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杰
(大連海洋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3)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這既是黨中央對新時代青年人才培養工作提出的新目標和新定位,也是對高等教育使命的新內容和新要求。在這個起承轉合、展望未來新時代的新征程,青年大學生被給予了新的希望和新的使命,高等教育使命被賦予了新的內涵,高校理應順勢而為,堅持抓住立德樹人這一主線,培育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教育“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一重大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們黨明確提出了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以后,黨中央明確了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目標和主要任務是培養“四有”新人、全面提高民族素質,培養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明確指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了到2035年要基本實現現代化,到2050年要全面實現現代化的戰略目標。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對教育和人才的需求、對教育發展和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歷史時期都更加迫切和強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賦予了培育“時代新人”新的內容和內涵,對新時代的高校人才培養注入了新的歷史責任和使命,這使得新時代的高等教育必須適應新時代的新形勢、新要求、新任務,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為鞏固及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服務[1]。
100年前,平均年齡只有27歲的13位中共一大代表,本來衣食相安的他們卻為了貧苦工農在浙江嘉興南湖上的那艘小船上握緊了拳頭。他們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這種偉大精神不因時而變、不為事而改,應當成為每個黨員、每個青年內心巍峨的豐碑、力量的源泉[2]。青年的理想,就是立足當下、著眼未來,以堅如磐石的信心、只爭朝夕的勁頭、堅韌不拔的毅力,乘風破浪、勇往直前,為了中國夢的實現、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實現而不懈奮斗。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青年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創新力和創造力。青春和創新是推動社會車輪前進的源動力和永恒主題。青春就是要有奮斗的夢想,夢想因為對創新的追逐而美麗。創新力和創造力才是青年應該有的標志性符號。隨著近年來互聯網技術的興起,青年已在創新、創造之路上嶄露頭角。隨著國家“互聯網+”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的深入實施,將會激起更多青年人的創新熱情。青年就應該滿懷創新的熱血、滿帶創造的勁頭,應該發揮青春活力,發揮聰明才智,為創新的新時代奉獻自己的全部青春、智慧和力量。青年就是要善于創新、敢于創新,這是創新的偉大時代向新時代青年提出的新命題。
青年人正處在人生的黃金時期,恰逢國家和民族的新時代新起點,可以與祖國同成長、共奮斗,這對青年一代來說不僅意味著人生極大的幸運,也寓意著必然會經歷始料未及的考驗。新時代青年一定要在偉大斗爭中淬煉責任與擔當、肩負使命與榮光。
奉獻作為一種情操、一種美德、一種境界、一種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為了國家、為了人民、為了社會、為了他人奉獻的過程,更是實現自己人生價值、提升自己修養的過程。它要求我們從每一件小事做起、從認真善待每一個人開始,全心全意為他人和社會服務,履行國家、民族和人民所賦予的神圣使命,而不索取任何的回報。新時代的廣大青年既要有博大的胸懷和更加遠大的志向,更要甘于奉獻、善于奉獻、能于奉獻。
高校要以《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為指引,根據愛國主義的新內涵和新要求,不斷豐富愛國主義活動內容,創新愛國主義教育的載體和形式,深入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大連海洋大學結合建黨100周年等重要歷史節點,組建“紅色理論宣講團”、開展“中國夢?強軍夢”愛我國防演講比賽、學長計劃、線上重走長征路等愛國愛黨主題教育活動等,引導學生傳承、弘揚國家大義與民族情懷,教育學生有愛國胸懷、強國志向、報國行動,讓愛國主義的音符成為大學校園中的主旋律、最強音。
高校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作為鑄魂育人的主線,堅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青年學生的學習、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并體現在學校各類規章制度和行為規范中,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教育引領新時代的廣大青年學生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大連海洋大學通過全媒體以及校內宣傳欄、燈桿旗、電子顯示屏等多個陣地,深入推進廣大師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工作。打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育人品牌活動,開展最美輔導員、勵志成才大學生等師生先進典型的選樹表彰主題教育活動,充分發揮師生身邊先進典型的引領帶動效力,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知行合一。
高校要在廣大青年學生中大力弘揚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連海洋大學大力開展國學文化建設工程,把教育教學工作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密融入,組織學生學習中華文化重要典籍。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視頻、戶外屏幕、宣傳欄等載體,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的各個各環節,第一和第二課堂的各個方面。創辦海洋嘉年華文化活動,廣泛開展“愛我中華”系列活動。發揮特色優勢,大力打造藍色海洋文化,延展海洋文化教育的手臂,開展“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科普活動,組織開展各類專題活動,宣傳弘揚海洋文化,普及海洋知識、弘揚海洋精神。
思政工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生命線。高校要健全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制、機制,調動各方力量、運用各種資源,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切實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政工作。大連海洋大學一直以來按照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總體要求,堅持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構建“四個一”思政育人體系,進一步凝練特色亮點,進一步培育海洋特色育人品牌,不斷豐富育人體系內涵,增強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和改革的目標和綱領性文件,高校要順時而動,應時而為,努力抓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大連海洋大學持續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通過外引內培的方式,引進和培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骨干,從而建立一支理想信念堅定、師德高尚、理論功底扎實、教學效果良好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引導專業課教師從“課程思政”的角度出發,提升課程改革的能力和水平,逐步探索價值引領和知識講授彼此融合的有效路徑,讓所有課都上出“思政味”。引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主動求變,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學會換位思考、學會掌控課堂,利用好課內和課外相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強化馬工程重點教材的使用和研究。對教材的導向和質量進行把關,扎實推進“馬工程”重點教材統一使用。
高校要堅持立德樹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拓展文化育人、體育育人、實踐育人,以內涵式發展促進人才培養質量。大連海洋大學在認清形勢、明確定位的基礎上,提出了走內涵發展和特色強校之路,創建“藍色大學、百年學府”的奮斗目標。學校立足涉海學科專業優勢特色,堅持以轉變教育教學理念為先導,確立了以教學改革和質量工程項目建設的有益經驗為基礎,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海洋水產行業發展為背景,以校企合作為平臺,以課程建設為核心,以政策和制度體系建設為保障,立足遼寧,面向三北,輻射全國,為海洋水產事業及經濟社會發展培養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的指導思想,為確保這一目標的順利實現,學校精心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學改革,走出了藍色人才培養特色之路。在新的歷史時期,學校將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凝聚智慧力量,助力海洋強國,為國家海洋水產事業輸送更多高素質人才[3]。
“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這是對青年一代的諄諄教導,也是國家和民族賦予新時代青年的神圣職責。我們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高等學校,更要牢牢抓住立德樹人這一主線,以高度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全面做好青年學生的培養和教育,培養出更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