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春香
(遼寧省阜新市第二人民醫院(阜新市婦產醫院),遼寧 阜新 123000)
病毒性腦炎是由多種病毒感染誘發的軟腦膜炎癥,多見于兒童群體,易導致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及致死率,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甚至危害患兒生命安全[1]。臨床上可采用阿昔洛韋治療單純皰疹病毒感染,但抗病毒范圍小且長期使用易產生耐藥性,影響治療效果[2]。納洛酮在治療病毒性腦炎中應用廣泛,可拮抗阿片肽引起的生理應激反應。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90 例病毒性腦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阿昔洛韋聯合納洛酮對病毒性腦炎患兒炎性因子及預后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至2018 年3 月本院收治的病毒性腦炎患兒90 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盲抽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5 例。對照組男24 例,女21 例;年齡12個月~13 歲,平均(7.05±2.34)歲;病程 1~6 d,平均(3.45±0.39)d。觀察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11個月~14歲,平均(7.18±2.51)歲;病程2~5 d,平均(3.46±0.41)d。兩組患兒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神經影像學及腦電圖核實;②精神正常,能正常交流溝通者;③符合病毒性腦炎診斷標準[3];④患兒家長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⑤已通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①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或過敏體質者;②有心臟、肝腎等嚴重器官功能衰竭者;③存在心肌疾病者;④不能配合治療或中途退出者。
1.3 方法 對照組靜脈滴注10~30 mg/kg阿昔洛韋注射液(海南倍特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451)+150 mL 5%葡萄糖溶液,每天2 次,持續7 d。在此基礎上,觀察組加用鹽酸納洛酮注射液(山西普德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5190)治療,在5%葡萄糖溶液150 mL中加入納洛酮1~3 mg/kg,靜脈滴注,每天1~3次,持續7 d。兩組治療期間均實施常規對癥治療,若存在頭痛、發熱癥狀,可給予退熱鎮痛藥物;若存在顱內壓增高,可給予甘露醇等脫水劑;若存在劇烈嘔吐,可給予靜脈補液治療。
1.4 觀察指標 ①分別于治療前、治療7 d 后,比較兩組炎癥因子水平。采集肘靜脈血3 mL,離心處理后取血清,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IL-1)。②分別于治療前、治療7d 后,比較兩組血清神經功能指標。通過ELISA 測定上述血清標本髓鞘堿性蛋白(MBP)、S-100β 蛋白及神經元烯醇化酶(NSE)。③治療后隨訪1年,比較兩組癲癇、智能遲鈍、視力及聽力障礙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TNF-α及IL-1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7 d后,兩組TNF-α、IL-1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血清神經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神經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7 d 后,兩組MBP、S-100β、NSE 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后遺癥比較 觀察組癲癇0 例,智能遲鈍1 例,視力障礙1 例,聽力障礙1 例,后遺癥總發生率為6.67%(3/45);對照組癲癇 2 例,智能遲鈍 3 例,視力障礙 3 例,聽力障礙2 例,后遺癥總發生率為22.22%(10/45);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06,P=0.036)。
表1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μg/L)Table 1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μg/L)

表1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μg/L)Table 1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μg/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對照組(n=45)觀察組(n=45)t值P值TNF-α IL-1治療前39.84±3.42 39.95±3.75 0.145 0.885治療7 d后21.04±1.41a 17.35±1.12a 13.747 0.000治療前69.75±3.11 69.89±3.26 0.208 0.835治療7 d后44.57±2.08a 38.45±2.30a 13.239 0.000
表2 兩組血清神經功能指標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serum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表2 兩組血清神經功能指標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serum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時間治療前治療7 d后組別對照組(n=45)觀察組(n=45)t值P值對照組(n=45)觀察組(n=45)t值P值MBP(μg/L)1.64±0.18 1.67±0.15 0.859 0.393 0.83±0.09a 0.62±0.11a 9.912 0.000 S-100β(ng/L)23.59±2.24 23.55±2.32 0.083 0.934 15.24±1.08a 12.04±1.17a 13.482 0.000 NSE(ng/L)20.43±2.52 20.46±2.49 0.057 0.955 14.19±1.16a 11.39±1.22a 11.157 0.000
病毒性腦炎是兒童常見感染性疾病,發病迅速且病情嚴重,常伴有嘔吐、發熱、暈眩等癥狀。臨床研究證實,>100種病毒均可誘發病毒性腦炎,包括腸道病毒、柯薩奇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等,兒童應年齡較小,免疫系統及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易受病菌侵襲,且進展迅速,病情較重,若無及時有效的治療,易導致癲癇、聽力及視力障礙等后遺癥,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給其正常生長發育帶來危害,同時加重生理及心理負擔[4-5]。因此,為提高患兒生存質量,有效控制病情,增強治療及預后效果,實施有效的治療措施尤為重要。
臨床常通過抗病毒治療以控制病毒性腦炎的病情發展,阿昔洛韋可較好的抵御腸道病毒及單純皰疹病毒等侵襲,但單獨使用易出現抗藥性而影響療效。納洛酮是效果較好的阿片受體拮抗藥物,可改善營養神經,調節代謝,在病毒性腦炎治療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TNF-α、IL-1、MBP、S-100β、NSE 及后遺癥總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阿昔洛韋與納洛酮聯合使用,可有效緩解病毒性腦炎患兒炎癥反應及腦損傷,保護神經元細胞,且后遺癥發生風險小,利于疾病轉歸。TNF-α及IL-1屬于炎癥因子,可反映機體炎癥狀態,易加速神經細胞衰亡以產生腦水腫,還影響腦組織微循環而引起局部血氧含量不足[6-7]。MBP、S-100β及NSE均反映神經元損傷的指標,其變化水平與患者腦損傷程度相關[8]。治療后,兩組炎癥因子水平及血清神經功能指標均改善,且聯合用藥治療效果更好。阿昔洛韋對病毒DNA多聚酶有抑制效果,可干預DNA合成,還可降低皰疹病毒活性;該藥臨床常用于治療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導致的病毒性腦炎,可幫助患者恢復細胞功能,降低癲癇、智能遲鈍等后遺癥。在病毒性腦炎患兒中應用納洛酮,具有起效快、效果顯著等特點,可在機體應激反應下拮抗嗎啡受體,以解除與內源性阿片類物質的聯合效益,利于腦神經功能恢復;同時還可刺激中樞神經系統,有效糾正機體痙攣、呼吸及意識障礙,促進患兒腦組織微循環,增加血氧供給,進而緩解神經元含氧不足癥狀;另一方面,可修復并保護患兒神經細胞,通過降低血清神經功能指標,改善腦損傷,促進身體康復[9-10]。
綜上所述,阿昔洛韋與納洛酮聯合使用,可有效緩解病毒性腦炎患兒炎癥反應及腦損傷,且預后效果好,利于患者轉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