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睿琦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宜春 336000)
“精一”取自學校核心文化“惟精惟一”。“惟精惟一”源自儒家經典《尚書》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一句,據傳,這是堯舜禹用來囑托后代的“十六字心傳”,意為:“人心險惡難測,道心微妙難明,只有用功精深,用心專一地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國家”,其中,“惟精惟一”意指“用功精深,用心專一”。之于校園文化,“精一”體現的是一種“精誠、一心”的道德品質、“精進、第一”的價值追求、“精細、專一”的職業素養、“精益、唯一”的拓新精神,概括而言,可總結為二十四字,即“為人求誠、為事求精、為學求益、敢為人先、敢創大業、敢爭一流”[1]。
1.1理念文化。理念文化是學校辦學理念、辦學特色與人文內涵的集中體現,是引領師生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的精神動力,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學校重新提煉“三風一訓一精神”以及辦學理念、治校理念、宣言誓詞等,精心打造以“惟精惟一”為核心的理念文化。
在這一過程中,理念文化的每一條綱目和闡釋的出爐都經過了反復琢磨,充分踐行了“精一”的工匠作風,將“精一”價值觀沉淀為學校的價值標準,弘揚“發強剛毅、生生不息”之精神,秉承“尚德尚賢、惟精惟一”之訓導,營造“篤實日新、和衷共濟”的校風、“博愛博學、立己達人”的教風、“正心修身、好學力行”的學風,培養師生恒持“精一”思想,涵養“精一”精神,塑造“精一”品質,精誠團結,務實精進,精益求精,不斷創新。
此外,在主要景觀、樓譽、道路命名上充分貫徹了理念文化之精髓:校園中軸線上的“開物廣場”“天工樓”“狀元山”突顯“精一”文化中的工匠精神、狀元精神,融合專業特色的系院樓名富有職教特色,取自地方名人名字的路名彰顯地方色彩。
1.2制度文化。首先,要結合職業教育改革的新態勢、新政策和新思路,根據自身實際,在已有制度的基礎上,建立健全相關制度,讓“精一”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其次,無論是修訂原有的規章制度,還是出臺新的制度,都要用心籌劃,立足實際、彰顯特色,與時俱進,充分考慮師生的切實利益與發展訴求,得到師生員工的支持和認可,具有可操作性與實效性;要以“精一”為尺,遵循“至真至誠,精益求精”的服務理念、“立責立范,和而不同”的管理理念以及“選賢用能,適才適位”的人才理念,保持學校制度文化與“精一”核心文化的一致對接。
最后,要將“精一”文化貫徹到制度的執行中:各級管理干部要帶頭踐行“精一”文化,以人格感召群眾,引領風尚,并在制度執行中耐心解讀,深入貫徹;師生要深入學習、透徹理解各項制度,從自身做起,從細微做起,自覺做規章制度的模范踐行者[2]。
2.1視覺文化。視覺文化建設要緊緊圍繞學校核心文化,創建一套符合自身辦學特色的視覺識別系統。在“精一”核心文化的引領與指導下,通過個性化、標準化、系統化的設計方案,對以校徽、標準色、標準字為主的基礎要素和160多個應用元素進行規范設計,為學校發展營造獨特的視覺形象。
如新校徽的設計從多角度體現了“精一”文化:“春”字變體,融入山之立、書之形、卦之象、水之動之意象,彰顯學校“春宜萬物、職贏未來”的美好前景。將蘊含“精一”文化的學校標志應用于辦公系統、公關宣傳系統、指示系統及服裝系統等,使學校的歷史、傳統、文化和價值在校園物質文化中蘊藏沉淀,對內有助于讓師生員工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頻繁、充分地接觸、感受“精一”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對外有助于塑造統一又極具個性的學校文化形象,打造學校文化品牌。
2.2環境文化。校園環境是彰顯“精一”文化的重要載體。要建設一座飽蘊“精一”文化的秀美校園,其一,以“精一”的工作作風打造“精一”的校園環境,為建成一座高品質的開放花園校區、彩色山水學苑、人文精神家園匯聚蓬勃力量。其二,將契合“精一”文化的各種元素融入校舍建筑,校園景觀等,致力使校園的每一處景觀、每一面墻壁、每一個角落都成為“精一”文化的物質載體,起到無聲勝有聲的育人作用。其三,創設突顯“精一”文化的系列精品景觀,形成“精一”文化帶、景觀群,以鮮明、經典的文化景觀突出“精一”文化的主體性。其四,著力打造圖書館、校史館、展覽館等最能夠集中展現學校歷史和學校文化的場所,讓這些場館成為“精一”文化集中展現的舞臺,充分發揮它們的文化傳承和育人功能。其五,充分利用LED顯示屏、宣傳欄、橫幅標語以及線上、線下媒體平臺多方位展現“精一”文化,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
此外,各二級學院要著力于學院人文環境、專業特色的挖掘,以多樣和諧又獨具特色學院環境文化折射和彰顯學校文化特色,讓“精一”環境文化無處不在,又成宣傳系列,浸潤全校師生,進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師生,內化成師生的思想和行為。
2.3智慧校園。面對信息發展的新時代,學校大力推進智慧校園建設,將最先進的信息技術與高職院校的管理服務、教學科研、人才培養、文化傳承與創新等方面深度融合和創新應用,打造技術先進、功能完備、設施一流的示范性高水平職業院校提供強有力的動力和支撐,充分體現了學校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積極進取的“精一”精神。
與此同時,將智能硬件等數字化手段應用于學校各領域,有利于更好更優地實現精細化管理、高質量教學、人性化服務。且在“智慧校園”中,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應當牢牢把握思想文化傳播的主渠道,通過信息化平臺使“精一”文化得到更為豐富、多元、立體、全面的展現,致力實現“精一”文化建設的智慧化。
3.1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內容,其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氛圍等都與校園文化建設有著密切關系,是充分體現校園人文性與知識性統一的培養途徑,是彰顯校園風氣與校園精神的重中之重,對教人、育人有著突出作用。
在“精一”課堂建設中,首先,教師要以“精一”為尺對標言行,牢牢把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修煉“精一”品質,深入踐行“博愛博學,立己達人”的教風,將德行培育融入課堂教學中;要以“精一”之風對待課堂,課前精心準備,課堂因勢利導,課后認真反思,力求把每一堂課上出特色,上出質量,上出效果;要以“精一”之心對待學生,把每一位學生都看作一塊璞玉,用心、用愛、用智、用技細細雕琢、慢慢打磨,為社會培養更多“具有工匠精神、家國情懷的技術技能人才”。
其次,學生要以培養“精一”品性為首要,有敬業精神,對將來從事的職業心存敬畏和熱愛;有精益精神,在學習每個知識點、每項技能上,勤學苦練,追求極致;有專一精神,執著堅守,心無旁騖,不斷積累優勢,在各自領域成為“領頭羊”;有創新精神,不甘現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成為科技進步的推動力量。
此外,學校要著力在專業建設、課程建設上探索出一條助力“精一”文化踐行的特色育人體系,把“精一”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各環節,推動蘊含工匠精神、專業精神、狀元精神、創新精神的“精一”文化培育與技術技能培養相融合,使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過程中,形成“精一”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職業道德素養,理解并自覺踐行“精一”文化,成就出彩人生。
3.2文化活動。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文化活動作為課外實踐主陣地,能夠從不同維度引導師生將“知”與“行”結合起來,在積極參與,切身感悟中,將“精一”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方面,要精心籌辦組織契合“精一”標準的高水平、高質量活動,在活動文化建設中做出特色。另一方面,要組織開展以“精一”為主題的各類活動:如對“精一”文化的內涵以及彰顯“精一”精神的典型人物及其事件進行專題宣講,選樹一批“精一”團隊、“精一”教師、“精一”校園人物,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讓師生更深刻地把握“精一”文化的實質,以之作為行為規范的價值標準和取向;舉辦以“精一”為題的思想引領類、精品藝術進校園類、文藝競演類、文藝創作類、體育健身類等校園特色文體藝術活動,使“精一”文化活躍在校內外的大小舞臺,營造專心專注、精益求精、敢為人先,勇爭第一的校園文化氛圍;鼓勵學生積極深入社會實踐,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中培養“精誠”品質,練就“精細”作風,秉持“精益”態度,塑造“精進”追求;引導扶持大學生優質創業項目,開展創新創業活動,舉辦創新創業競賽,多舉措提高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自主創業成功比例,著力培養追求完美、追求超越、追求創新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以“精一”文化為引領,力圖通過凝練“精一”理念,建立“精一”制度,創設“精一”環境,打造“精一”課堂,開展“精一”活動,將“精一”文化貫穿于學校各項工作,融入每一名師生血液,滲透于辦學的每個角落,豐富發展內涵,形成文化氣場,“惟精惟一”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惟精惟一”建成特色鮮明的中國高水平職業技術大學”,以“精一”之志揚起明日之帆,書寫職業教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