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明,易政國,陳聲輝,陳曉鵬,謝曉峰
(上饒市立醫院普外二科,江西 上饒 334000)
甲狀腺結節是臨床最常見的甲狀腺疾病,若結節>4 cm或有惡性可能,需盡早考慮實施手術治療[1]。傳統手術創傷大,恢復慢,美觀度低。微波消融作為一種新型醫療手段,近年來在甲狀腺結節臨床治療中逐漸被推廣應用[2-3]。相關研究顯示,經皮微波消融創傷小、安全、美觀、恢復快,但目前關于甲狀腺結節經皮微波消融治療的相關臨床報道較少[4-5]。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經皮微波消融治療在甲狀腺結節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3月于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64 例甲狀腺結節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29例,女35例;年齡21~57歲,平均(41.52±9.93)歲;單純囊性結節性甲狀腺腫31例,混合性甲狀腺結節17例,實質性甲狀腺腺瘤16 例;結節超聲切面直徑0.3~5.4 cm,平均(3.12±0.62)cm。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會審核通過。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結合臨床癥狀、頸部超聲、促甲狀腺激素(TSH)等檢查確診為甲狀腺結節,細針穿刺抽吸活檢評估為良性結節者;②不能耐受外科手術或拒絕外科手術治療者;③首次接受甲狀腺手術者。排除標準:①存在微波消融治療相關禁忌證者;②結節位于胸骨后方者;③結節與周圍血管、神經、食道等粘連者。
1.3 方法 儀器:微波消融治療儀(南京億高微波系統工程有限公司,型號:ECO-100E),配套一次性微波消融針;彩色超聲 診 斷 儀( 美 國 GE,型 號 :VOLUSON P6,國 械 注 進20152062178)。術前準備:檢查血常規、肝腎功能、凝血功能、甲狀腺功能等。頸部超聲確認結節部位、大小、數量及結構關系。治療操作:患者取仰臥位,醫用墊墊高肩部,充分暴露頸部及手術部位,2%利多卡因局麻,經肘靜脈團注2.5 mL注射用六氟化硫微泡(Bracco Imaging B.V.,批準文號J20030117)。超聲造影觀察結節血供情況及范圍,囊性病變者抽吸囊腔內液體,沖洗干凈。微波消融治療前在甲狀腺周圍囊、甲狀腺結節周圍注入10~25 mL 0.9%氯化鈉溶液與利多卡因混合液,形成5 mm寬度的安全隔離帶。超聲引導下從頸外側部位經皮插入微波消融針,到達結節中央位置,超聲觀察探針走形,避免觸及“危險三角區”,調節微波輸出功率,通常設置在30~45 W,根據結節大小選擇具體功率,單個消融區域治療1~5 min 左右,>4 cm 結節以多點、多面的方式治療,并適當增加輸出功率,延長治療時間。超聲造影檢查顯示消融區域造影劑充盈缺損,增強回聲覆蓋整個良性結節時停止消融治療,退出消融針。術后,碘酒消毒,無菌紗布包扎,冰袋局部壓迫止血,觀察30 min,若患者有呼吸困難或窒息情況,及時采取對應手段干預。
1.4 觀察指標 ①觀察患者消融前及消融后3、6、12 個月結節體積變化及甲狀腺功能相關指標,結節體積采用超聲檢查,甲狀腺功能相關指標包括TSH、游離三碘甲腺原氨酸(FT3)及游離甲狀腺素(FT4)。②觀察患者臨床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 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指標 術后3、6、12個月時結節體積小于術前,術后6、12 個月時結節體積小于術后3 個月,術后12 個月時結節體積小于術后6 個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術后3、6、12 個月時TSH、FT3、FT4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臨床情況 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術后均伴有不同程度脹痛,1~2 d內緩解或消失,未出現嚴重并發癥,未見明顯瘢痕。
表1 不同時間點臨床指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icators in different time()

表1 不同時間點臨床指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icators in different time()
注:與術前比較,aP<0.05;與術后3個月比較,bP<0.05;與術后6個月比較,cP<0.05
時間術前(n=64)術后3個月(n=64)術后6個月(n=64)術后12個月(n=64)F值P值FT4(pmol/L)2.71±0.61 2.68±0.71 2.57±0.51 2.81±0.86 1.366 0.254結節體積(cm3)7.02±3.02 3.18±1.81a 1.65±1.37ab 0.52±0.34abc 137.006 0.000 TSH(μU/L)3.19±0.22 3.17±0.36 3.26±0.34 3.17±0.38 0.983 0.402 FT3(pmol/L)8.35±1.22 7.90±3.04 8.74±2.23 8.25±2.13 1.496 0.216
臨床治療甲狀腺結節的方式較多,常見的有手術治療與放射性碘治療,手術治療創傷大、并發癥多,有研究不建議良性小結節患者直接行手術治療,而是隨訪觀察,但結節通常逐漸增大,甚至有惡變趨勢,部分研究認為需早期采取手術切除,但盲目手術可增加不必要的創傷[6-7]。因此,需尋找一種安全可靠的治療方法對甲狀腺結節患者尤為重要。
微波消融的作用原理是于超聲引導下在靶組織內植入消融電極,將電磁波作為微波能量,將其轉化為作用于靶組織的熱能,通過高溫加熱使組織迅速凝固壞死,而壞死組織后期可被機體緩慢吸收,從而達到局部腫瘤治療的目的[8-9]。本研究結果顯示,經皮微波消融治療后結節體積逐漸縮小,術后1年結節基本消失,術后甲狀腺功能相對穩定,3個月后基本恢復正常,消融后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局部脹痛感,但可在1~2 d 內緩解或消失,未出現嚴重并發癥,未遺留明顯瘢痕,可見經皮微波消融治療效果確切、安全可控,同時美觀性好。經皮微波消融治療采用局部麻醉,可減輕機體應激反應,通過超聲引導,定位精準,可良好的顯示結節位置,進而達到有效消融的效果,利于后期結節更快的被機體吞噬細胞吸收。此外,經皮微波消融術無需切除病灶,而是保留結節原有解剖位置,通過熱損傷使病灶壞死,有效避免對周圍正常甲狀腺組織、神經等造成損傷,從而降低對甲狀腺功能的影響,確保手術安全性[10]。
綜上所述,經皮微波消融術在甲狀腺結節治療中可取得良好效果,可用于甲狀腺早期病變治療,具有見效快、損傷小、并發癥少、美觀、可控性強等優點,應用前景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