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瑛
(遼寧省殘疾人服務中心康復科,遼寧 沈陽 110015)
腦癱又稱為腦性癱瘓,通常指受孕至幼兒出生過程中,因缺血或產傷等對大腦造成損害,引發幼兒發生四肢肌肉無力的現象。患兒主要癥狀表現為行走困難、語言障礙、四肢痙攣等;同時,常伴有智力輕微低下,且多數腦癱患兒伴有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等并發癥,對患兒生長發育造成極大影響[1-2]。因此,有效的康復治療,能促進患兒語言障礙改善,提高日后生活及學習能力。中醫治療因不良反應小、療效顯著,現階段已被運用于臨床各疾病治療中[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針對腦癱患兒采取中醫針灸治療對其語言障礙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7月至2019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61 例腦癱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n=36)與觀察組(n=35)。對照組男22例,女14例;年齡1~6 歲,平均年齡(3.29±1.78)歲;病變類型:徐動型13例,痙攣型17例,混合型4例,失調型2例。觀察組男24例,女11例;年齡1~5歲,平均年齡(3.17±1.80)歲;病變類型:徐動型11例,痙攣型17例,混合型5例,失調型2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腦性癱瘓的病因學診斷策略專家共識》相關疾病標準[4];②患兒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因腭裂、聽力障礙等其他原因造成的語言障礙;②難治性癲癇;③重度智力低下。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基礎治療,包括電刺激、語言治療等。①電刺激:應用神經損傷治療儀(南瑞禾醫療器械有限責任公司,豫械注準20192090817)對患兒肌力較弱部位進行電刺激干預,每次15 min;同時應用痙攣機治療儀(河南瑞禾醫療器械有限責任公司,豫械注準20192090819)對患兒肌張力較高部位進行解除痙攣干預,每次15 min,每天1次,每周5 d;②語言治療:根據患兒癥狀類型及語言水平進行語言訓練;以符號形式指示內容關系、交流態度、基礎性過程等訓練程序,使患兒從未掌握語言符號階段提升至全部階段;同時對患兒進行口腔運動刺激:包括口內與口周肌肉、嘔吐反射、吞咽反射、味覺刺激等,并進行主動和被動訓練,吞咽、進食、咀嚼等訓練;每天訓練30 min,每天1 次,每周5 d;兩組均治療3個月。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中醫針灸:取頭針智三針、語言區(一區、二區、三區)、四神針及顳三針,舌三針(兩側夾廉泉、上廉泉),以平補平瀉法行針刺,留針60 min;若患兒伴流涎癥狀加頰車、地倉、承漿等穴位,每天1 次,每周5 d,共治療3個月。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3個月后療效及語言及適應性評分。①臨床療效評價:顯效,患兒語言功能較治療前有明顯提高,且異常姿勢與原始反射消失,肌肉張力正常;好轉,患兒語言功能較治療前改善,但仍存在原始反射,且肌肉張力異常;無效,患兒語言功能較治療前未發現改善。總有效率=顯效率+好轉率;②應用Gesell 發育量表評估兩組語言及適應性,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智力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有效率(82.86%)高于對照組(58.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兩組Gesell發育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Gesell發育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Gesell語言及適應性評分均有提升,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Gesell發育評分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Gesell development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表2 兩組Gesell發育評分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Gesell development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時間治療前治療后Gesell適應性63.35±9.17 62.91±9.22 0.202 0.841 77.12±7.45a 82.03±6.19a 3.016 0.004組別對照組(n=36)觀察組(n=35)t值P值對照組(n=36)觀察組(n=35)t值P值Gesell語言59.63±8.49 60.18±8.54 0.272 0.786 72.58±7.38a 78.55±7.12a 3.467 0.001
腦癱是指幼兒出生后,因腦發育異常,進而引發以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為主的綜合征,語言障礙為主要并發癥之一[5]。主要因運動能力受限,致活動領域變小,因此語言環境受到限制,導致語言獲得減少,而發音器官障礙會直接對語言清晰度及流暢度產生影響,加之受智力障礙影響,最終造成語言表達及理解障礙[6-7]。因此,積極有效的治療對腦癱患兒康復尤為重要。
我國中醫學認為,腦癱屬中醫“痿證”“五遲”等范疇,因胎兒于母體內發生養護不當、脈氣失衡所致。其病根于腦,因此,治療時以醒腦開竅為主要治療原則,取頭針、百會為主。另外,針灸能有效打通患兒阻滯靜脈,達到行為改善及調氣的作用,最終達到調整臟腑,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的目的,對糾正患兒異常動作、促進疾病轉歸有重要作用[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治療后Gesell 語言及適應性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針灸治療腦癱患兒,能有效提升治療療效,改善患兒智力及語言能力。分析其原因在于,語言訓練是通過刺激患兒感覺器官,以此實現階段性語言符號理解與表達,提高患兒語言理解、認知及表達能力,改善患兒交流態度。且研究表明,口腔運動能夠對患兒伸舌、張口、流涎等表現起改善作用,進而改善患兒發育器官,加快語言表達發育能力[9-10]。配合電刺激,可改善神經系統對異常肢體運動的支配力度,強化各關節肌張力,對患兒正常生長發育及軀體活動的恢復有益。腦癱患兒因智力低下會阻礙患兒語言、運動等整體發育情況,因此提高患兒智力尤為重要。因此,本研究中,針對語言障礙、電刺激進行治療的同時配合針灸,頭針法與大腦皮質功能相結合,能提升相關部位血流量,并改善周圍循環狀態,修復受損腦細胞。同時,刺激頭皮區域,改善大腦功能,達到養心安神、醒腦益智、疏通經絡的作用,進而加快腦功能代償,實現患兒語言、運動及智力的發育[11]。本研究納入對象年齡較小,處于治療關鍵時期,因此,取得較好臨床療效。若患兒年齡偏大,錯失治療關鍵時期,會對心理、學習等造成嚴重影響。故治療腦癱患兒,早診斷、早治療十分重要。但由于本研究樣本量不足,受隨訪時間短等因素影響,導致結果可能存在偏倚。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可加大樣本量,并延長隨訪時間作進一步研究證實。
綜上所述,針對腦癱患兒實施中醫針灸治療能夠有效提升療效,提高患兒智力,改善語言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