研究起步較晚,于21世紀初開始進行初步探索實踐,但大多停留在理論方向,雖然發展尚不完善,但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及和研究。
工業生活區是建國初期為了滿足工業基地職工居住需求,配套建設的居住區。工業生活區的建筑風格、規劃布局凝聚著工業文明的獨特價值,對于城市集體記憶的延續具有重要作用,是城市工業發展的歷史見證。工業生活區在設計建設中以蘇聯模式為參考,以重生產、輕生活的思想為指導,故其功能結構和景觀規劃并不完善。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第二產業的衰落導致工業文明不斷消失,工業生活區隨之出現了文化傳承衰落、文化特色風貌缺失、工業文化與原有生活區秩序斷裂的情況。通常,隨著城市發展,工業生活區成為城市中心的土地且占地面積大,社區趨向老齡化,建筑密度及人口密度高。
鄭州國棉三廠位于鄭州市西部舊城區,是鄭州市現存肌理最完整的老舊社區之一。鄭州國棉三廠生活區始建于1955年“一五”計劃時期,是該廠職工的配套居住區。該場地北側為國棉三廠廠址,南側為五一公園,西側為國棉一廠生活區,東側為國棉四廠生活區,附近有錦藝城、萬達等購物中心,社區周邊公共服務設施齊全,地理位置優越,道路交通便利。國棉三廠是我國紡織工業基地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有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的工業廠區,2009年被列入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社區內部建筑以蘇聯風格為主,同時結合我國傳統建筑的細節,規劃呈街坊式布局,中軸對稱,具有時代特征(見圖1)。

圖1 鄭州國棉三廠生活區現狀
1)鄭州國棉三廠工業生活區的傳統居住生活、工業文化傳承、特色風貌被不斷因發展而被擠壓,出現工業文化與傳統生活區情感斷裂的情況。居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與逐漸衰退的工業生活區文化出現矛盾。
2)鄭州國棉三廠生活區成立較早,社區建筑密度及人口密度高,人口年齡趨向老齡化,社區內部街道系統不完善,道路寬度難以承載居民的交通需求。
3)鄭州國棉三廠生活區內公共活動空間和綠地缺乏,公共服務設施不足,現有設施與現代居住區的基礎設施配置存在較大差距。生活區道路兩側及宅前公共空地被汽車占據(見圖2),同時,生活區內部自發性加建現象嚴重,公共空間被大量占用。

圖2 生活區道路兩側道路及宅前公共空地被汽車占據
4)城市更新中工業用地的調整以及城市開發,使工業生活區地段價值提升,地產開發商參與生活區建設,將低層住宅置換為高層住宅,社區肌理被破壞。
運用景觀敘事的空間組織方法將工業生活區劃分為“點”“線”“面”“體”4個空間層次。“點”是指景觀敘事中的節點,是最能傳達設計者設計內涵的載體,是傳遞工業文化的主要事物;“線”是指景觀敘事中的路徑,將不同的“點”進行連接,是工業生活區敘事氛圍營造的重要載體;“面”是指由講述相同故事或者傳遞同樣精神的“點”或“線”共同構成的群落,主要傳遞敘事主題;“體”是從整體的角度來看待工業生活區和周圍環境產生的關聯及影響。
運用景觀敘事中的時間組織方法,以時間為線索將工業生活區的空間層級組織起來,敘述動態的故事,構建有序的場景。時間組織手法主要分為靜態敘事、時序性敘事和連續敘事。靜態敘事主要是突出某一個具有張力或價值的瞬間,讓使用者聯想到當時場景和文化,能夠準確體驗敘事主題;時序性敘事是通過事件的時間順序對線索進行組合排序,在設計中運用此種方法,可以清晰地表達出敘事性設計的內容,敘事場景能夠讓使用者體會到空間的時序性;連續敘事是指一系列的事件都發生在統一語境下,可以采用多元、無序的時間安排來敘事場景進行排列。
工業生活區氛圍營造主要運用文學中的修辭手法。運用修辭手法可以讓景觀敘事更加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使體驗者產生共鳴,能夠更好地傳遞敘事主題。在工業生活區的景觀敘事中主要運用隱喻、對比、省略3種方法進行敘事主題氛圍的營造。
1)隱喻 在文學語言中,隱喻是通過一個事物的特征暗喻另一種事物,具有較為深刻的寓意表達。隱喻在景觀敘事中的運用主要是借助景觀空間元素的感覺共性傳遞場所精神和主題。在工業生活區中的景觀敘事中,隱喻是一種常用的營造氛圍的手法,是設計師通過對景觀設計的排列組合引導使用者體驗工業文化和精神。
2)對比 在文學創作中,對比通過事物與事物之間或事物內部的比較描述,能夠突出強調事物的本質特征,使事物之間的差異一目了然。在景觀敘事中,對比手法的運用是將動態的景觀和靜態的景觀作對比或者是對空間體積大小的比較。對比修辭在工業生活區中的運用是將傳統的工業精神和面向未來的創新精神進行對比,采用傳統材料、運用新技術進行設計表達,傳遞工業故事。
3)省略 修辭手法中省略是指將一些可以省去的語言刪除。景觀敘事中的省略主要是指對景觀中的場景有意留白,使體驗者產生聯想,增加互動性和體驗感。在工業生活區景觀敘事中運用省略手法主要是對景觀場景工業文化的表達進行一定的留白,使體驗者根據自己的經歷和感受激發想象力和行為,從而增加景觀空間的感染力。
將工業生活區的空間設計層級分為點、線、面、體,與之對應的是景觀設計要素、景觀街道、局部區域、整體規劃。在關注空間層級的同時,還要關注若干個層級間的順序變化和編排方式。這種順序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事件的時間發展為線索敘述故事的動態過程。按時間的組織方式可以將景觀空間敘事分為靜態敘事、線性敘事和連續敘事3種。運用文學中的修辭手法能夠營造敘事氛圍,增強空間的敘事性。通過特定編排組合使故事場景在表達其含義時有層次節奏,有助于場所感的建立。
工業生活區作為城市發展的見證,是一代工業生產者的情感寄托,運用景觀敘事的多種手法對工業生活區景觀的歷史文化和工業特征進行深入挖掘,重新喚起使用者對于工業歷史的回憶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期許,增加景觀所傳遞的信息量,同時解決規劃不合理、公共空間匱乏等老舊社區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