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龍,李明
(鐵嶺市清河區醫院普通外科,遼寧 鐵嶺 112003)
腹股溝疝是臨床普外科常見疾病,患者多為中老年女性,主要原因為腹股溝部位缺陷導致疝囊通過股環、經股管向卵圓窩突出,患者發病時多表現腹部疼痛劇烈且伴有可復性包塊,若未及時治療或治療不佳,可誘發機體多系統受損,或出現腸梗阻、電解質絮亂等,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1]。目前,臨床針對該病多采取手術治療,較常見的有無張力疝修補手術,雖有一定成效,但患者預后效果較差。隨著微創手術水平的提高,腹腔鏡疝修補手術已逐漸應用于臨床,其中包含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兩者均具有手術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勢[2]。基于此,本研究針對54 例腹股溝疝患者應用腹腔鏡腹膜前疝修補手術,分析該手術方式對患者恢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腹股溝疝10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4例。對照組男16例,女38例;年齡27~78歲,平均(57.66±10.65)歲;疾病類型:單側疝42例,雙側疝12例;斜疝44例,直疝7例,復合疝3例。觀察組男18例,女36例;年齡26~79歲,平均(58.03±10.87)歲;疾病類型:單側疝 40 例,雙側疝 14 例;斜疝 42 例,直疝 8 例,復合疝 4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均符合《外科學》[3]中對腹股溝疝的診斷標準;均接受相關檢查確診病情;均為首次接受疝修補手術者;患者及家屬均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嚴重臟器功能障礙者;凝血功能障礙者;有手術禁忌證者;臨床資料不全者;精神障礙且溝通困難者。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由相同手術團隊操作完成,均呈頭高腳低15~30°體位,給予常規氣管插管全麻操作。①對照組實施無張力疝修補術,操作如下:取患者腹股溝韌帶中心上方約2 cm 處,順延恥骨結節與腹股溝韌帶相同方向做3~5 cm 左右斜切口,按照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的順序依次切開,暴露腹股溝管,分離提睪肌,并游離精索,尋找疝囊,回納疝囊內容物并將其行高位結扎,需在操作期間注意保護髂腹下神經及髂腹股溝神經。針對疝囊較小患者,可不用將其切開,針對疝囊較大者,可進行橫向切開,近端結扎,遠端止血。選用大小合適的補片,先行固定以腹直肌鞘恥骨處,使用吸收線將其縫合固定,補片上端跨過精索,與腹內斜肌縫合,依次將補片交叉口、腹外斜肌腱膜進行縫合,外環重建。②觀察組實施腹腔鏡膜前疝修補術,操作如下:待患者全麻后,給予患者建立氣腹,取其臍部上行上做1.5 cm左右小切口,放置Trocar 和鏡頭,作為觀察孔,而后分別取其左側腹直肌和右側腹直肌距離臍部下4 cm 處行做兩2 個約1.5 cm 左右小切口,放置Trocar 和操作桿,作為操作孔。將內環腹膜瓣行常規游離,通過腹膜前鈍性建立間隙,充分暴露血管、韌帶、輸精管、恥骨等組織結構。針對斜疝患者需從精索下剝離疝囊,對疝囊過大患者,在判斷無腸道組織損傷后可直接進行橫斷。針對直疝患者可直接剝離腹壁、疝囊。選用3D-MAX 大號補片(美國巴德公司生產),于腹膜前間隙處鋪平,確保補片超出疝環3 cm以上,另選用生物單筆膠將其常規固定,使用吸收線縫合切口,術畢。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下床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②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4]對兩組患者術后1、2、3 d疼痛程度進行評分,分值0~10分,0 分表示無痛,10 分表示劇痛,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③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含切口感染、尿潴留、血腫、陰囊水腫。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相關指標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且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組別對照組(n=54)觀察組(n=54)t值P值手術時間(min)74.65±5.88 53.85±4.12 21.289 0.000術中出血量(mL)13.66±2.20 12.51±2.31 2.649 0.009術后下床時間(h)20.26±10.53 5.26±1.24 10.396 0.000住院時間(d)8.47±2.15 5.21±2.00 8.158 0.000
2.2 兩組術后疼痛程度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1、2、3 d 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3.70%)低于對照組(18.5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后疼痛程度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后疼痛程度評分比較(,分)
組別對照組(n=54)觀察組(n=54)t值P值術后1 d 3.65±1.55 2.23±1.10 5.490 0.000術后2 d 2.74±1.36 1.21±1.11 6.405 0.000術后3 d 1.67±1.09 0.82±0.20 5.636 0.000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經臨床研究發現,股骨疝因發病的特殊性與其他股疝修補方式存在差異,手術是唯一可治愈的治療方式[5]。臨床常見的股腹溝疝修補手術方式,可利用補片加強后壁的作用,符合機體解剖結構,但仍具有較高的復發率,尤其針對復發性疝修補患者,復發的可能性更高,同時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已逐漸成為外科醫師高度重視的問題之一。故采取科學有效的手術方式以提高患者疾病轉歸速度,同時,提高其預后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下床時間及術中出血量均低于對照組,術后1、2、3 d 內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且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針對腹股溝疝應用腹腔鏡膜前疝修補術治療,可有效加快其轉歸速度,減輕疼痛程度,控制并發癥發生率,縮短其康復時間。分析原因為,臨床常見的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股疝患者后,易復發,而其發生原因多與平片卷曲或錯位、網塞脫出或補片未能完全給予完全覆蓋等多種因素相關[6]。腹腔鏡膜前疝修補術與無張力疝修補術比較,腹腔鏡膜前疝修補術可緩解患者疼痛及不適感,與補片和腹壁之間固相吻合密切相關;在手術過程中可準確發現患者是否伴有隱匿性疝,及時給予相應治療,并可進一步避免腹膜粘連;手術切口小,針對雙側腹股溝疝患者無需增加額外切口,進而緩解患者術后疼痛感并降低切口感染的發生風險;術中可及時探查患者腹腔內其他臟器是否發生病變,并給予相應治療;針對復發性疝患者,其解剖結構層次不清晰,實施開放式手術難度較大,而腹腔鏡下操作入路可避開前入路,一定程度上降低手術難度;其次,該手術過程中使用補片可與周圍組織緊密固定,可有效覆蓋直疝三角或斜疝內口等,不僅能有效修補受損部位,還可將薄弱區域完全覆蓋,進一步降低疝的復發,同時,還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進而促進其盡快康復[7-8]。
綜上所述,針對腹股溝疝患者應用腹腔鏡膜前疝修補手術治療,可有效加快其轉歸速度,緩解疼痛程度且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快速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