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財進,王雪晴,趙靜
(1.上海德馨醫院檢驗科,上海 200011;2.上海德馨醫院護理部,上海 200011)
凝血檢驗是臨床檢驗的常用項目,對于多種疾病的篩查和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可指導臨床治療與預后評估,臨床應用價值極高。為此,必須保證凝血檢驗的準確性,以保證其可準確指導臨床診療[1-2]。凝血檢驗標本采集與處理過程是保證檢驗結果準確的基礎條件,且其標本采集與處理過程較常規生化檢驗更為嚴格,因而需進一步強化其質量管控[3-4]。為此,本院積極總結了質量控制強化措施,并選擇強化質控措施實施后(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和實施前(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在本院行凝血檢驗的健康體檢者各41例作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質控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院自2018年3月開始落實實施凝血檢驗標本采集與處理強化質控措施,選擇該模式實施后(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在本院行凝血檢驗的41例健康體檢者作為觀察組,另選擇實施前(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在本院行凝血檢驗的41 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男24例,女17 例;年齡22~60 歲,平均(41.17±19.02)歲;學歷:中專及以下19 例,大專及以上22 例。對照組男23 例,女18例;年齡23~60歲,平均(41.47±18.55)歲;學歷:中專及以下18 例,大專及以上23 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在本院完成血樣采集和檢查;檢驗科及其他臨床資料完整;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認知功能障礙者;無法正常溝通者;合并傳染性疾病者;無法配合采血者;合并嚴重精神疾病者等。
1.3 方法 對照組按凝血檢驗標本采集要求進行常規血樣采集和處理,觀察組實施凝血檢驗標本采集與處理強化質控措施,具體如下。
1.3.1 成立專項質控管理小組 由檢驗科人員和相關科室護士長共同組建凝血標本采集與處理質量控制管理小組,小組內針對本院凝血標本采集與處理存在的實際問題,探討優化解決對策,制定強化管理措施,并監督落實各項強化措施。凝血檢驗標本實施全程化管理,確保采集、送檢、儲存、處理等每個過程可追溯,從而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不合格標本,應該明確記錄后上報小組,并追查不合格的原因及過程,從而有助于明確整個過程存在的問題,不合格樣本重新采樣后仍需持續進行追蹤統計,保證凝血功能檢驗正確規范的完成。
1.3.2 組織凝血標本采集與處理培訓學習 專項質控管理小組總結標本采集流程與規范、質量控制管理措施、檢驗標準等相關內容,編制培訓內容和資料。組織相關護理人員及檢驗師,共同學習凝血標本采集與處理相關專業知識。同時編制考核材料,培訓結束后統一進行考核,確保合格后才可上崗工作。保證每名采血的人員均具備熟練的操作技能,可嚴格按照規范和要求完成采血、送檢和處理等過程。
1.3.3 強化采血前注意事項告知 為保證血液標本的有效性,對于需采血的待檢查者,提前告知其檢查日前一天晚上,晚餐后不要進食,保證次日早晨采血時,空腹時間達到8 h以上。同時,告知待檢查者近期內飲食應避免油膩,同時禁止飲酒,避免出現乳糜血標本,或酒精影響檢測準確性。指導待檢查者起床后,禁止飲食直接來院采血。
1.3.4 優化采血技術操作 采血人員應嚴格按照凝血檢驗血樣采集要求進行血樣采集。采血的位置主要為上肢,但應注意不可直接通過三通管或其他留置管道進行采血。穿刺后,應注意穿刺過程是否順利,若出現血液凝固等問題應重新更換肢體采集血樣。采樣前,應檢查容器是否正確,切不可使用抗凝管或分離膠促凝管,可嚴重影響檢驗質量。采血量一般為2 mL左右,標本血量不足將會影響檢測結果,或不利于后續對照處理,因而應采集足夠量的血樣。全血標本存在性質不穩定等問題,因而采集血樣后應盡快送檢,切不可等待或延誤,盡量在采集后30 min內送檢。
1.3.5 盡快完成血漿制備 獲取送檢的全血標本后,按照后續的檢驗要求,做好對應的處理。無論是立即檢驗還是需要另選擇時間檢驗,均應該盡快分離血漿,血漿分離后儲存較全血更為穩定。凝血檢驗所需血漿的分離,采用常規2 500~3 000 r/min,離心后采集上層血漿等待檢測。
1.3.6 強化血液標本儲存管理 采集的血液標本應盡快送檢,盡量在采血后0.5 h 內開始檢測。采集后血液標本可直接放在室溫中儲存,但儲存時間不能超過2 h,室溫也應控制在24 ℃以下。血液標本若不能及時檢測,需盡快放置在冰箱冷藏層2~4 ℃條件下,血漿標本可以保存4 h,但全血的標本保存時間相對較短,應盡量控制在2 h以內。因而全血采集后可盡快分離血漿,然后放置在2~4 ℃條件下冷藏保存。若無冷藏條件,室溫低于10 ℃條件下,血漿也可保存2~4 h。若無法在當天完成標本檢驗,應盡快分離血漿,盡量在1 h內完成血漿分離,將血漿分裝在0.5~1 mL的試管中,置于-20 ℃的冰箱內密封儲存,血漿儲存時間可延長到14 d。若需要進一步延長儲存時間,可將分離的新鮮血漿分裝到0.5~1 mL 的小試管內,然后置于零下70 ℃的環境中儲存,可儲存6個月左右。
1.3.7 特殊血樣標本的處理 若出現乳糜血或溶血血樣應立即追溯檢查,安排第2 次采血。溶血標本應分析溶血因素,找到具體原因,避免再次發生溶血現象。乳糜血標本的被檢驗者,應指導其清淡飲食,與醫師溝通協調再次采血時間,直至血液標本恢復正常后再進行凝血功能檢查。
1.3.8 執行定期抽查制度 各項強化管理措施落實后,小組成員定期進行抽查,并將抽查結果匯報至小組組長,查看各項措施的執行情況。若執行不力,應明確具體責任和具體人員,并督促其徹底落實。此外,定期進行凝血標本質量管理總結,小組內每月1~2次進行工作總結,小組內成員總結近期內出現的凝血標本不合格現象,針對不合格原因分析存在的問題,積極討論優化管理策略。工作總結中,檢驗科和實際采血人員共同到場,相互交流反饋各自的工作情況,相互協調優化交接流程,提升協作能力。
1.4 觀察指標 收集兩組待檢查者的標本采集、處理過程記錄,統計其中是否存在采血技術不當、標本容器錯誤、采血部位錯誤、送檢不及時、存儲溫度/時間不當等問題,比較兩組標本不合格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凝血檢驗標本不合格發生率(2.44%,1/41)顯著低于對照組(19.51%,8/4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凝血檢驗標本不合格情況統計Table 1 Statistics of unqualified blood coagulation test specimens
凝血檢驗是實驗室檢驗中的特殊項目,與常規生化檢驗比較,其對標本的采集方法、存放溫度和時間等要求更高,因而需更高的質量管理水平,才能保證其檢驗結果準確性[5-6]。在標本采集和處理過程中,存在多種干擾因素可能會影響標本質量,進而導致凝血功能指標檢驗結果出現誤差,需針對問題及影響因素,制定干預性措施,強化質量控制管理,進而保證標本采集和處理過程規范可靠[7-8]。
凝血檢驗相關文獻報道顯示,凝血檢驗標本容易出現不合格情況,導致凝血酶原時間、纖維蛋白原等凝血功能等指標出現較大誤差[9-10];其中凝血真空采血管、采血操作情況、采血部位、送檢時間、乳糜血或溶血等因素,對凝血檢驗結果干擾較大,若未規范處理,較易出現標本不合格問題[11-12]。為此,本院在強化質控管理中,針對性實施操作人員培訓,強化采血前注意事項告知,優化采血技術操作、規范特殊血樣標本處理等過程管理措施,積極控制采血技術不當、標本容器錯誤、采血部位錯誤、血樣血量不足、標本送檢不及時等問題,顯著降低不合格樣本發生風險。此外,較多凝血檢驗標本采集與管理相關文獻報道,標本放置溫度、時間對凝血功能指標的影響較大,其實際臨床檢驗中較易發生檢驗不及時、存儲不及時等問題[13-15]。為此,本院針對該問題,規范采集標本后的處理措施,要求必須盡快送檢,盡快完成血漿制備,并強化血液標本儲存管理,根據檢驗要求合理處理、合理儲存,從而有效避免血漿存儲溫度/時間不當等情況出現。比較強化質控管理前后凝血檢驗標本合格情況顯示,觀察組凝血檢驗標本不合格發生率(2.44%,1/41)顯著低于對照組(19.51%,8/41),提示強化質控管理有效提升過程管控質量,保證凝血檢驗標本合格有效。
綜上所述,強化質控措施,可有效提升凝血檢驗標本采集與處理過程規范性,降低不合格標本風險,有助于保障凝血檢驗準確性和有效性,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