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玉
(中國共產黨烏海市委員會黨校,內蒙古 烏海 016000)
烏海地區雖沒有紅色革命老區那般壯烈的經歷,但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有著響應國家號召、支援國家建設的并肩奮戰,也有著伴隨改革開放探索地方發展的努力,更有著進入新時代推動地方發展轉型的探索,這些對烏海市貫徹落實黨史學習教育來說,是屬于烏海市特殊的發展經歷,是助推本地黨員干部更好的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的有利資源。
本土黨性教育資源開發是適應本地黨員教育需求、增強黨性教育感染力、推動黨員干部將理論與實際工作相結合的重要載體。結合筆者研究過程中的調研了解到,黨員干部對于烏海市歷史文化的挖掘、烏海市黨的實踐發展等內容的學習興趣頗高,尤其是要對烏海發展歷史有條理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且明確表示這種學習不僅對黨員干部具有較強的啟發意義,同時對于從外地來本地工作的黨員干部來說,更有利于了解本地發展歷史和客觀情況,更有益于推動實際工作開展。六五四“小三線”等遺留在今天的舊址,依舊不同程度上留存著那些年奮斗的印記,對這些資源實體的開發以及背后故事的挖掘,更適應新時代黨員黨性教育需求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助推本地黨員干部在工作生活中自覺加強黨性鍛煉、主動堅持立足崗位作貢獻的重要前提[1]。
近幾年,為推動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城市轉型,烏海市多角度探索以旅游業為主要內容的第三產業發展方向,這其中就包括本地旅游資源開發。深入挖掘烏海人物與故事,并對相關資源進行合理開發,以此為我市旅游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并逐步融入全區旅游建設當中,為我市經濟發展提供更多新的增長點。
六五四“小三線”的建設與發展都是在國家能源開發背景下,烏海地區支援包鋼建設等的重要部署,將六五四“小三線”舊址作為本土黨性教育資源開發,首先要弄清楚烏海地區的建設發展的歷程,進而了解其歷史重要性,掌握來龍去脈。
“一五”計劃主要模仿蘇聯的工業化道路,對工業發展的各項任務都有詳細安排,致力于將我國從落后的農業國逐步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首先計劃就工業發展的資金投入進行安排,國家對工業部門基本建設的投資是313.2億元,占總投資的40.9%,體現了國家的重視程度,并且在資金部署方面還專門配置了地質勘探的資金,共16.4億元,還有勘察設計費7億元,大量資金的投入和詳細的分配為工業發展的前期準備工作奠定物質基礎,也提升了人們投入工業開發與生產的積極性。對于工業建設工程的部署,“一五”計劃將重工業作為工作中心,并且提出一方面要完成重點工程,另一方面,鑒于中國之前有一些小型廠礦存在,并且部分還有較高產量,中央各部門和各地方要投入一部分資金改建這些小廠礦,以發揮其在國家工業發展過程中的積極作用。這些小廠礦其中就包括一些中小型煤礦,計劃強調在地方建設改造中小型煤礦時,中央工業部要及時給予幫助。工業發展前期工作很重要,因此國家對勘探工作也十分重視,強調為了保證“二五”計劃發展所需要的礦量,要有計劃的進行全國礦產普查工作。“一五”計劃當中對煤炭工業的發展也有政策支持,其中在各地區煤礦建設單位分布中,內蒙古自治區要組織在一個礦務局里面的限額以上的建設單位有四個,到一九五七年建成的單位是一個,新增加的生產能力將為該區一九五二年底原有生產能力的百分之四十。對于推動地方工業發展,“一五”計劃當中強調要發揮上海、天津和其他工業城市的作用,合理地利用并適當地調整這些城市的生產設備和技術人才。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充實。人才是發展的主要資源。國家在制定工業化發展具體工作時強調了人才的重要性,“一五”計劃當中提到國民經濟各部門和國家機關需要補充的各類高等和中等學校畢業的專業人才共約100萬人左右,為適應人才需求,同時也為“二五”計劃做準備,強調國家將有計劃地調整、擴大和開辦各類高等和中等的專業學校[2]。
這一計劃的頒布實施以及對小廠礦的建設推進為烏海地區能源的開發奠定了政策背景,尤其包鋼作為“一五”計劃是國家建設的156個重點項目之一,為了推動包鋼建設,在國家號召下,來自22個省55個市300多家企業對包鋼建設給予不同程度的支援,這其中就包括烏海地區。在全國工業發展的驅使下,烏海地區豐富的資源被勘探隊所發現,1958年包蘭鐵路建成通車后,為了支援包鋼建設,四面八方的人來到烏海地區,開啟了烏海地區的能源開發,促進了烏海地區的蓬勃發展。另外,“一五”計劃當中對工業的大量人力、財力的投入,也促使更多技術人才和先進隊伍大規模進入到烏海地區進行開發建設。
1958年,在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和自治區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沿黃河兩岸的賀蘭山麓和桌子山下,展開聲勢浩大、轟轟烈烈的“萬人上山奪煤大會戰”。鄂托克旗和桌子山礦區組織6000人在千里山、卡布其、拉僧廟、黑龍貴開展群眾性的大煉鋼鐵運動。巴彥淖爾對這一地區支援了六個旗縣民兵團4600人,內蒙大專院校師生、機關干部1000人,包頭、開灤、雞西、峰峰、鶴崗、扎賚諾爾、撫順、大同老煤礦支援的干部工人1400名,加上新職工共計11000人,并且在對煤炭資源開發上主要采用“小土群”辦法,短時期內開挖40對小井和1處露天煤礦。多地區人口的移入,技術勞動者的大量支援,大規模的開采運動使烏海地區原本深埋地下的礦藏逐步顯露,并為國家工業化提供有力發展條件。
在這樣大規模的煤炭開采活動后,1960年,國務院副總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自治區政府主席烏蘭夫到烏達礦務局視察工作。桌子山煤礦駱駝山斜井和公烏素小露天礦開始建設,設計年產原煤分別為45萬噸和70萬噸。
進入國民經濟調整時期,一大批建設者體諒國家困難,響應黨的號召,約有26000多名職工挈子攜妻,共計47765人,自覺返鄉,從事農業生產,占當時烏海地區人口的1/3多。桌子山礦務局根據中央關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精簡機構,精減職工,縮短基本建設戰線。到年底,工人由年初的10882人減少到7869人,精減干部214人,并停止駱駝山斜井、平溝斜井和公烏素小露天礦的基本建設。烏達礦務局也開始精簡工作。烏達市、海勃灣市開始壓縮城市人口。這一時期雖然職工數量有所精簡,但還是有許多職工和職工家屬及巨額投入烏海地區農業發展,這也為之后烏海地區工業恢復提供人力支撐和產業保障。
1965年,當“小三線”軍工企業開始在這里建設時,又有4000多名熱血青年接受祖國的挑選,來到烏海艱苦創業。1969年,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四師二十四團,一師八團6000多名現役軍人、復原戰士和來自京津滬浙冀蘇魯等16個省市的知識青年,也陸續來到烏海地區沿黃河兩岸屯田墾荒,從事農業和工業建設。這一時期的全面建設也促進了烏海地區產業的全面發展[3]。
綜上,六五四“小三線”主要是在國家工業建設的大背景下,形成于“一五”計劃背景下支援包鋼建設這一重要部署中,并且為之后烏海市的建設和發展都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具有烏海地區獨特的發展特點,凝聚了烏海地區奮斗和發展的歷程。
通過上述烏海地區能源開發歷程會發現其中凝聚了人的奮斗與地方的發展,因此用好烏海能源開發時期遺留下來的舊址和資源,務必要對開發時期的人與事、舊址背后的奮斗故事深入挖掘、客觀還原,進而與當下烏海發展相聯系,增強對本地黨員干部黨性教育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比如前文提及的劉維成的故事,還有第一個黨支部的發展,還有六五四小三線建設過程中的具體部署以及對國家國防事業的貢獻,還有伴隨著能源開發不斷完善起來的農場建設記憶等,借助一些小物件或地方將背后的故事講清楚、講明白,并對照今天引發深思,這是黨性教育有效性的內在要求[4]。
當前,課堂內的理論教育依舊是黨性教育的重要方式,比如就六五四“小三線”的發展進行研究分析的互動式教學、案例式教學,以烏海過去和今天發展的對比來感悟發展成就;再比如深入到舊址、或展館當中,圍繞某一段歷史進行現場教學,這其中融入故事的講解和黨員的交流發言,提升黨員的參與度。這種多樣化課程的開發更加適應黨員黨性教育的需求。
為了與自治區紅色旅游線路有效對接,既發揮對本地黨員黨性教育的積極作用,又能夠作為旅游資源促進我市旅游線路打造,應對六五四“小三線”誕生的歷史背景中留存至今的舊址進行全面開發,既要保證舊址的原汁原味,也要對周邊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環境的改善加大投入力度和速度。對展館要充分利用起來,根據不同展館的不同主題,開發不同的教育方式和課程設計,使展館同本土黨性教育資源相結合,既要打造黨性教育的多樣化載體,同時為旅游的創新探索、研學等新的經濟增長方式提供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