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強
中藥炮制是中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藥寶庫中的瑰寶,而臨方炮制是中藥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1]。中藥材經過炮制加工后才能成為中藥飲片入藥,臨方炮制是醫療機構中藥房工作人員在調配處方時根據處方配伍情況將中藥飲片進行炮制加工的過程。臨方炮制是適應中醫辨證施治需求發展出來的傳統制藥技術,也是保證中藥材臨床效果,保障中藥質量的重要手段[2]。臨方炮制可根據患者個體差異和處方特點,保證臨床用藥的同時,還能提高治療效果、減輕藥物的毒副作用,以滿足患者個體化差異需要。另外,也是弘揚和繼承中醫藥文化的表現。臨方炮制具有較強的靈活性,能夠滿足臨床對中藥飲片的特殊需求,并且能提高有效成分的含量,更好地為中醫臨床提供服務。
中藥炮制是從中藥采收到應用入藥過程中重要的環節。常規炮制同種中藥炮制品種單一,生產規模較大。中藥臨方炮制具有操作靈活、批量小、以“臨方”為特點,并且在制備的量的控制較精確,無需進行包裝,可以實現現用現制的特點[3]。
2.1 對中藥形狀的改變適當改變中藥的形狀能夠影響臨床治療效果。例如大多數中藥在炮制中會“用力搗碎”,對于特殊的藥材則不宜將其切成藥材使用,而是在調劑或制劑的時候將其搗碎,以提高藥材內有效物質溶解度[4]。另一方面,搗碎后的藥材在煎煮過程中更容易煎出有效成分,便于藥物的炮制和貯藏。例如大部分的礦物類中藥如龍骨、石膏等,還有部分動物類藥材如制龜甲、鱉甲等均需要搗碎后再入藥,還有些質地堅硬的果實種子類中藥如白豆蔻、砂仁、炒萊菔子也需要搗碎后再入藥,特別是果實種子類藥材更應注意臨方炮制,提前炮制會使有效成分在長期存儲中散失。
2.2 對中藥療效的影響中醫理論強調的是整體辨證,隨方組藥,對于不同患者配伍處方不同,對中藥的炮制方法要求也不同。例如種子類中藥在入藥前“逢子必炒”,一來為了改變藥物的原本有效成分[5],還可去除中藥的臭氣、異味等,利于增加藥物療效。還有一些藥性較為寒涼的藥物在長期服用下會對患者身體產生影響,損傷脾胃功能,通過“炒焦法”“炒黃法”可有效改善脾胃損傷,藥物性能炮制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提高中藥療效。
2.3 對藥物性質的影響大部分中藥具有藥理活性的同時還具有一定的毒性,臨方炮制這類中藥時不但能夠降低或消除毒性,還能提升臨床療效[6]。采取臨方炮制方法能夠保證中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例如草烏、天南星、仙茅等,通過輔助藥材的酒炒、煮制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有毒中藥的藥物毒性,并且還能有效保障藥理活性。
2.4 中藥配伍的影響中藥配伍也有很多要求,藥劑師、醫師在了解藥物性味歸經的同時還能夠掌握中醫辨證施治的理論,同時還應注意到用藥禁忌和配伍,還應根據患者身體素質、疾病狀況、生活習慣等考慮藥材的配伍禁忌[7]。例如妊娠女性應忌用破血逐瘀中藥,老年體弱的患者應禁用功效峻猛的中藥。在中醫配伍禁忌中也存在“十八反”“十九畏”,例如半夏、瓜蔞不可與草烏、川烏配伍,郁金不可與丁香配伍等,只有掌握了中藥的配伍合理性才能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以降低中藥配伍的毒副作用。
2.5 中藥性味的影響根據疾病證型可對患者開展辨證施治,同時也應用在中醫用藥中,可根據中藥的升降沉浮、性味歸經、四氣五味選擇適當的炮制藥材,以改變藥物的性味,起到“扶起不足,制其太過”的功效[8]。例如具有苦寒之味的黃連、黃芩因其歸經不同,但以上2味均有清熱的作用,可通過泡酒以降低黃連、黃芩的苦寒之味;大黃生品瀉下功能強大可有效治療腸結便秘,但酒炙大黃則具有清上焦實火、清熱通便的作用。
2.6 藥物質量監督的影響中藥材的種類較多,藥用成分也相對復雜,在種植、采收、儲存、加工、運輸、使用等環節中如出現操作不當會直接影響藥物質量和療效[9]。在不當的環境中儲存中藥會出現變色、發霉等情況,例如白芍容易變色、細辛容易散味等,均會導致中藥臨床療效受到影響。藥劑師在為患者調劑藥品時,應具有扎實的專業技能,并且知識面較廣,通過規范臨方炮制過程中的工序。醫院所用到的中藥飲片需要生產廠家提供,大部分藥材只是進行了簡單的凈制或切片,在臨床應用中需要使用半加工的藥材,應遵循醫囑對中藥進行臨方炮制。臨方炮制不但要求藥劑師對其有充足的認識,還應不斷促進藥材質量監管提升工作。
3.1 滿足個性化治療方案中藥材有明顯的特殊性和差異性,例如紅參、西洋參、川貝母、三七等均為名貴中藥,而石膏、紫石英、陽起石等均為礦物藥,而砂仁、杏仁等均為種子果實類中藥[10]。為了煎煮出有效藥物成分,保證不浪費名貴藥材,在入藥前需要將藥物搗碎,便于之后的煎煮或沖服。另外,部分患者因對中藥不熟悉不會自行搗碎。中藥房開展臨方炮制,可滿足患者個性化需求,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3.2 提高臨床療效中藥臨方炮制的方法有很多,包括:炒法、搗碎、裁切、翻曬等,其中翻曬、裁切、搗碎等均能有效提高臨床藥物效果,對于蟲類藥物如蛇蛻、全蝎、蜈蚣等中藥含有大量蛋白質,在潮濕環境中容易生蟲、霉變導致藥效受到影響,在該種情況下有效的翻曬能夠保證中藥質量[11]。又如某些體積較大的藥物稱重和分份不便,需要將其裁切成小塊,便于稱重和保存,利用搗碎的方法不但能夠將藥物體積變小,而且便于稱量,保證處方劑量。
3.3 減少中藥不良反應中藥材在提供給醫院使用前,均經過炮制工藝,以保證中藥藥性得以保障,以減輕藥物的刺激性和毒性。但因為患者個體體質差異不同,會對某些藥物產生不同的耐受性和反應,會給患者治療帶來不適[12]。國醫學者曾經介紹過臨方炮制的經驗,菊花具有清肝明目、清熱解毒的作用,但其性寒涼,如果應用劑量較大、服用時間較長會對脾胃功能造成傷害。通過臨方炮制,入藥前將菊花炒制,可有效緩解其寒涼的性能,在經過臨方炮制后應用在脾胃虛弱的患者可有效發揮藥效作用,保障臨床用藥安全和療效。
3.4 發揚中醫文化中藥臨方炮制為一種傳統炮制技術,也是中醫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幾千年來醫藥學家的經驗總結和智慧結晶,雖有各自代表的學術流派,但均將中藥臨方炮制廣泛運用在臨床治療中,以滿足文化性和實用性,有效發揚和傳承中醫藥文化[13]。開展臨方炮制有利于中醫藥的發展,有利于發揮中醫藥的治療效果,開展臨方炮制的相關研究,能使臨床用藥品種更加豐富[14]。個性化給藥能夠充分發揮發展中醫辨證理論,解決當前醫療活動中的矛盾。
在日常工作中,大多數醫院采用不同炮制方法的飲片代替炮制品。未按照中藥飲片入藥要求進行必要的炮制,直接影響了臨床治療效果。產生以上問題的原因與對臨方炮制不夠重視有直接關系,臨方炮制生產成本高、品種多、數量少,需要投入較多的設備和設施,并且沒有固定的管理機制和標準,存在一定的用藥安全風險,大多數醫院不愿意開展臨方炮制。另外,某些藥房工作人員責任心不強,對臨方炮制認識不足,在實際工作中缺少臨方炮制人才。國家為了鼓勵中醫院開展個性化中藥服務,臨方炮制就是個性化中藥服務的表現,可充分利用政策支持的有利時機,開展中藥臨方炮制的特色項目,不斷深化衛生體制改革,提高患者療效,提高患者滿意度。
我國最早的醫書典籍《五十二病方》中明確記載了切、搗、炙等炮制方法,歷經幾代發展傳承到今天,形成了“用時搗碎”“逢石皆碎”“逢子必搗”的臨方炮制理論,一直指導臨床用藥和炮制加工。醫師在開具處方時可根據中藥性能和患者個性化需求開展臨方炮制,以方便患者臨床用藥,保證中藥煎煮的質量,并且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在臨方炮制過程中保證中藥質量是對中藥的有效傳承,并且利于其發揚光大[15]。中藥調劑師需要認識到中藥臨方炮制的重要性,不斷加強中藥炮制和調配的專業技能和知識,以提高中藥質量,保證中藥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當前應鼓勵中醫院中藥房開展臨方炮制,積極配備專業技術人員,提升臨方炮制中藥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