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四平市不動產登記中心,吉林 四平 136000)
化解城鎮居民住房產權歷史遺留等問題,是順應歷史發展變化,推進小康社會,脫貧攻堅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必然要求。而檔案工作,是一項參與性強的工作,是在社會活動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1]。
多年來,吉林省四平市房產管理局在檔案工作中,曾遇到很多歷史與現實矛盾的問題,針對這方面的問題,四平市房產管理局按照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不能在舊賬上糾纏,要把大家的思想的眼界引到搞四個現代化上面來。如果不能得到團結一致向前看的結果,就說明我們的工作有缺陷。所以我們總是說,重大歷史問題的解決宜粗不宜細。”(《鄧小平文選》:堅持黨的路線,改進工作方法,第241頁。)在檔案工作中,四平市房產管理局認真學習鄧小平文選,堅持做到既尊重歷史,又注重現實,使房產檔案管理工作更為切實可行,進而達到穩定大局,發展經濟,團結一致向前看的結果。
比如,四平市鐵東區一居民,有房屋兩間出租,面積20平方米,1976年被收為公產,由于房屋破舊,而由市服裝廠翻建成樓房,按規定只能給殘值費1056元,可這一居民不要這錢而只要房子,做了多次思想工作也無效,還經常到房產管理局來查閱檔案。為了要回房子,他老兩口賣掉自住房,在馬路邊上蓋了違章建筑房居住。市城管部門通知他拆掉此房屋,市房產管理局也曾騰出兩間平房讓給他,可他老兩口嫌地點偏遠,不愿意要,僵持之下,市房產管理局本著尊重歷史,注重現實的原則,與市服裝廠進行協商,由市房產局放棄20平方米的廠房經租面積產權,由服裝廠在適當處,給他老兩口建了兩間磚瓦房,他這才同意拆除違章房,樂呵呵地搬進了磚瓦房。
又如,四平市房產管理局下屬單位房屋建筑公司的木材加工廠,該廠屬于小集體企業,有退養職工37人,大多是年齡較大的老太太,且檔案上全無記載他們的名字。他們的退養金很低,并且物價又連續上漲,因此,他們要求增加生活補貼。可是,他們不屬于該廠人員,檔案上又無他們的記載,該廠又屬停產虧損企業,僅靠出租廠房來維持開支,哪有錢增加退養職工的補貼呢?帶著這個問題,市房產管理局請示上級勞動部門,其結果是,檔案上沒有實名,政策規定上,小集體企業的工作人員退養也沒定什么具體措施,是否享受退休工人待遇也沒有明確的說法,如企業效益好,多給點補貼也沒有什么可說的。在這種答復下,市房產局本著尊重歷史,注重現實,和宜粗不宜細,宜寬不宜嚴的精神,與下屬單位反復研究,達成共識。大家一致認為,寧可在職工人數中少開些工資,少拿些待遇,也要保證發給她們補貼,盡管她們在檔案上沒有名字,但也屬于單位老職工了,如果定為每月給退養職工增加8元退養補貼,這就會使她們在心理上也得到了一些安慰,也穩定了大局,保證了機關日常的工作秩序。她們也曾表示,工廠已停產了,困難很大,可單位還保證我們的退養補貼,可真是對我們的最大關懷,以后,我們可不能再來鬧了。
多年來,吉林省四平市房產管理局為廣大房地產使用權人頒發房地一體不動產權證書,以化解矛盾、應發盡發為原則,尊重歷史,注重現實,認真分析存在的問題及根源,認真總結行之有效的經驗和做法,盡快出臺或完善有關政策或指導意見,積極穩妥地處理各類歷史遺留等問題和登記建檔糾紛,推動實現登記發證成果的數字化管理和信息化應用,并建立完善數據庫共享機制和實時更新機制,實現“權屬合法、界址清楚、面積準確”的要求,依法確權,登記建檔[2]。
落實政策責任,切實履行職責,把化解城鎮居民住房產權歷史遺留等問題擺到重要議程,盡快建立領導協調機制,制定切合實際的工作方案,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責任體系,壓實做好調查確權建檔的工作責任,確保工作落到實處。
各部門、各單位要在局統一領導下,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分別做好處理各類歷史遺留等問題和登記建檔糾紛,共同推進各項任務落實[3]。
加強貫徹落實并及時督促,緊扣時間節點,細化工作任務,倒排時間,實行臺賬式管理,并加強跟蹤調度,定期匯總和通報進展情況,對處理各類歷史遺留等問題和登記建檔糾紛推進不力,進度嚴重滯后的,進行約談問責。
由上所述,市房產管理局的做法充分證明,檔案工作,尊重歷史,注重現實,在化解城鎮居民住房產權歷史遺留等問題上,敢于實踐,敢于創新,化解了諸多矛盾,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