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博興縣文化館,山東 濱州 256500)
古箏是一件伴隨我國歷史文化、在這片華夏神州大陸上滋生的傳統古老民族樂器。它的音色優美,音域廣闊、演奏技巧多樣,具有相當豐富的表現力,由于古箏的表現力豐富,韻味深長、音色淳美、古樸典雅,彈奏起來時若玉珠落盤,時若翻江倒海,跌宕起伏,變幻莫測,氣勢磅礴,令人陶醉,因此,它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古箏是我國最古老而富有特色的民族樂器之一,它的音色醇厚明亮、優美亮麗[1]。演奏形式上既能夠表現行云流水的自然和優雅婉轉的柔情,又可抒發淋漓盡致、意氣風發的豪邁。其爐火純青的藝術魅力和精致的工藝手法,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歡。接下來我們一起討論分析這個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古箏文化。古箏是中國傳統文化形式的主流,也是我國傳統樂器的代表之一。古箏是一種弦樂器,它起源于秦地,故又稱作為“秦箏”。古箏自秦代、漢代以來,從我國西北地區慢慢流傳到全國各地,從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有河南古箏、潮州古箏、山東古箏、內蒙古箏等。古箏作為古代中國比較常見的樂器,存在的時間也非常的久遠。古箏的構成比較復雜,工藝制作精美,需要制作者具有高超的水平。古箏在彈奏的風格上一方面呈現出溫柔含蓄的特點,符合華夏民族傳統文化思想的內涵,另一方面,又呈現出浪漫激情的特點,說明古箏藝術貼合了古代華夏民族的文化性格,與華夏民族子民的創造性思想水乳相融。在文化淵源里面,奔流著古代人們用自己的聰明知識建立的音樂文化體系的脈搏,古箏文化就是古代民族音樂文化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箏就廣泛流傳,“古箏”又有“秦箏”的別名。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秦箏也隨著從東部轉入南部,并在與當地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互相結合中形成了許多具有地域風貌的不同樣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經過歷代彈奏者和樂器制作者們的共同努力,古箏這種民族樂器得以不斷的改良和發展,其性質和人類社會的事物發展規律是基本相同的,也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最開始的時候,古箏體積靈便小巧,只有五弦,后來發展到12弦、13弦、16弦、18弦,直到現在最多的有50余根弦,目前慣用的則是21根弦,又稱21弦箏。古琴和古箏都是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代表,古琴代表空靈的美感,古箏具有充實的姿態。古箏在美學特點上更加具有充實感,這是因為古箏音域寬廣,表現力突出、慷慨激昂,更具勁道。古箏的這種表現力更加明朗清晰,它與民間藝術完美結合,形成不同的流派,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美學特征。無論是秦漢兩朝的音樂藝術,還是唐朝的歌舞藝術,還是明清兩代之后的戲曲藝術,古箏一直起到了不可比擬的重要作用。因此,古箏在古代華夏民族的歷史當中,一直是承載著重大文化藝術屬性的重要載體。
古箏,這一古典雅致的民族樂器,因其音色優美、容易上手,又獨具民族特色而深受人民群眾的青睞。那么通過合理的教學,幫助學生通過學習古箏掌握更多的文化藝術知識,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在品德和技藝上獲得增長,并使他們在自由、寬松的氛圍中自覺地、愉快地學習古箏成為老師的首要任務。以下就通過幾點來說明古箏老師在古箏教學中應當具備的教學方法。
古箏教學的教育方法之一是依據學習者的心理特點。根據學習者的心理特點,強化興趣、情感。古箏老師要把提升學生學習古箏的興趣,作為首要任務來實現和完成[2]。在教師教學過程當中,曾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學生在開始學古箏的時候非常開心,過了一陣子,在古箏面前卻難以展開自信的笑容。原因是雖然學生對古箏藝術很感興趣,學習很熱情,但熱情總是有期限的。當然,興趣不能替代意志力的培養,更不能替代才能,但是有了興趣,就可以使學生的潛力以最優的水平發揮出來。教授這樣的學生,教師在上第一節課時,可以先表演幾手曲子,例如《漁舟唱晚》《瀏陽河》等,并作樂曲介紹。這時老師就可以告訴他們,音樂就像語言一樣有其自己專屬的文字,你們必須學會閱讀、學會觀察,才能學懂。這樣第一節課樂理知識的教學就在學生的努力專注之下開始進行了,學生們對古箏產生了濃郁的興趣,不僅學會了自己思考,而且還對古箏有了新的知識上的認識和了解。在這種狀態下開始學古箏,學生不僅熱情高漲而且主動地積極學習,效果非常明顯。
古箏教學的教育方法之二是尊重并認同學生。包容并認同學生,成為學生的欣賞者。在和學生們的接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發現學生都有很強的自尊心,只有做到認可學生才能讓學生接受自己,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古箏老師可以嘗試去與學生互動交流,與學生形成親密的聯系,而不是做一名嚴肅的教師,這無疑會給學生們帶來巨大的壓力,古箏老師只要學會了如何與學生和諧融洽的相處,那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也會因為輕松的氛圍而使學習變得更加有效。同時,學習者的年齡特征決定了古箏教學的過程應該是一個不斷激勵的過程[3]。一句美好的稱許,一個認可的微笑,老師與學生的親切交談都會為學生們營造快樂的學習氛圍。每一名學生都有對光榮與夢想的追求,每一位學生都希望成為最好的自己。導師的使命,就是使學生發現自身最大的優勢,通過引導使學生能夠發現并喚醒其心中沉睡的巨人。
古箏教學的教育方法之三是把握教學方法和技巧。學生在學習古箏的過程當中,經常會出現手腕手指無法放松、按音不準或者是作業無法完成等情況。這時候老師應積極地引導學習者,將她們一開始由于對古箏感到新鮮而產生的喜歡轉化為愛好需求。一味地指責只會讓學生感到自卑,同時,學生的自信心也會受到傷害,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很有可能導致厭學。當然,僅僅靠語言引導是不夠的。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學會運用各種技巧方法來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具體事物理解抽象事物的替換方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在傳授音的概念時可將倍低音區一二三四五六比喻為穿兩只鞋子,即在音符下加兩點;低音區一二三四五六比喻為穿一只鞋子,即在音符下加一點;中音區一二三四五六比喻為沒穿鞋沒戴帽;高某某一二三四五六比喻為戴一頂帽子,即在音符上加一點;倍高某某1比作為戴兩個帽子,即在1上加兩個點。這樣,學生不僅容易理解,而且記憶牢固。比如學生在練習音階時,可想象爬樓梯,就可以將抽象的練習具象化,進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有趣,學習的效果也會提高。學生對理解不同的節奏型往往會出現抽象化,因此,老師應該通過現實中的不同音響效果編寫一些節奏短句進行歸類比較,讓學生反復練、分析對比。
古箏教學在群眾文化中的普及策略之一是注意因材施教,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針對在群眾文化中的古箏教學,古箏老師應該依據學生自身的現實狀況進行分析,然后再挑選合適的教學方式,做到“因材施教”[4]。在古箏老師進行教學之前,可以依據學生的音樂基礎將其分為不同的層次,采取集中授課的方式,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在學習的內容上進行溝通和探討,而且還能增加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如果對古箏老師傳授的教學內容不明白的時候,還可以通過請教其他人以便更好地掌握其內容。
古箏教學在群眾文化中的普及策略之二是加強和完善教師團隊綜合素質。針對在群眾文化中的古箏教學,相關的教育機構、文化和旅游部門應當盡可能地聘請專業素質較高的教師,同樣要具備相應的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經驗支持。古箏老師應當具備主動探索合適的教學方式以及指導方式的能力,讓學生們能夠更加有效地完成古箏藝術的練習,古箏老師還需要具備培養學生豐富的表現力和積極性的能力,能夠讓學習者有耐心地完整演奏整首曲子,對曲子所要表達的藝術內涵能夠有效地把握,并且逐漸產生自身的彈奏藝術風格[5]。
古箏教學在群眾文化中的普及策略之三是需要文化部門的強力支持。針對在群眾文化中的古箏教學,需要文化部門的強力支持,需要文化部門提供完備的教學設施和教學場地還有充足的教學資源,并且在組建優秀教師教學團隊上給予重視,因為這決定了古箏教學在群眾文化中普及的質量程度[5]。文化部門還需要定期舉辦古箏文化演出,通過古箏藝術表演使大眾的眼球能夠定睛于此,從而使群眾對古箏文化產生興趣,進而產生學習古箏藝術的想法,所以需要文化部門的強力支持,結合相關教師教學團隊力量的共同努力,確保古箏教學在群眾文化中發揮巨大的影響和作用。
綜上所述,古箏教學在群眾文化中的普及以及應用對于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有著重大的意義,不僅傳承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而且還能夠提升群眾的文化認知程度和民族自信,所以古箏教學相關從業人員應當做出努力,做好同時代的榜樣,為傳承古典文化培養下一代的接班人,也為我國精神文明建設作出偉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