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真誠
(清華大學科研院,北京 100084)
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1]。醫藥健康產業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覆蓋面廣、產業鏈長,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從宏觀趨勢、發展現狀和市場需求來看,醫藥健康產業潛力巨大,對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已有很多地區提出醫藥健康產業發展規劃,建設醫藥健康產業基地、引進醫藥健康領域人才。以北京市為例,北京醫藥健康產業包括南部以亦莊和大興生物醫藥基地為核心的高端產業基地,和北部以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為核心,與海淀、昌平的綜合研發創新優勢融合的創新基地。南北兩個基地聚集了上千家醫藥健康企業,聚集了一批領域人才,投入大量資源發展醫藥健康產業。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發展健康產業”。2017年底,北京市出臺加快科技創新發展高精尖產業系列政策,在政策中提出含醫藥健康在內的重點發展高精尖產業。《北京市加快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0年)》新聞發布會中提道:北京市將部署20項重點任務,分布在創新轉化、醫藥協同、產業發展、營商環境四個方面。到2020年,醫藥健康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500億元[2]。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提出“四個面向”要求之一,就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突破一批藥品、醫療器械、醫用設備、疫苗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
高校具有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國內對產學研與成果轉化的鼓勵與支持為醫藥健康產業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醫藥健康領域的政策制定、產業孵化等方面也亟須高校的參與和支持。高校應發揮獨特優勢,參與醫藥健康產業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高校是科技創新的重要陣地。高質量的論文和發明專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創新能力。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在“2019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中提出,2019年,我國卓越科技論文共計38.73萬篇,較2018年增加22.6%[3]。2021年科技部發布的《2019年我國高等學校R&D活動統計分析》中指出,2006年以來,我國高校SCI論文一直占全國SCI論文的80%以上。與此同時,2019年我國高校專利申請量達34.1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占比為61.9%。高校發明專利申請量占全國發明專利申請量的15.1%。高校發明專利授權量占全國發明專利授權量的25.6%[4]。
高校是高層次科研人員的聚集地,也是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基地。2019年我國高校科研人員為56.5萬人年,占全國科研人員全時當量的比重為11.8%。全國科學研究人員里,高等學校占52.1%[4]。同時,高校培養了大批的本科生、研究生等科技創新人才。2020年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指出,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了約4002萬人,在學研究生有286.37萬人,畢業研究生有63.97萬人,每年為我國輸送了大量的高素質人才[5]。
高校已有優秀科研成果向醫藥健康產業轉化的先例。國外高校優秀成果轉化案例,比如美國斯坦福大學技術許可辦公室模式,目前已成為當代美國高校技術轉移標準模式;英國帝國理工大學自1986年成立的創新服務公司等。目前,國內高校也通過不同途徑進行科研成果轉化,諸如依托清華等單位建立的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博奧生物、北京品馳醫療設備有限公司等是清華醫藥健康領域產業轉化的成功典范。
醫藥健康產業是有巨大市場潛力的新興產業,涉及多個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的生產和服務領域。高校要堅持問題導向,面向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發揮自身優勢,推動醫藥健康產業健康發展。
充分挖掘高校優勢,加強頂層規劃。梳理高校學科優勢方向,抓特色學科領域,推動產學研合作,協同開展醫藥健康領域研究。建設專業成果轉化平臺,將優秀科研成果與醫藥健康企業對接,為產學研合作和科研成果轉化提供有效的支撐。明確學校相關職能部門責任,多部門聯動推進抓落實。通過制定契合本學校科研成果轉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情況的規章制度,全面協調、深入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把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面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整體優勢。以北京市高校為例,高校可結合《北京市加快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中北京“將重點支持干細胞與再生醫學、腦科學與類腦、結構生物學等前沿方向,促進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以及醫藥健康與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融合新興業態等領域發展”來開展科技創新。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學研究范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高校要完善涵蓋理、工、醫多學科的醫藥健康領域科研體系,注重學科交叉,推動學科院系間交流互動,并且加強與高校附屬醫院密切聯系。例如哈佛大學醫學院及多所附屬醫院聯盟產生了多項世界前沿的醫藥健康領域研究成果。在國內,多所高校鼓勵與推動醫工交叉,將醫藥健康領域作為重點發展與支持方向。目前,清華大學對校內醫藥健康領域內的資源進行梳理整合,已建立涵蓋生物醫學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與公共衛生的完整醫工學科體系。
醫藥健康領域產學研協同創新中的一大問題是目前高校和醫藥健康企業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溝通不通暢。一方面是醫藥健康企業對高校相關學科和科研優勢、創新成果的情況不夠清楚;另一方面是高校科研創新與產業脫節,未能達到互相匹配。高校和醫藥健康企業雙方缺乏長效化、常態化的有效溝通交流渠道,難以實現雙方需求無縫銜接。為提高科研成果轉移和產業化,提高產學研協同創新效果,高校可建設產學研與科研成果轉化信息交流平臺,充分了解企業對新技術新成果的需求,展示高校優秀科研成果,將科研成果與醫藥健康企業對接。可通過舉辦科研技術成果對接會等線下論壇,在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發布科研成果對接信息等多種形式,讓高校的科研成果與醫藥健康企業有效對接,推動高校原始創新成果轉化落地。
注重培養和引進醫藥健康領域高素質高水平人才。高校各相關院系應完善適合專業的醫藥健康相關知識傳輸體系,拓展校內外醫藥健康產業人才培養的實踐基地,加強本科生醫藥健康理論和實踐能力,加強研究生的醫藥健康研發和創新能力,創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良好育人環境,為醫藥健康產業輸入強有力的高素質、高水平創新人才和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在醫藥健康不斷增長的社會需求下,培養院校、研發單位與政府部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引進高水平醫藥健康領域科研人才,為特別優秀的人才提供科研啟動基金、實驗場地、科研輔助人員以及租住房等便利措施。同時,設立有效激勵政策,營造良好人才創新生態環境,支持鼓勵科研人才為醫藥健康企業發展作出貢獻。
醫藥健康領域的產學研與成果轉化是一項涉及高校多個職能部門參與的系統工程,需要高校科研、成果與知識產權、技術轉移、法務、財務、人事等多個職能部門的合力推進。推動科研項目順利完成、保護成果與知識產權,協助搭建平臺進行技術轉移,提供法務、財務等幫助。明確高校各職能部門在醫藥健康領域產學研與成果轉化中的責任,堅持部門間相互協作,具體落實,形成推動醫藥健康領域科研成果轉化和產學研發展的強大合力。高校各部門要堅持管理與服務并重,制訂規范的醫藥健康領域產學研與成果轉化管理辦法,建立以創新質量、績效、貢獻為導向的高校科技評價體系,營造良好高校科技創新環境,及時關注在研發、轉化、生產中產生的各類問題,提出有利于醫藥健康產業發展的提案,推動醫藥健康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