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肖云
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黨中央始終強調政治建設的重要性。隨著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基層紀委監委的人員出現了較大的變化,本文梳理了基層紀檢監察人員特征以及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闡述運用勝任力模型解決當前基層紀委監委人力資源管理的必要性,構建了3個維度共16個能力要素的勝任力模型,提出了基層紀委監委人力資源科學管理應遵循的四個方面:增強政治站位、完善選人用人制度、豐富培訓形式、建立激勵機制。
1.勝任力理論。勝任力是一種能力指標,它可以判別個體是否能勝任某項工作,運用勝任力理論可以科學地區分工作中表現較好與一般的人。該理論主要采用與測試者相關的要素來判定,勝任力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預測性。合理地挑選勝任力要素后通過分析,可預測工作人員未來的績效。二是不固定性。不同的任務、不同的崗位、不同的時間需要的工作技能與知識也不盡相同。勝任力與當時工作任務的要求有關,因此具有不固定性。三是評價性。通過評價勝任力要素的高低進而確定優秀與一般,從而確保評價的客觀性。
2.勝任力模型。勝任力模型的概念是在勝任力理論基礎上提出來的,主要是個體勝任某一特定工作任務所應具備的勝任特征總和,它是區分優秀和一般的標準,也是確保工作能夠較好完成的本質要求。
隨著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結合反腐敗工作的需要,基層紀委監委人員也較之前有了大幅度增長,目前基層紀委監委人員呈現如下特點:一是人員身份,公務員與事業身份共存;二是人員專業差異大,法律、財經、審計專業人員占比小;三是人員業務能力及水平不同。
勝任力模型的構建是針對某種特定的工作,全面分析其所需的能力要素,構建模型,用來評價勞動者能否全面完成該項工作,目的是區分工作中表現較好與一般的人,紀檢工作因其特殊性,單一的工作考核辦法很難全面、科學反映其真實的工作情況,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也是全面深化紀檢監察體制的應有之義。為了適應新的要求,本文引入人力資源理論中的勝任力模型,來促進基層紀檢監察隊伍人力資源的科學管理。一是勝任力模型構建的目的與新形勢下對紀檢監察干部的要求相一致。二是勝任力模型所具備的動態性,與紀檢監察干部工作所涉及內容的廣泛性相一致。三是勝任力的可預測性特征是當前基層紀檢監察干部隊伍管理所需。
勝任力模型構建過程中,相關要素的確定主要運用調查法和文獻法,并且借鑒了一些成功的勝任力模型要素。嚴格按照勝任力模型理論,根據《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相關要求,結合《國家公務員通用能力標準框架(試行)》,本文選取從個人素質、工作態度、業務能力三個維度作為紀檢監察干部能力素質的標界。與此同時,參考了國內現有的相關人員勝任力模型研究。并結合新形勢下對紀檢監察干部的新要求以及基層的特殊性,總結歸納出相關勝任力能力要素16項。篩選分析后構建基層紀檢監察干部勝任力模型,如表1所示。

表1 基層紀委監委干部勝任力模型
1.增強政治站位。依據構建的勝任力模型可知,勝任力模型的三個維度:個人素質、工作態度、業務能力均與較高的政治覺悟正相關,目前反腐敗形勢依然嚴峻,要想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就需要使基層紀檢監察干部的政治站位進一步加強,強化他們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要做到在其位謀其政,面對腐敗分子,敢于監督,敢于出手 。
2.完善選人用人制度。分析構建的勝任力模型,可以看出紀委監委干部能否勝任當前工作,一個重要的源頭是在招聘選拔環節,招聘選拔紀檢干部時既要注重個人基本素質也要重視業務能力,合理增加專業要求,比如法律、財會、審計專業等,適當加入身心健康的考核,以適應紀委監委特殊的工作性質。
3.豐富培訓形式。結合構建的勝任力模型,工作態度維度的程序意識、保密意識,以及業務能力維度,均與入職后的培訓有密切聯系。目前基層紀委監委對人員的培訓主要采用開展講座、組織集體學習、相關科室之間互相學習等形式,在采用上述學習培訓的基礎上,應該創新學習方式,引入互聯網思維,加強網絡教育,充分利用人員碎片化時間,強化以案代訓、以案促學,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提高。除此之外,還應豐富其他類型培訓教育形式,充分調動被培訓人員積極性,使培訓真正能達到應有的效果。
4.建立激勵機制。隨著現階段反腐形勢日益嚴峻,基層紀委監委干部工作任務也在翻倍上漲,5+2的工作方式也是常態,但是總體工資水平不高,相較于公檢法部門而言整體工資偏低。因此,在重視加強干部隊伍建設的同時也要注重激勵機制對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一是提高紀檢監察干部隊伍工資水平;二是給予紀檢監察干部更多晉升空間;三是重視精神激勵,增強紀檢系統內部獎勵,樹立干事創業典型,激發紀檢監察干部工作熱情。
總之,通過選擇人力資源管理中勝任力模型來研究基層紀檢監察工作人員的管理,一方面能區分現有人員的工作效率,發現人員存在的不足,可以有針對性地加強培訓;另一方面也可以為以后的人員選拔提供參考,做到科學合理地選人用人,構建忠誠、干凈、擔當的紀檢監察干部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