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麗
(曲靖市第一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云南 曲靖 655000)
糖尿病是我國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發病率高,危害大,尤其對老年人群健康造成較嚴重的影響[1]。糖尿病易引發多種并發癥,糖尿病腎臟疾病是糖尿病較嚴重和常見的血管并發癥之一,起病較隱匿,通常需較長一段時間才發展成為臨床確診的糖尿病腎臟疾病,而早期僅表現為輕度的腎臟功能損害,不易引起糖尿病患者的重視,導致臨床誤診、漏診[2]。糖尿病腎臟疾病可引起腎小球、腎小管及腎血管、腎間質的改變,是臨床慢性腎臟疾病的首要病因[3]。近年來,血清25羥維生素D 與糖尿病腎臟疾病的關系已成為臨床研究的重要問題[4]。腎臟是維生素D作用的重要靶器官,腎小球系膜細胞、腎遠曲小管、近曲小管、足細胞、集合管、髓袢等均具有維生素D受體。維生素D通過與相關受體結合具有一定的腎臟保護作用[5]。本研究旨在探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羥維生素D與糖尿病腎臟疾病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67例,女133例;年齡37~79歲,平均(52.4±6.7)歲;糖尿病病程6~14年,平均(9.8±2.7)年。依據UACR分為糖尿病腎臟疾病組(UACR≥30 mg/g,n=72)和正常蛋白尿組(UACR<30 mg/g,n=228)。糖尿病腎臟疾病組分為大量蛋白尿組(UACR≥300 mg/g,n=62)和微量蛋白尿組(30≤UACR<300 mg/g,n=10)。依據血清 25-(OH)-D 分為正常組[25-(OH)-D≥50 nmol/L]、不足組[25 nmol/L≤25-(OH)-D<50 nmol/L]和缺乏組[25-(OH)-D<25 nmol/L)。
納入標準:①確診為糖尿病,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病歷資料完整;②患者愿意承擔相關風險,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積極配合實驗工作。排除標準:①合并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或糖尿病非酮癥高滲綜合征者;②近期使用鈣制劑或維生素D者;③有重度抑郁癥、重度躁狂或合并精神分裂癥等精神障礙者;④合并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者;⑤合并腎臟疾病或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疾病者;⑥近期服用腎毒性藥物、存在尿路感染或行泌尿手術者;⑦近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或含有糖皮質激素藥物者;⑧存在庫欣綜合征、垂體疾病等可能影響結果的疾病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測量身高、體質量、BMI、年齡、血壓、糖尿病病程等數據。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經差速離心后獲取上清液檢測Scr。同時,采用高效液相法檢測HbA1c;采用電化學發光法檢測PTH、25-(OH)-D。留取患者清晨尿液,使用免疫比濁法檢測UACR 并根據其檢測結果進行分組。采用MDRD 計算eGFR=175×Scr-1.234×年齡-0.179×(×0.79女)。依據eGFR分G1期例(≥90 mL/(min·1.73 m2)),G2期例。
1.4 觀察指標 比較3 組血生化指標;分析UACR 水平與各血生化指標的相關性;分析腎臟功能指標和25-(OH)-D的相關性。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非正態的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四分位間距)[M(QR)]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H 檢驗,兩組間比較采用ANOVA 檢驗;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Sperman 相關性分析25-(OH)-D 和蛋白尿的相關性,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3組血生化指標比較 正常蛋白尿組、微量蛋白尿組、大量蛋白尿組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隨著病程延長,UACR水平逐漸升高(P<0.05);微量蛋白尿組和大量蛋白尿組BMI、HbA1c 均高于正常蛋白尿組(P<0.05);隨著UACR 水平逐漸升高,患者高血壓比例升高(P<0.05);隨著UACR 水平逐漸升高,TG、25-(OH)-D 逐漸降低(P<0.05);大量蛋白尿組eGFR 明顯低于微量蛋白尿組和正常蛋白尿組(P<0.05),見表1。

表1 3組血生化指標比較[M(QR)]Table 1 Comparison of blood biochemical indexes among three groups[M(QR)]
2.2 UACR 水平與各血生化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UACR 與性別、年齡、病程、高血壓、HbA1c、TG相關(P<0.05),見表2。

表2 UACR水平與各血生化指標的相關性分析(r)Table 2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UACR level and various blood biochemical indexes(R)
2.3 腎臟功能指標和25-(OH)-D的相關性分析 UACR、UNAG/Cr與25-(OH)-D呈負相關(P<0.05),eGFR與25-(OH)-D無相關性,見表3。

表3 腎臟功能指標和25-(OH)-D的相關性分析(r)Table 3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renal function index and 25-(OH)-D(r)
糖尿病腎臟疾病是糖尿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主要累及腎小球,表現為彌漫性腎小球硬化或結節性腎小球硬化等,同時,可伴隨不同程度腎小管間質損害[6]。人體內維生素 D首先在肝臟經25羥化酶催化為25-(OH)-D,再經腎近端小管1α 羥化酶催化生成1,25-二羥維生素-D[7]。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由于腎臟1α-羥化酶活性降低、多種毒素的直接作用及巨細胞介導的細胞內吞作用,25-(OH)-D 結合蛋白隨蛋白尿丟失增多,因而1,25-二羥維生素-D的代謝、合成、轉運同時發生障礙[8]。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維生素D不足發生率較普通人群更高。維生素D可通過結合甚至相關維生素D受體從而起到相關的保護作用,而糖尿病腎臟損害的部位恰好和維生素D 受體的分布具有一定的重疊性[9]。研究表明,維生素D 缺乏和糖尿病腎臟損害存在一定的相關性[10]。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著病程延長,UACR水平逐漸升高。微量蛋白尿組和大量蛋白尿組BMI、HbA1c 高于正常組。隨著UACR 水平逐漸升高,患者高血壓比例升高。隨著UACR 水平逐漸升高,TG、25-(OH)-D 逐漸降低。大量蛋白尿組eGFR 明顯低于微量蛋白尿組和正常蛋白尿組。UACR 與性別、年齡、病程、高血壓、HbA1c、TG 相關(P<0.05)。UACR、UNAG/Cr 與 25-(OH)-D 呈負相關(P<0.05),eGFR 與 25-(OH)-D 無相關性。臨床上將UACR作為糖尿病腎臟疾病的首選篩查指標,與eGFR具有相同的反應腎小球功能的作用。人體內與維生素D結合的25-(OH)-D 可經由腎小球濾過到達腎小管,糖尿病濾過屏障受損的情況下25-(OH)-D 漏出增加,因而表現為UACR與25-(OH)-D呈負相關。大量蛋白尿組eGFR明顯低于微量蛋白尿組和正常蛋白尿組,而后兩者eGFR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主要原因為糖尿病腎臟損害的過程中UACR 與eGFR 改變不完全同步。相比之下,25-(OH)-D 與蛋白尿的改變程度更具有一致性。UNAG是腎小管上皮細胞分泌形成的一種難以濾過腎小球的溶酶體水解酶,是臨床常用的腎小管間質損害標志物。結合本研究結果,UNAG/Cr 與25-(OH)-D 呈負相關,因而推測腎小管功能損害與維生素D缺乏也存在一定的相關性。轉化生長因子β、氧化應激、炎性細胞浸潤、葡萄糖代謝產物等在促進腎小管及間質損害中發揮重要的調節作用。
綜上所述,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羥維生素D缺乏較普遍,25-(OH)-D 和腎臟功能指標存在一定的相關性,25 羥維生素D缺乏可能通過影響腎小球、腎小管功能導致糖尿病腎臟疾病發生風險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