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偉
(新疆頭屯河流域管理局水利管理中心,新疆 昌吉 831100)
全球氣候變化大背景下,對氣候變化較敏感的西北地區干旱等極端氣候頻發,影響著該地區的農業生產活動。干旱指數是進行旱災風險識別、監測和干旱強度等級劃分的主要依據[1],它可將研究區內的歷史干旱時間、強度、頻率和等級通過數值直觀地反映出來,是分析干旱特征的有力工具。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針對不同氣候地區、不同成因的干旱指數進行了研究。目前,大量的氣象干旱指數得到廣泛發展,如降水距平百分率(Pa)、PDSI干旱指數、標準化降水指數(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標準化降水蒸散指數(SPEI)、相對濕潤度指數(M)、綜合氣象干旱指數(CI)、DI指數、S指數、K指數和AI指數等[2-5]。其中,S指數、Pa和SPI僅從降水方面考慮了干旱情況,SPEI在SPI的基礎上考慮了蒸散發的影響,但都短期數據比較敏感;AI和PDSI對數據要求高,DI指數注重對作物的影響,需要具體作物的生長參數。CI同時考慮了降水量和潛在蒸發量對干旱影響,在各地區的干旱特征分析中具有良好的適用性。阿克蘇市位于新疆天山以南,降水量年內分布不均,熱量豐富,蒸發量與植物蒸騰量大,分析該地區的干旱特征對農業發展、抗旱調度及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文利用綜合氣象干旱指數(CI)對阿克蘇市1984—2016年不同時間尺度的干旱特征進行了分析,以期為阿克蘇市的干旱監測、抗旱減災和農業灌溉提供參考依據。
阿克蘇市(北緯39°30′~41°27′,東經79°39′~82°01′)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阿克蘇地區,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降雨量少而蒸發量大,氣候干燥;多年平均氣溫為10.8℃,多年平均降水量為73.2 mm[6-7]。阿克蘇市得天獨厚的農業發展條件,即光照時間長且晝夜溫差大,使得阿克蘇市成為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重要的糧、棉和瓜果基地。
本文中用于計算綜合氣象干旱指數CI的氣象數據來源于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http://data.cma.cn/,數據主要包括阿克蘇氣象站點1984—2016年的逐月降水和氣溫序列。
本文采用《GB/T 20481—2006 氣象干旱等級》中的綜合氣象干旱指數(CI)分析阿克蘇市的干旱情況。CI不僅能反映時段內的降水情況,還能反映土壤水分虧缺情況,進而反映降水對農作物生長及人類生產、生活情況。綜合氣象干旱指數CI的計算公式如下[8]:
CI=aZ30+bZ90+cM30
(1)
式中Z30、Z90分別為近30 d和近90 d標準化降水指數SPI,SPI計算方法詳見文獻[9];a為近30 d標準化降水系數,由達輕旱以上級別Z30的平均值除以歷史出現最小Z30值,平均取0.4;b為近90 d標準化降水系數,由達輕旱以上級別Z90的平均值除以歷史出現最小Z90值,平均取0.4;c為近30 d相對濕潤系數,由達輕旱以上級別M30的平均值除以歷史出現最小M30值,平均取0.8;M30為近30 d相對濕潤度指數,由下式計算求得:
M=(P-PE)/PE
(2)
其中P為計算時段內的降水量,mm;PE為計算時段內的潛在蒸發量,mm。為簡便計算,本文采用Thornthwaite經驗公式[10]計算潛在蒸發量PE。計算出的CI指數根據表1確定干旱等級。

表1 綜合氣象干旱等級的劃分
根據阿克蘇市1984—2016年的逐月降水和氣溫序列,通過式(1)計算得到阿克蘇市近30 a來的綜合氣象干旱指數CI,經過統計得到月尺度各干旱等級的發生頻次,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月尺度上各干旱等級發生頻次分布示意
圖1顯示,1—12月時段內無旱等級出現的頻次呈現先增加后減小的規律;1984—2016年間,無旱等級在1月和12月出現次數為零,而在6—9月間出現頻次較高,其中7月的出現頻次達到了最大值(30次),該現象可能與阿克蘇市夏季降水量集中有關。輕旱等級的頻次在1—12月間呈現震蕩波動變化,在4月和10月達到了波峰,出現的頻次分別為18次和15次;2月和7月為輕旱等級波動變化的波谷,頻次分別為6次和3次。中旱等級出現頻次在全年間呈現“V”字型分布,頻次在6—8月降為零,1月和12月均有最大值12次。重旱等級出現的頻次在5個等級中最少,只在1月和12月分別出現了3次和1次。特旱等級出現的規律與重旱相似,特旱情況只在1月、2月和12月分別出現了9次、19次和13次。整體看來,阿克蘇市近33 a來1月至12月中6—8月最濕潤,1月和12月旱象出現的次數最多,為全年中最旱的時段。
按照春季為3—5月、夏季為6—8月、秋季為9—11月和冬季為12—2月劃分四季,對阿克蘇市1984—2016年的綜合氣象干旱指數CI進行了統計分析,四季中各干旱等級的分布結果如圖2所示。
從圖2可以看出,春季中發生的干旱等級級別最多,其中特旱占66%,中旱占19%,重旱占6%,無旱占9%;從(b)、(c)和(d)圖中可以看出,重旱和特旱等級只出現在了春季,表明春季為四季中旱象最嚴重的季節。夏季和秋季中各干旱等級發生的情況相似,即均只有無旱和輕旱等級發生,其中夏季中無旱和輕旱等級分別占58%和42%,秋季中無旱和輕旱等級分別占85%和15%。相比于夏季和秋季,冬季中出現了中旱等級,占比為6%;表明冬季比夏季和秋季旱,為四季中僅次于春季的旱季。

圖2 四季各干旱等級發生頻率占比示意
為了解各干旱等級在年際間的分布情況及發展趨勢,以年/年代為時間尺度,統計了CI指數對應的各干旱等級發生頻次,結果見表2所示。

表2 各干旱等級的年際發生頻次分布 a
從表2中可知,1984—2016年時段內有12 a歸為特旱年,4 a為重旱年,10 a為無旱年,5 a為輕旱年,僅有1 a為中旱年;特旱年和重旱年共占比50%,無旱年和輕旱年共占46.88%,表明阿克蘇市近33 a來旱象等級比較突出,但濕潤年份也占近一半的比例,干旱情況趨于兩極化。從各干旱等級的年代分布情況可以看出,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特旱年的數目在逐漸增加,同時無旱年份也從1990年以后開始增多,而輕旱年重旱年的數目卻在逐漸減小(中旱年僅在2001—2010年間出現1次);這表明隨著時間的發展,阿克蘇市的干旱情況正在向兩極化的趨勢發展。
1) 通過月尺度干旱特征分析可知,阿克蘇市1—12月中6—8月較濕潤,12月至來年2月旱象較突出。
2) 從阿克蘇市四季的干旱等級分布情況可以看出,夏季和秋季氣候較濕潤,降雨量偏多;冬季氣候相對于夏、秋兩季來說更旱;春季干旱強度和等級均較嚴重,是四季中最旱的季節。
3) 1984—2016年33 a間,各干旱等級分布所占比例由大到小為:特旱>無旱>輕旱>重旱>中旱。從干旱等級在年代中的分布情況可以看出,阿克蘇市的干旱情況正趨于兩極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