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霞
(山東職業學院4 號書院,山東 濟南 250104)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文化教育也在不斷的改革,在此背景下,各大高校的教育制定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開展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高校的教育得到完善。而隨著文化教育的改革,普通高校教育慢慢普及,我國相關政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的措施,即:“精準扶貧”有效的滿足貧困學生在學習以及物質方面上的需求,幫助貧困生緩解上學的壓力,我國高校大學生的數量也隨之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貧困地區學子通過高考得到了進入大學學習和生活的機會。但由于很多的貧困生進入學校后在學習和生活上會經歷很多的不同,存在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非常容易使得他們出現一些不良的心理,對學生的健康生活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根據相關研究調查發現,在很多普通高校中貧困生的占比可達到40%,因此各大高校對貧困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對貧困生思想教育時需要加強重視貧困生的心理變化,在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加強人文關懷的滲透,重視學生的心理差異問題,解決學生的心理需要,幫助學生快速建立起一個科學正確的價值觀以及思想觀,促進貧困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提升,人們生活水平不斷上升,但由于我國還依然存在著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使得個別地區的發展水平還是相對落后,使得很多的家庭出現了無法供應孩子上學的現狀發生[1-2]。隨著我國教育行業的發展改革和我國相關部門實行的扶貧政策,有效緩解了一部分的貧困家庭經濟問題,但扶貧過程中常常忽略了貧困生的精神需求以及心理需求,缺乏對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指導[3]。且大部分的貧困生容易受家庭的因素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例如,自卑、內向以及缺乏自信等,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發育。人文關懷是一種價值理念,重視人在發展過程中的需求,以人作為主體,有著促進人自由、和諧的發展,因此對于貧困生應加強其思想教育和指導,并把人文關懷的理念融入其中,促進貧困生的健康成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4]。
貧困生屬于高校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在生活和學習上所承擔的壓力相對于普通學生而言更加的重,使得貧困生非常容易出現不同的心理問題[5]。因此在進行扶貧的過程中,高校需以“人文關懷”為主要核心,著重把握貧困生在學習階段中學習以及生活上存在的心理狀態,及時的掌握貧困生的心理情況變化,積極的引導學生走負面情緒,重視學生的感情需求,幫助學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由于很多的貧困生都來自邊遠落后的地區,長期的生活環境以及思想影響下,部分貧困生會存在有不良的習慣行為,例如抽煙、喝酒、打架等,且部分的學生自尊心強,在經過高校中的不同生活體驗,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出現一些過激的行為[6]。而以人文關懷為主要核心的思想教育可以有效針對學生的心理情況以及學習、生活的需求方面進行正面的指導,幫助貧困生生正確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優秀的道德品質。
對各大高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建立建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三觀,促進學生的穩定發展[7]。而貧困生是高校中的一份子,是未來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建設的一份子,因此將人文關懷有效的融入到各大高校的思想教育中,可以有效的體現出學校對學生的關注程度和關愛程度,還能體現出高校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的包容,照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以及精神世界需求,從而有效的幫助學生健康發展,積極樂觀的面對學習和生活。在未來步入社會可以正確的實現自我價值,成為和諧社會穩定發展建設的一份子。
各大高校在進行貧困生思想政治思想教育過程中應著重將人文關懷融入進去,重視學生精神、心理方面的需求,提高貧困生的綜合素質培養[8]。在培養學生的感恩教育,同時緩解貧困生的物質壓力,充分將經濟資助與感恩教育進行有效結合,不僅可以充分體現出高校對貧困生的人文關懷,還可以直接給予學生資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學會感恩的心態,間接的保護貧困生的自尊心。在以往的傳統的教育都是將理論以說教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感恩心理的灌輸,對培養學生感恩心理有著一定的局限性,無法發揮出更好的作用[9]。因此高校可以組織各種不同的公益性活動鼓勵貧困生進行參與,在活動中通過讓貧困生親身感受幫助別人的樂趣,來認識到他人幫助自己時的心理變化情況,從而有效形成感恩他人的心理。同時還可以為貧困生提供一些勤工助學項目,勤工助學讓貧困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來獲得資助緩解物質上的壓力,這種方式可以很好的讓學生感受到通過自己勞動人獲得的經濟來源的幸福感,有效促進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通過各種以上方式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可以通過工作來幫助自己完成學業,還能在勤工助學中不斷的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水平,且還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以及自強不息的精神。
在各大高校中,很大部分的貧困生心理都有存在不同的障礙問題,因此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對貧困生的思想教育上需加以重視[10]。教師作為與學生接觸最多的人,是學生進行學習和模仿的主要對象,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心理都有著很深的影響,教師不僅是需要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同時肩負著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以及心理教育進行教育指導的重任[11]。因此各大高校應建立一個具有很強的專業知識和良好思想政治的教師隊伍,充分發揮教師言傳身教的作用,為學生樹立榜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高校應該加強心理咨詢的力度,聘請專業的心理教師,對貧困生的心理情況進行有效指導,幫助學生針對性的解決在學生、生活上出現的心理問題。此外高校還應重視對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樹立正確的人文關懷教育思想,加強對貧困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指導學生能夠學會自行通過心理調試來解決自身的心理問題,并為學生提供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尊重貧困生的個體差異性,為學生樹立起自信的心理以及積極向上的心理防衛機制,并根據學生個體需求組織教學互動,以友善、平等的態度與貧困生進行交流,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改善學生的不良心理。
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在教學上都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沒有以學生為主體,常常忽略了學生的實際需求,難以到達真正的思想教育目標[12]。而貧困生在高校中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是出現心理問題最多群體,貧困生由于受到物質壓力的原因,需要借助高校的資助,這使得貧困生心里很敏感、容易受到刺激,若是長期沒有得到有效的疏通極容易引發負面的情緒,影響到學生的心理變化。因此在對貧困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需要對教育方式進行創新改革,充分的將人文關懷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實際活動中來,例如,建立起貧困生心理咨詢網絡平臺,可以有效解決部分貧困生因心理敏感和自尊心強而無法面對面與心理教師進行溝通的問題,讓學生可以通過平臺可以更好的訴說自己的煩惱和問題,便于教師對其進行心理指導。此外還可以通過建立思想教育小組,針對不同的貧困生心理需求以及精神需求來開展學習,例如交際與溝通小組、提高自信心小組等,滿足學生的心理學習需求。
綜上可知,貧困生作為各大高校的學生群體之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對貧困生實施教育過程中不但需要幫助貧困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上的需求,同時還需要重視對他們心理情況變化的疏導。因此在各大高校對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著重的將人文關懷融入其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滿足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需求以及精神需求,促進學生健康的身心發展,培養學生處理正確的價值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