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源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國家發展的基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多措并舉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研究生作為國家高層次人才,是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中堅力量。伴隨著近年來研究生教育改革和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研究生就業工作顯得越來越重要,研究生群體是否能就好業、好就業成為衡量研究生培養質量和成長成才的重要指標。本文通過總結研究生就業工作中發現的實際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促進研究生就業工作的若干建議,期望對今后工作提供指導和幫助。
1.“備考型”就業取代“實習應聘型”就業成為畢業生就業新模式。當前研究生就業崗位選擇扎堆現象嚴重,主要體現在:“鐵飯碗”思維學生較多,特別是自疫情發生以來,與許多企業裁員縮崗相比,事業單位平穩運行使得更多畢業生青睞于體制內工作,使得報考公務員、選調生、事業單位等工作的學生更加扎堆集中,在有的學校該部分學生甚至超過畢業生人數的60%。在這部分學生中能認真備考的學生數量較少,最終成功上岸的人數則更少。另一方面在報考時大多數學生會選擇一線城市或沿海較發達城市,加強了競爭壓力。
2.研究生個人水平參差不齊,就業優勢不明顯。隨著近幾年研究生教育改革和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研究生生源多元,結構復雜的特點更加明顯,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學生來自不同高校,專業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其中不少學生為跨專業讀研,專業基礎相對薄弱,學生們的知識水平和個人素質都存在較大差異,畢業時能夠真正從事“高精尖”崗位人數較少,就業競爭力不強。另一方面研究生年齡層次跨度較大,從20歲到50歲不等,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對于就業工作的理解差異較大,價值觀相對固定,思維成熟且獨立,不容易改變。
3.研究生就業積極性不高,認識和把握就業形勢的能力不足。研究生群體可分為兩部分,一是本科應屆畢業生考研,這部分學生并沒有真正的職場工作經歷,在研究生求職過程中對于就業形勢的認識和把握與本科生沒有較大區別,對就業重要性認識不夠、就業能力不強是這部分畢業生的普遍特點。二是畢業后有過社會工作經歷的學生,這部分學生讀研的目的性較強,畢業后對于工作的要求也較高,在求職過程中目的性更加明確,考慮的因素也更多。在求職過程中往往受限于年齡、家庭等因素。
1.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并沒有伴隨研究生擴招而進一步提高。由于近年來研究生錄取人數大幅增長,研究生入學門檻相應降低,很多學生讀研的目的不再是進行學術研究或提升自身學術能力,而是單純追求文憑或暫時規避難就業的處境。讀研期間并沒有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強化個人專業能力,畢業時個人專業能力與用人單位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生難就業的現實情況。
2.缺乏持續、系統的就業指導與幫扶。高校從事就業指導工作的教師團隊,主要由黨政干部、輔導員構成,他們在從事黨政工作的同時,兼做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工作中無法進行持續、全面系統的就業指導與幫扶,一些教師對于當下就業政策也不是完全明確,無法給予學生充分的指導。此外,多數研究生在校期間并沒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實習實訓,缺少了工作經驗的積累和能力的鍛煉,對于就業工作缺乏認識和了解,主要表現為崗位選擇時較為迷茫,對日后的規劃較為模糊。
3.缺少科學合理的職業規劃。當前大學畢業生跨專業考研數量較多,基礎相對薄弱,加上研究生學制較短,許多學生忽視了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的學習,求職時對于求職技巧、面試禮儀、簡歷制作等內容幾乎一無所知,在實際求職過程中往往不知如何應對,大大降低了求職的成功率。部分研究生對于自身定位不清,缺乏科學的自我認知,盲目跟風樹立求職目標,在求職過程中缺少科學合理的規劃。
4.大部分畢業生并沒有做好充分的就業準備。疫情發生以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面臨更大的壓力與挑戰,如就業崗位縮減、畢業生就業競爭增加、企業招聘周期縮短、招聘渠道與方式發生變化等。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一方面大部分畢業生并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不知如何應對,在畢業和就業的雙重壓力下,顯得迷茫與無助。另一方面如何讓畢業生與招聘單位有效對接,如何提升招聘會的質量與數量,引導畢業生積極主動投身到云招聘上也成為高校就業工作的一大難題。
1.強化目標導向,把好研究生的入門關。進一步優化研究生招生結構,提升招生質量。研究生能否就好業、好就業是反映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指標,堅持以目標為導向,將就業率作為招生指標的參考因素,招生就業聯動,合理優化招生結構,提高招生質量,把好研究生的入門關。
2.把好研究生“培養關”。將就業工作貫穿研究生培養全過程,搶先抓早為研究生上好就業課。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上的總結講話中指出,質量是研究生教育的安身立命之本、發展興盛之基,是決定成敗的關鍵。選好了種子,還要育好苗子,才能收獲果子。培養過程中既要提高研究生的學術責任也要提高研究生的社會責任,在培養過程中強化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服務社會意識教育,鼓勵研究生積極投入社會實踐當中實現人生價值,積極營造就業服務社會的濃厚氛圍,讓研究生畢業生盡早投入國家建設的大潮中去,積極實現個人價值,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課程設置上要將生涯規劃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培養環節,在研究生新生入學后即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為研究生上好就業課。將研究生實習實訓納入必修環節,重視研究生職業素養和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為研究生搭建實習實訓平臺,提早鍛煉研究生動手實踐能力,適應社會能力,提升綜合能力,以滿足當下社會對高層次學歷人才的需求。
3.高校應進一步配齊配強高校就業指導工作隊伍,讓就業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專業的就業工作隊伍盡可能搭建就業服務平臺,拓寬就業市場,建立人才培養實訓基地,把優質企業、單位引進高校,實現畢業生與企業的有效對接。邀請更容易讓學生信服的知名企業員工、優秀校友進校宣講,將不同地區的人才引進政策講明講透,破解學生“鐵飯碗”思維,用鮮活的實例感染學生,帶動學生積極投入就業工作中。利用校友、導師資源,邀請職場先鋒為學生提供面試禮儀、技巧、簡歷設計制作等方面的指導,為學生答疑解惑,讓學生對于就業有更加清晰直觀的認識與理解。注重發揮高校、用人單位、導師、輔導員和家長在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作用,統一思想,多方聯動幫助學生樹立就業意識,創造就業機會,形成工作合力。
4.研究生應積極轉變就業觀念,科學合理規劃自身求職目標。一是認真學習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積極轉變就業觀念,找準個人定位,明確自身優勢、興趣、特長,立足當下,腳踏實地。二是利用好學校搭建的就業工作平臺及應屆畢業生身份,結合自身優勢、興趣、特長等找準就業行業,充滿自信,放眼長遠,將個人價值與國家需要相結合,避免盲目跟風考試或追逐所謂的發達地區、崗位就業等。三是正確對待就業與擇業的關系,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思想。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要拋棄工作一步到位的舊觀念舊思想,在工作中積累工作經驗,尋找更好的機遇。四是克服浮躁、急于求成的思想。研究生作為國家高學歷人才,雖然在學歷上處于優勢,但往往缺少工作經驗,畢業生應在崗位上伏下身子,腳踏實地鍛煉個人工作能力,提升工作經驗,將個人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相結合,形成個人核心競爭力。
5.更加關注重點特殊人群的就業指導幫扶與心理健康疏導。在求職過程中,每個學校都會有求職困難的學生,就業工作者要分門別類,加強對特殊群體畢業生的幫扶和指導工作,針對家庭經濟困難類、少數民族類、身體殘疾類、學業困難類、心理障礙類等學生應給予更多的指導,清晰掌握學生情況,在做好普及類教育的基礎上,針對特殊群體進行更加細致的指導與幫扶,建立健全就業幫扶體系、做好就業幫扶臺賬,開展更加行之有效的幫扶措施,進而提高幫扶的質量與水平。定期跟蹤特殊群體的最新情況與需求,打通就業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當前研究生教育改革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李克強總理對全國研究生工作會議作出批示指出,要進一步優化考試招生制度、學科課程設置,促進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加強國際合作,著力增強研究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更堅實的人才支撐。加強研究生就業工作力度,保障研究生就業工作成效對研究生成長成才是十分必要的,是研究生培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本文強調要抓住研究生招生和培養過程兩個重要環節,將研究生就業工作貫穿于研究生招生、培養全過程,積極營造良好的就業氛圍,充分挖掘各方資源,形成就業工作合力,將就業工作落實落細,為推進研究生教育水平邁向新的高度助力添彩,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提供一批又一批高層次人才,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