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揚
(葫蘆島市中心醫院整形美容外科,遼寧 葫蘆島 125000)
臨床治療面部老化主要方式是自體脂肪移植術,即在患者身體的脂肪組織中,將具有多向分化潛能的脂肪干細胞分離出來,移植至面部中,以達到改善面老化的作用[1]。目前臨床認為自體脂肪是最理想的組織填充材料之一,可改善因局部凹陷以及皺紋引起的面部老化,傳統自體脂肪移植術是應用較多的手術方式,但臨床調查結果顯示,脂肪成活率較低,僅具有短期效果[2]。改良自體脂肪移植術是在由傳統手術中改良而來,主要目的是不使用外源酶類物質,而達到提高脂肪成活率的作用[3]。且部分學者對該手術的效果較認可,但臨床關于該術式的報告較少。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79 例面部老化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改良自體脂肪移植術對面部老化患者脂肪成活率及并發癥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79 例面部老化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40)和對照組(n=39)。觀察組男13例,女27例;年齡63~78歲,平均年齡(71.35±5.37)歲;病程8 個月~3 年,平均病程(1.83±0.54)年。對照組男16例,女23例;年齡64~79歲,平均年齡(72.58±4.37)歲;病程9 個月~4 年,平均病程(2.05±1.04)年。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醫學倫理委協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手術治療;②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系統性疾病,如代謝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②凝血功能障礙者;③合并心腦肝腎等重要器官損傷者;④有出血性疾病或正在使用抗凝藥物者;⑤配合度差,不能完成12 個月隨訪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傳統自體脂肪移植術。選擇患者大腿內側為脂肪供區,根據術前評估的采集脂肪量標記區域,使用2%利多卡因20 mL、5%碳酸氫鈉10 mL、0.5 mL腎上腺素和500 mL 0.9%氯化鈉溶液混合,制成腫脹液,并將腫脹液注射于采脂區域,使用2 mm吸脂針連接一次性注射器,抽拉至10 mL刻度并固定保持其負壓;抽吸方式由深至淺層呈扇形反復抽吸;將收集到的脂肪顆粒靜置10~15 min后,800 r/min離心3 min,將純化后的脂肪顆粒放置于2 mL的異型性注射器內;將供區腫脹液擠盡;根據患者面部的具體情況,對其顳深筋膜淺層、顳肌、額肌、眉骨溝淺筋膜、發際處帽狀筋膜的下間隙,鼻唇溝區、顴骨區及頦部骨膜的骨膜淺面,眶上、下的眼輪匝肌深層,顴弓淺筋膜下疏松層、鼻部背筋膜下層進行注射,并于填充部位的穿刺點實施點狀麻醉,于之前備好的有脂肪顆粒組織注射器與脂肪注射專用針頭連接,進行多層次、多通道注射。
1.3.2 觀察組 給予改良自體脂肪移植術。將患者腹部或大腿內側作為抽脂區。將膨脹液中注入供區后,使用3.0 mm的鈍緣直入式多孔吸脂針與20 mL 吸脂注射器連接,于低壓下手動勻速吸脂,后將脂肪放入無菌貯脂器中,于0 ℃的氯化鈉注射液中進行降溫,同時,使用探針將脂肪內的纖維成除去后,放置30 min 進行沉淀;將貯脂管的頂部液態油脂以及底部水分除去后,即得到自體脂肪移植物,將其分裝備用;注射部位同對照組,應用外徑1.5 mm的銳性針頭,使用16G注射針進行退針時多層次、多通道緩慢注射,保證脂肪注射均勻。
1.4 觀察指標 ①移植脂肪成活率。使用高頻超聲對術前患者的植入部位的皮下軟組織和不植入部位進行檢查,選取移植區凹陷最明顯點作為中心,并于中心點移植區長軸向兩側1 cm左右處各取1點,對3點的表皮和真皮層、脂肪層和肌肉層的厚度,計算平均值,同時,了解皮下軟組織區域的血液供應情況,患者于移植術后1周以及6個月均進行以上檢測。測量移植脂肪厚度的前后徑,橫徑為寬度,縱徑為長度。計算公式:厚×長×寬;對于不能準確測量的較大范圍值移植區域,測量其3點下的皮下軟組織厚度,并計算平均值,根據軟組織厚度情況評估植入脂肪厚度;移植脂肪的成活率:術后6 個月移植脂肪的總體積(厚度)/術后1 周移植脂肪的總體積(厚度)×100%。②術后并發癥。統計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包括局部感染、壞死、纖維囊腫、供區畸形、腫脹液殘留中毒、脂肪栓塞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移植脂肪成活率 術后1周,超聲結果顯示,脂肪移植受區內的皮下組織中可見梭形、條索狀以及形態不規則的脂肪回聲,脂肪區邊界毛糙,同時,內移植區的顳部回聲較正常回聲低,且有不均勻增粗現象,移植區周圍組織以及移植區脂肪組織交界處不自然;移植6個月后,超聲結果顯示,移植區脂肪組織厚度(體積)縮小,內部回聲接近周圍正常脂肪組織均勻回聲。觀察組脂肪成活率為(72.52±6.31)%,高于對照組的(58.59±6.8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405,P=0.000)。
2.2 并發癥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5.00%,低于對照組的15.3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隨著麻醉技術和脂肪抽取技術的不斷完善,使得自體脂肪移植技術也得到廣泛應用。自體脂肪移植術主要通過負壓,將皮下脂肪抽取,再離心純化后進行多通道注射[4-5]。以往該種方法多應用于組織擴建,但隨著整形愈發流行,目前該種技術多應用于面部年輕化以及面部輪廓改變中。
臨床研究表明,脂肪干細胞可提高脂肪移植術中脂肪移植成活率,且大腿內側以及下腹部的脂肪干細胞含量較高,因此,本研究中兩組患者行脂肪移植時,均將大腿內側作為脂肪供區[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脂肪存活率高于對照組,表明面部老化患者經改良自體脂肪移植術,有助于促進脂肪成活率的提高。分析其原因為,改良自體脂肪移植術使用低壓抽取患者的大腿內側脂肪,可盡量減少對脂肪細胞的損傷,最大程度保證其活性[7];且術中使用口徑較大的吸脂針頭,有利于吸取體積更大的脂肪顆粒,從而保證填充效果[8];且于抽紙抽脂區域呈多層多角度扇形擴大式抽取,更有助于增加抽吸物的血管分布,且在抽取后,放于0 ℃的氯化鈉注射液中降溫,更有助于延長脂肪活性;在脂肪抽取后,不采用離心機對脂肪進行純化,可有效避免脂肪細胞于血管的纖維結締組織離散,更有助于脂肪注射于面部后存活[9]。以上操作均有助于保證脂肪活性,從而提高注射于面部后的存活率,故本研究觀察組的面部脂肪成活率較高。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改良自體脂肪移植術安全性更高。在術后并發癥中,纖維囊腫以及硬結發生率最多,究其原因可能與注射范圍大且脂肪顆粒分散有關系,其中含有不形成基質成分的團塊狀脂肪組織,因此,導致脂肪移植后局部脂肪壞死不均衡,從而引起移植脂肪組織炎癥反應,從而造成纖維化[10]。但改良自體脂肪移植術則在抽取、注射過程中均降低脂肪損傷,且注射前將脂肪中纖維成分盡可能除去,因此,術后纖維囊腫以及硬結的發生率低。
綜上所述,面部老化患者經改良自體脂肪移植術治療,可提高脂肪成活率,且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