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錦蓮
(廣東省云浮市中醫院骨傷科,廣東 云浮 527300)
髖關節置換術是目前常用的治療髖部骨折、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等的手術方式,可有效緩解患者髖關節部位疼痛、修復髖關節功能同時修復髖部畸形,且手術耗時較短、對患者軀體造成的損傷較小,被廣泛應用于各大醫院骨科的臨床外科手術中[1]。但李雪冰[2]研究顯示,髖關節置換術后麻醉劑效果消散后,患者依舊會感到明顯的疼痛感,影響患者的心理情緒,導致患者配合治療的積極性下降,特別是對于部分中老年患者,甚至會出現不配合治療的情況[3-4]。基于此,本研究選取在本院接受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比較常規護理與全面護理聯合心理護理對患者依從性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4 月在本院行髖關節置換術的50 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排列的方式分組,1~25 號患者為常規組(n=25),26~50 號為研究組(n=25)。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納入患者均滿足髖關節置換術指征,并均順利完成手術;②術后患者均發生髖關節處陣痛,VAS評分>5分;③患者對本研究內容和目的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等器官功能不足、腫瘤疾病者;②存在嚴重精神、言語方面障礙,依從性較差者;③一般資料不全者。
1.2 方法
1.2.1 常規組護理方案 兩組患者均行髖關節置換術,手術完成后常規組患者行手術相關常規護理。
1.2.2 研究組護理方案 研究組患者行全面綜合和心理護理干預,其護理操作具體如下。
1.2.2.1 全面綜合護理 ①康復護理:患者在順利完成髖關節置換術后,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開展康復護理,即輔助患者放正體位,做好手術切口的消殺、消炎工作,于術后2 d引導患者完成臀部肌肉、股二頭肌等部位的肌肉拉伸訓練。②疼痛護理:通常在完成手術后的一段時間內,因麻醉效果未徹底消散,患者不會感到明顯疼痛,但當麻醉效果消失后,手術部位會給患者帶來陣痛感。此時護理人員可應用冰袋冷敷患者手術部位,降低水腫帶來的疼痛感。同時可通過討論患者感興趣的話題轉移患者注意力,在患者難以忍受疼痛時,護理人員應及時告知主治醫師,經主治醫師同意后酌情給予其適量的鎮痛藥物。③飲食護理:患者在住院期間嚴格把控飲食,建議患者家屬可為患者提供高纖維素、高維生素、高熱量的食物(例如綠色有莖蔬菜、水果、大骨湯等),通過補充纖維素,促進患者排便功能,減少患者在如廁時對髖關節等部位的使用時間,維生素可改善患者各器官、組織的功能,促進關節部位的恢復。④下肢護理:對部分老年患者或下肢行動不便患者可使用關節恢復器對其進行被動運動,通過外用儀器改善此類患者術后下肢關節處的活動,增強其血液循環功能,并配合下肢靜脈泵進行快速充氣加壓,減少患者出現關節粘連、下肢靜脈血栓等不良情況。
1.2.2.2 心理護理 一般來說,患者會因術后出現的陣痛導致情緒低落,消極應對康復護理的情況,部分年齡較大的患者甚至會因心情煩躁而拒不配合護理。因此,護理人員對患者應做好相關的心理護理。①環境護理:為患者提供相對安靜、衛生、通風性好、采光好的住院環境,舒適的環境能夠減少患者煩躁的情緒,使其心態更加平緩。同時可在病房內播放舒緩的音樂,通過以上方法轉移患者情緒,降低負面情緒對其生理上造成的影響。②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患者拒絕配合護理主要原因是出于對護理人員的不信任感,大多數患者認為手術完成后疼痛感會消失。③開展髖關節術后護理宣教:在護患關系取得進展后,可為患者及家屬開展髖關節術后的宣教,將后期護理的方案、計劃完整、不保留地告知患者,讓患者對康復護理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知,給予其足夠的尊重,以保護患者的知情權不受侵犯。④聯合家屬共同開展護理工作:家屬是患者在醫院中最親近的人,家屬的陪伴對患者情緒的改善十分重要。因此,護理人員可以協同患者家屬對患者開展護理工作。
1.3 觀察指標與療效標準 護理完成后,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 Harris 評分、Barthel 指數、VAS 評分、護理后患者依從率、不良反應發生率及患者滿意度。Harris 評分為測定髖關節功能最常用的量表,總分為100 分,患者得分越高表示髖關節功能表現越好;Barthel指數為測定患者日常生活功能的量表,總分為100 分,患者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自理能力越好;VAS用來評估患者疼痛程度,總分為1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越強烈。依從率統計分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與不依從,其中完全依從:與護理人員關系良好,護理過程中完全依據護理人員要求參與康復護理;部分依從:與護理人員關系良好,但不完全依從護理人員接受護理;不依從:護患關系緊張、消極接受護理或拒絕護理,依從率=(完全依從+部分依從)/本組總例數×100%。不良反應包括患者切口感染、骨不愈、骨不連。滿意度調查方法為,患者在完成護理并辦理出院手續時,為其發放本院自制的滿意度評分表,總分100分,>90分為非常滿意;75~90分為滿意,<75分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本組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理前后 Harris 評分、Barthel 指數、VAS 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 Harris 評分、Barthel 指數、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護理后,研究組患者Harris 評分、Barthel指數高于常規組,VAS評分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護理前后兩組Harris評分、Barthel指數、VAS評分比較(,分)

表2 護理前后兩組Harris評分、Barthel指數、VAS評分比較(,分)
護理后81.37±5.37 70.52±5.43 7.103 0.001組別研究組常規組t值P值例數25 25護理后3.25±0.83 5.23±1.07 7.310 0.001 Harris評分護理前54.35±4.57 54.40±4.52 0.038 0.969護理后80.32±10.95 68.51±8.33 4.291 0.001 Barthel指數護理前61.35±4.31 62.07±4.26 0.594 0.555 VAS評分護理前7.81±1.21 7.75±1.30 0.168 0.866
2.2 兩組患者依從率比較 研究組依從率為96.00%,高于常規組的7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依從率比較[n(%)]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切口感染1例,無骨不愈、骨不連,并發癥發生率為4.00%(1/25);對本次護理非常滿意15例,滿意8例,滿意度為92.00%(23/25)。常規組切口感染5例,骨不愈2例,骨不連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2.00%(8/25);對本次護理非常滿意4 例,滿意13例,滿意度為68.00%(17/2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滿意度比較差異均有統計 學 意 義(χ2=6.639、4.500,P=0.01、0.034)。
近年來,因我國機動車與高層建筑的數量增多,加之老齡化趨勢日益嚴重,導致髖關節疾病發病率逐年上升。髖關節及周邊關節組織發生異常會嚴重影響患者下肢功能,造成行走、蹲起等行為障礙,重癥患者會出現下肢癱瘓,甚至危及生命[5-7]。當前治療髖關節疾病最常用的方式為髖關節置換術,即通過作切口暴露患者壞死或畸形的股骨頭或髖骨,將病變位置取出后置入人工股骨頭,從而達到治療目的。該方案具有對患者軀干影響小、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恢復效率快等優勢[8]。據楊會梅[9]研究顯示,目前我國在髖關節置換術的應用上已趨于成熟,同時手術所采用的人工股骨頭對患者造成的摩擦損傷更小,目前該項治療技術已在各大醫院骨科科室廣泛使用[10]。
雖然該治療技術近年來被不斷改善和優化,但作為外科手術,其對患者軀體造成創傷,術后無法避免患肢陣痛的情況。許多患者由于缺乏有關髖關節置換術的知識和概念,加上對疼痛耐受性降低,導致術后出現焦慮、抑郁、低落及急躁等不良情緒,部分患者甚至會出現敵視護理人員的狀態,認為自己未得到有效治療。在上述狀態下患者往往會出現消極應對康復護理乃至不配合、阻礙護理人員開展護理的情況[11-13]。
全面綜合護理是近年來被廣泛應用的護理方式之一,其通過從患者用藥、康復訓練、飲食、護理環境等多方面展開細致的護理,應用該模式護理人員能夠更為細致地去照料術后的患者,同時也能從更多角度發現常規護理難以察覺的護理漏洞,并完善相關漏洞;心理護理實際可被歸納于綜合護理中,但由于本研究對象存在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因此,需單獨制定心理護理的計劃。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研究組患者Harris評分、Barthel指數高于常規組,VAS評分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依從率為96.00%,高于常規組的7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常規組,滿意度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既往研究結論一致[14-15]。說明,將兩種護理方式相結合,能在改善患者心理情緒的同時提高護理質量,提升患者的依從性和滿意度,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本研究的創新點在于,目前大多數相關研究對心理護理方面重視程度不高,本研究考慮到患者依從性差多與心理情緒不佳有關,因此,重視心理護理,將該護理從綜合護理中獨立出來。
綜上所述,對行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行全面綜合護理和心理護理,可提高護理質量,有效改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同時可以提升患者依從性,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改善手術預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