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剛
(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153)
高職院校經過多年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課程資源,而這也能有效推動高職院校的發展。社會進入新的發展時期,高職院校要完成的使命是向社會輸送技術技能型人才,為實現這一目標應注重課程改革實踐,加強特色課程體系的建設,從而有效增強育人實效。如今高職院校將發展的方向確定為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在實踐中需構建較為完整的育人體系,并將行業企業的相關標準以及實踐工作內容引入到教學活動中,這會大大提高教育體系的完整性。有的高職院校建設完善教學模式,建立產業學院,主動邀請行業知名企業專家和學者,并將正在進行的或者是以往進行的真實項目引進課堂,把行業中新的內容填充到教學體系中,使得高職院校的教學保持新穎,完善的課程體系使得高職院校能夠順利提升育人水平[1]。
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應用型人才,隨著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發生變化,高職院校不僅推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而且加強產教融合,在應用實踐中不斷找出產教融合發展模式存在的問題,創新校企協作的應用模式。加強產教融合的實踐,加強理論研究,理清產教融合發展要素,對產教融合的功能和重要意義展開討論,分層次討論產教融合會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產生的影響。積極借鑒國外產教融合的先進經驗,了解國外產教融合教學模式的發展現狀。研究產教融合的一些實踐問題,包括改革措施、師資隊伍建設、專業方向以及實訓設施。
校園融媒體工作室將校園網絡視頻平臺作為基礎,所制作的視頻欄目與學校發展的時事新聞相關,與學生的實際生活也非常貼近,而且視頻的內容學生都喜聞樂見。在發展中對節目以及視頻內容不斷創新,充分展現學校黨委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踐行高職院校“雙區協同,三全育人”策略,推動校園媒體融合發展,在育人的同時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也能吸引學生興趣,在此條件下廣大高職生會積極融入學校的文化建設中。校園融媒體工作室的工作思路是建設校園電視臺為雛形,搭建視頻媒體的拍攝、錄播、制作、發布等系統設施設備;工作的主力軍是以相關專業教師及學生成立的媒體工作室團隊,所建設視頻新聞等欄目是重要的宣傳載體,所構建的平臺通過宣揚校園文化,實現育人目標。對節目渠道不斷進行拓展。在產教融合背景下,發揮校園融媒體工作室的輻射作用,使學生群體能夠參與到學校媒體宣傳活動中,成功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激發高職生建設校園文化的主觀能動性,使得同學們都能夠參與到建設文明和諧校園文化的工作中。在工作中積極開發各項育人資源,使校園文化能夠長期發揮育人作用。
校園融媒體工作室是建設傳播校園文化信息的載體,同時也方便校園師生的溝通和交流,所構建的交流平臺匯集校園輿情,也為輿論的反應提供空間,通過校園媒體交流平臺,同學們能唱響校園主旋律。工作室在最初建設平臺時想要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服務,除此之外還想有效豐富并廣泛傳播和諧的校園文化。工作室建立了校園內的視頻錄播平臺,該平臺為視頻提供了主要的傳播渠道,工作室內有專業的一級演播室,內設數臺高清攝像機、非線性編輯系統,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后就可以使用,這些都是堅實的物質基礎,對建設和諧校園文化很有幫助。校園融媒體工作室成立校園電視臺融媒體工作室,建設宗旨是鍛煉好學生,傳播正能量。學生媒體工作室會制作校園新聞視頻節目,同時確保視頻節目的順利播出。學生媒體工作室對校園內的動態實時關注,會為師生提供展示風采的平臺,積極弘揚先進文化,實現建設和諧校園的目標。
校園融媒體工作室的團隊構成有新聞部、拍攝部、錄播部、管理部,會賦予學生一定的權利,學生可自主管理、獨立策劃、自主制作、審核部分內容。融媒體工作室設立了學生加入機制,為有專業能力的團隊核心成員提供學分置換條件;為對媒體感興趣的學生提供加入工作室的機會。在學生媒體工作室中,同學們有很多實踐機會,通過團隊的共同努力,建設健康、文明、和諧的校園媒體文化環境。當學生媒體工作室有了獨立的管理和運行權利,學生會積極發揮主體作用,對校園內發生的大事、要事積極關注,將校園內的良好氛圍傳承下來,同時,對校園內的優秀文化深入挖掘和弘揚。校園融媒體工作室會積極反映學生集體所關心的問題,所宣傳的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自信、有責任心的優秀品質,起到育人的有效作用。工作室為實現培養人才的發展目標,定期與同行溝通交流。所建設的良性互動機制是邀請校外專家開展講座,除此之外,還會做有關專業知識的培訓活動。學生工作室的成員需要進行學習匯報,可總結技術經驗,也可賞析佳作。匯報期間,團隊成員相互討論,討論的內容有新技術、新的專業知識、視頻的拍攝技巧,在探討中團隊成員共同進步。
改革校園融媒體工作室教學模式,需深化校企協作,所建設的產教融合教育機制注重體現崗位差異。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所采用的管理模式具備標準化、一體化特點,方便開展教學管理工作,同時體現崗位差異,從而優化產教融合教學效果。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需實現培養差異化人才的目標,同時提高培養手段的科學性。就校園融媒體工作室而言,所能為學生提供的基地數量是有限的,應當將崗位差異考慮在內,與校外企業建立合作,對人才進行定向培養。企業是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基地,在培養崗位人才時注重實現差異化,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傳統產教融合模式下,企業仍需付出過多的二次培養成本,改革校園融媒體工作室教學模式要能夠有效降低企業的二次培養成本。融媒體專業對學生的培養要包含的內容有視頻剪輯、音頻剪輯、新聞編輯,融媒體企業可根據學生的意愿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使得學生能夠快速適應工作。
高職院校與企業進行深入合作,容易產生差異的是雙方的利益訴求,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雙方合作。所以在實踐中,應重視對雙方利益的協調,確定雙方利益的關聯性,挖掘最大共同利益。在此條件下,構建聯合人才培養機制,保證科學完善。在校企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建設產學研三位一體的實踐基地,建設共享平臺,充分發揮教學資源的價值。通過緊密的溝通和交流,成功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建設教師團隊,堅持雙師型理念,促進校園融媒體工作室教學模式的創新和進步。學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通過確定合適的人才培養目標、方向、課程體系、實踐基地來實現,在此條件下高職院校才能獲得比較好的育人成果,產教融合推動校企協同育人。為保證教學模式改革,應加強服務保障體系的建設。
整合高職院校的媒體資源,需要解決的問題有融合隊伍、重新塑造流程、升級技術。整合時應該對高職院校的新聞中心實際情況有充分了解,同時,也要注意把握高職院校對媒體的需求。可通過調查,了解媒體資源管理系統的基本框架,融合媒體的出發點應該是解決新聞宣傳的困難,可以使用的技術有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5G技術,成功建設媒資系統,注重媒體平臺的建設,加強整合學校的融媒體隊伍,在此基礎上重新塑造媒體宣傳的流程。在規劃設計工作中,應實現全員參與,同時覆蓋全部要素,能夠在全校范圍內接收到新聞媒體的信息。建設校園學區、舍區戶外宣傳大屏,搭建微信公眾號,申請如抖音、快手等短視頻賬號等,發揮融媒體優勢,對平臺進行整合。所建設的融媒體平臺,除了整合資源以外,還加以優化,實現了對一些重復業務的整合,并采取創新型技術,對智慧采編起到保障作用,使得新聞媒體資源的運轉速度有所提高,媒體的生產力也獲得提升,建立了規范的采編審發流程。建立互通互容的管理模式,實現策劃媒體內容、應用媒體平臺、媒體宣傳終端的融合。所建立的媒體平臺要具備匯集資源的功能,同時也要能監測校園和企業輿情,所形成的反饋流程要具有實時動態化優勢,在校園和企業內傳播正能量,不斷加快媒體信息傳播速度,提高產教融合教學模式實踐水平。
政府產業規劃在很大程度上是企業發展的風向標,企業的發展趨勢也會給職業教育改革帶來新思路。所以加強政、校、企三方聯動能更好地促進職業教育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的改革。在融媒體時代,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需要以內容為載體借助新媒體平臺宣傳自己,包裝自己。那么在這個以內容為王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內容的創新是新媒體工作室的核心所在。校園融媒體工作室要想能夠在這個快速發展的互聯時代迅速提升工作室的知名度及工作室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務必要積極參加政、企組織的相關宣傳內容的策劃與制作中去。政、企所組織或發布的新媒體宣傳項目大致有兩種,一種是以政府或行業組織的各類媒體大賽,一種是企業宣傳類的有償項目。融媒體工作室團隊在完成校園新聞等內容制作的基礎上積極參與以上兩類項目,前者可通過獲得獎項積累融媒體工作室教學改革的成果,后者在此基礎上還可以獲得項目經費,一舉多得,有效提升學生的積極性。這樣良性循環,校園融媒體工作室一定能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產教融合發展要素包括改革措施、經費、師資力量、確定學科專業以及實訓設施,高職院校的校園融媒體工作室,有明確的工作目標和思路,同時,也在加強平臺和團隊的建設。產教融合助推校園融媒體工作室教學模式改革,還需執行人才定向培養模式,加強協作,挖掘政、校、企最大共同利益,加強整合融媒體工作室資源,創新內容以賽促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