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洋
(遼寧省遼陽市第二人民醫院檢驗科,遼寧 沈陽 111000)
尿路結石屬于臨床泌尿外科常見的疾病,通常在膀胱及腎臟中形成,原因包括細菌、壞死的組織及感染產物等。有研究顯示,尿路結石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且隨著病情的不斷進展,病原微生物會侵襲患者的泌尿系統,容易引起尿路感染[1]。目前,臨床在診斷尿路結石并發感染時,應結合臨床癥狀、尿液檢查、尿液細菌培養、尿沉渣分析以及干化學分析等結果,綜合評估后為判定患者的病情提供可靠參考[2-3]。作為實驗室診斷的金標準,尿液細菌培養檢測準確率雖較高,但操作較為復雜,耗費時間長,會延誤治療時機,因而探尋更科學有效的診斷方法具有重要意義[4]。本研究選取本院112例尿路結石并發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開展尿液亞硝酸鹽與白細胞檢測的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112例尿路結石并發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5例,女47 例;年齡21~76 歲,平均(52.41±6.25)歲。所有患者均接受尿液細菌培養、尿液亞硝酸鹽及尿沉渣白細胞等檢測。同時排除存在惡性腫瘤、傳染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其他急慢性感染、精神疾病或意識障礙,以及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①采集尿液。嚴格遵循無菌操作的原則,仔細清洗男性患者的尿道口及女性患者的外陰,常規留取尿液,取10 mL的尿液置入無菌試管中,及時送檢,并確保在2 h內完成細菌培養、尿常規檢查等一系列操作。②細菌的培養與鑒定。用定量接種環將尿液接種至哥倫比亞血瓊脂平板上,然后放入到濃度為5%的二氧化碳培養箱中,隨后置于35 ℃的環境中培養12~24 h,統計每毫升菌落數。細菌培養結果陽性標準:血平板培養出的菌群為革蘭陽性菌(或菌群為革蘭陰性菌),菌落數>1×104CFU/mL(或1×105CFU/mL)。如果平板上培養出的細菌種類超過3 種,表明該標本被污染。對于陽性標本,采用全自動細菌儀展開檢測與鑒定。③尿常規檢查。采用尿沉渣分析儀及尿干化學分析儀對尿液標本展開常規檢查,準確記錄白細胞的檢查結果及亞硝酸鹽的定性結果,并進行仔細分析。白細胞檢測結果為陽性的標準為:白細胞計數>17個/μL。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尿液細菌的培養結果(包括標本的陽性率、革蘭陰性桿菌及革蘭陽性桿菌的種類),以及尿液亞硝酸鹽、尿沉渣白細胞檢測結果(包括準確性、特異性、敏感度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尿液細菌定量培養結果 112 例患者中,標本陽性率為56.25%(63/112)。陽性標本中,革蘭陰性桿菌33例(包括大腸桿菌20例,陰道加德納菌4例,肺炎克雷伯桿菌及銅綠假單胞菌各2例,奇異變形桿菌及陰溝腸桿菌各1例,其他革蘭陰性桿菌3 例),革蘭陽性桿菌19 例(包括糞腸球菌5 例,金黃色葡萄球菌4例,表面葡萄球菌3例,咽峽炎鏈球菌及屎腸球菌各2例,腐生葡萄球菌1例,其他革蘭陽性桿菌2例),真菌11例(包括白色念珠菌6例,熱帶念珠菌及光滑念珠菌各2例,近平滑念珠菌1例)。
2.2 尿液細菌培養及尿液亞硝酸鹽、白細胞的檢測結果白細胞檢測的準確度為79.46%,敏感度為87.30%,陰性預測值為80.95%,明顯高于亞硝酸鹽檢測的60.71%、33.33%及52.81%;白細胞檢測的特異度僅為69.39%,陽性預測值為78.57%,明顯低于亞硝酸鹽檢測的95.92%、91.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3。

表1 尿液細菌培養結果與尿液亞硝酸鹽檢測結果

表2 尿液細菌培養結果與白細胞檢測結果

表3 兩種檢測方法的準確度、敏感度及特異性等(%)
作為臨床較常見的一種多發性疾病,泌尿系統感染指由于受到相關細菌的侵襲,尿路上皮產生的相關炎癥反應,癥狀主要包括無癥狀菌尿、急性單純性膀胱炎、急性單純性腎盂腎炎及復雜性尿路感染等,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均造成不良的影響[5]。經調查研究得知,當尿路結石患者并發感染時,其病情比較嚴重,且會出現較為復雜的臨床表現,給臨床診斷及治療工作帶來難度[6]。
現階段,尿路結石并發感染臨床診斷的金標準為中斷尿液細菌培養,但此種診斷方法需耗費2~3 d 的時間,易延誤患者的治療時機。由此可見,為及時對尿路結石并發感染患者展開有效治療,促進病情恢復,應采取更為高效、可靠的診斷方法,確保在病情早期做出預測及篩選[7]。近年來,隨著臨床檢查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及尿干化學分析、尿流式沉渣分析等技術的提出,細菌計數、亞硝酸鹽法、白細胞計數及白細胞酯酶等方法被廣泛應用于尿路結石并發感染的臨床診斷工作中,為臨床安全有效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參考。但是,不同檢測方法的診斷價值也存在一定差異,臨床醫生應綜合患者的癥狀及體征等情況,做出準確判斷,全面分析上述檢測方法的原理、準確性、特異性及敏感性,并排除假陽性及假陰性等情況,充分促進臨床診斷可靠性及有效性的提高[8]。
尿沉渣鏡檢作為臨床常用的一種診斷方式,檢測原理是借助電阻抗、流式細胞等檢測技術,對尿沉渣中的細菌、細胞等成分進行熒光染色,再加上大部分白細胞中有酯酶的存在,經過熒光染色后,會有紫色化合物的產生,檢測人員可據此得出白細胞數值。健康人群尿液中并不會出現白細胞,而尿液中存在的紅細胞及滴蟲不會對檢驗結果造成太大的影響。但是,尿色異常會影響染色效果,導致假陽性結果的出現;而淋巴細胞及白細胞中單核細胞等成分缺少酯酶,難以被正常檢出,因而容易出現假陰性的結果[9]。
尿液亞硝酸鹽檢測在臨床泌尿科診斷中也得到廣泛應用,檢測原理是細菌對硝酸鹽具有還原作用(還原為亞硝酸鹽),進而促進細菌與氨基苯砷酸發生作用,生成重氮化合物;同時,在耦聯反應下,酚類會出現染色表現(紅色或粉紅色),從而將結果表現出來[10]。健康人群尿液中不存在細菌,對其展開尿亞硝酸鹽檢測,結果會呈陰性;尿路結石伴感染患者呈陽性反應。此外,尿液在膀胱中的時間越長,則檢測的陽性率也會隨之越高,由此可見,為提高檢測準確率,最好在晨間收集患者的尿液標本。本研究結果顯示,白細胞檢測的準確度為79.46%,敏感度為87.30%,陰性預測值為80.95%,明顯高于亞硝酸鹽檢測;白細胞檢測的特異度僅為69.39%,陽性預測值為78.57%,明顯低于亞硝酸鹽檢測的95.92%、91.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尿路結石并發感染的早期階段,通過對患者展開亞硝酸鹽檢測,可獲得較高的特異度及陽性預測值,大大降低誤診風險;而白細胞檢測有較高的準確度、敏感度及陰性預測值,可有效降低臨床漏診風險,臨床應進行綜合分析,以提高診斷準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