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亞忠
(渤海大學圖書館,遼寧 錦州 121000)
對閱讀危機的討論在圖書館界由來已久,有效閱讀服務是圖書館生存的基礎,失去了閱讀,圖書館的社會屬性就會隨之消失,最終導致自身價值不斷弱化,閱讀危機的出現已經引起廣泛關注。圖書館界對閱讀危機的解讀主要有兩種聲音:一是價值缺失導致的閱讀危機。丁學淑探討閱讀危機成因是認為:“社會因素和網絡發展讓人類開始遠離閱讀,個人的功利性也是影響閱讀行為的重要因素,提出開放閱讀服務、營造讀書氛圍、培養閱讀習慣等建議[1]。”;二是網絡閱讀引發的閱讀危機。周憲在《從沉浸式到瀏覽式閱讀的轉向》一文中提出:“當前國民閱讀呈現出‘快’‘泛’‘短’‘淺’‘碎’五個顯著特點,同時指出讀者在閱讀時表現出對閱讀內容要求直觀、閱讀缺乏耐性[2]。”
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智能手機對生活的影響,閱讀環境不斷發生變化,當前形勢下閱讀危機主要體現在以下七個方面:第一,人均閱讀量的大幅下降;第二,泛閱讀對經典閱讀的沖擊;第三,閱讀邊界模糊;第四,利己主義閱讀的出現;第五,多媒體對閱讀習慣的改變;第六,閱讀焦慮;第七,閱讀空間安全。
1995年世界教科文組織確定每年的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目的是提高全民讀書意識,養成愛閱讀、愛讀書的習慣,每年世界各地都會舉辦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很多高校開展讀書月活動,通過大量的活動來推廣閱讀服務,整體的閱讀量在不斷下降。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尤其是自媒體全球化的快速侵蝕,閱讀危機已經成為世界性的難題。
作家王蒙曾撰文談過俄羅斯人的閱讀,俄國人之酷愛讀書舉世聞名,在莫斯科的地鐵上,隨時可見知識分子模樣的人在專心捧讀。并且,這些捧讀者中相當的人所讀的,不是一般的消遣讀物,而動輒是大部頭的托翁、布爾加科夫等蘇俄大師的名著。近幾年俄羅斯整體閱讀呈現下降趨勢,據統計,目前52%的俄羅斯人不買書,37%不買書,80%不使用圖書館。我國1999年閱讀率達到60.04%,2005年降到48.7%,人均讀書4.67本,其中以學生閱讀為主,成年人閱讀趨勢從紙本轉向電子圖書。
傳統的閱讀方式帶有一定的指定性,從一本書中獲取知識、得到快樂,這是閱讀的初衷。泛閱讀是以簡單閱讀、快速跳轉為主要表現的閱讀方式,尤其是短視頻的興起,就是抓住了當前閱讀的這種特性,手機成為當前閱讀的主要媒介,自媒體的發展為淺閱讀提供了空間,泛閱讀的侵蝕已經達到無法逆轉的地步,泛閱讀的出現會導致未來的閱讀形式更加多元化。
廣義的閱讀一般是指通過視覺接受信息,通過大腦吸收、加工、轉化的整個行為。這和傳統的閱讀模式不謀而合,一本書、一杯茶慢慢品味書中的精華,現代的閱讀模式發生明顯變化,閱讀邊界模糊,聽書、網絡閱讀、自媒體閱讀等新興方式并沒有計算在閱讀總量之中。
據統計,超過半數的讀者推崇網絡閱讀,網絡閱讀獲取的方式更加直接,內容更新速度快,聽書成為新寵,喜馬拉雅一部作品總播放量超過十億,很多優秀作品轉化成音頻文件,聽書逐漸成為新的閱讀習慣。自媒體閱讀發展迅速,我國使用手機時間日平均時間超過三小時,手機閱讀時間平均超過一小時,好的自媒體同樣擁有文化傳播和學習的功能,如傳播傳統文化的自媒體創作者‘李子柒’,通過自媒體里傳播傳統文化。
閱讀的本質在于閱讀過程帶來的樂趣,撫慰人的心靈、不斷獲取知識,近些年功利化閱讀明顯,尤其是學生群體,為了完成考試、獲取證書、就業開展的閱讀活動明顯帶有功利化特性,社會競爭的加大會導致功利性閱讀更加明顯。圖書館推薦的優秀圖書資源很難引起學生主動閱讀興趣,很多閱讀行為是為了完成特定的任務而發生,而不是主動想要了解書的內容,這也是當前閱讀面臨的困惑。
閱讀焦慮伴隨信息爆炸出現,海量的信息資源讓人對閱讀感到迷茫,不清楚應該讀什么書,狹義的閱讀焦慮是指閱讀主體在閱讀行為中表現出的焦慮心理,閱讀主體無法克服閱讀焦慮會帶來挫敗感,廣義的閱讀焦慮即是社會性閱讀焦慮,是指數字化閱讀范式演進過程中,針對諸種不良社會閱讀文化現象尤其是閱讀生態失衡、人文與技術失衡以及閱讀效能和閱讀價值能否實現,而對閱讀前景、文化傳承、人的全面發展等所產生的一種焦慮心理。從本質層面來看,閱讀焦慮實際上是一種文化焦慮,是閱讀價值危機在個體層面和社會層面的投射[3]。
社會危機是指在不確定時期出現的社會事件,帶有嚴重的危害性和影響力,如戰爭、病毒等一系列危機事件發生,社會危機的發生對全世界的經濟、文化造成重大沖擊,作為文化服務業的圖書館同樣無法避免。社會危機的發生讓全世界的閱讀文化危機再一次加深,尤其是圖書館事業的發展,當長時間無法使用圖書館空間及館內資源,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發揮圖書館應有的職能,具體有一下幾點措施。
以我國圖書館為例,2020年社會危機發生后,全國各地圖書館紛紛閉館,只有部分圖書館陸續開展“預約送書”活動,“預約送書”活動效果不如預期。圖書館界提出“停館不停讀”,很多圖書館開展線上圖書推送和閱讀推廣活動,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依然無法避免一個現實問題,線上閱讀只能滿足一部分人的閱讀需求,無法彌補線下閱讀空間的缺失。讀者選擇圖書館,更多是看中圖書館內優良的閱讀環境,大量的紙質圖書資源,讓人遨游書海享受閱讀的樂趣。社會危機的發生也為圖書館事業未來發展敲響警鐘,公共閱讀空間如何在社會危機突發狀況下的合理使用,并且保證讀者的閱讀權利和自身安全也是值得所有圖書館人考慮的問題。
圖書館開展的閱讀服務擁有典型的群體閱讀特性,尤其是采取網絡技術手段提供的新型服務,圖書館可以通過公眾號、讀者活動等方式推薦好書,短時間內形成閱讀效應,在一定范圍群體內傳播,影響面相對較大。群體閱讀在師生中較為常見,尤其是一本好書,通過口口相傳大量閱讀之后,會在短時間內形成群體討論的話題,符合人類親和本能,通過閱讀交流來增加人際交往。社會危機發生必然導致大型的圖書推薦會無法開展,讀者面對面活動不斷減少,群體閱讀活動會被個人閱讀取代,圖書館應該積極采取相應辦法,通過網絡平臺重新塑造群體閱讀平臺,騰訊會議、智慧樹等群體交流原件的發展為群體閱讀服務提供便利。
社會危機下,圖書館管理人員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時要保證公共閱讀空間的消毒、通風、安全等工作,在現有的條件下,傳統的接觸導讀服務無法發揮作用,想要提供更優質化的服務,必須掌握信息技術,這就要求每一名館員熟練掌握公眾號的使用,微信平臺優質圖書資源推送需要人人參與,同時進行資源整合,將最優質的資源挑選出來進行網絡推送。篩選和推薦對館員的學科素養有更高的要求,一些年紀大的工作人員接觸新事物相對較慢,圖書館管理者應該充分考慮這一點,要讓所有人清楚未來服務模式的轉變,加強危機意識,同時,積極開展相關技能培訓。
當前形勢對圖書館資源保障體系提出巨大挑戰,現有條件下的圖書館應急保障體系只能簡單應對火災、水災發生,自身并不具備大規模災難發生自救能力,自然災害等因素列入應急資源保障范圍極少,我國圖書館界對社會危機產生的影響研究較少,缺乏足夠的理論支撐,筆者以“社會危機”“圖書館”為主體,時間確定為2019年以前,中國知網共檢索相關文章4篇,這說明我國圖書館界還沒有意識到未來社會危機變化帶給圖書館的巨大影響,在理論和經驗方面都存在欠缺,很多圖書館不具備應急響應條件,一旦發生問題只能處于等待救援。
未來圖書館事業價值體現三個方面:1.1閱讀空間再延伸;1.2服務價值再創造;1.3知識資源再整合。
當前圖書館的空間利用主要在閱覽、娛樂、學習,并沒有形成創新閱讀空間。閱讀空間再延伸是建立在傳統的實際空間和網絡空間相結合的產物,兩者的結合可以有效應對各種突然狀況,同時對優質資源進行整合,通過讀者群體細分來滿足不同讀者群體閱讀要求。閱讀空間延伸符合未來圖書館事業發展規律,信息時代改變了人類的閱讀習慣,閱讀空間延伸可以滿足讀者隨時隨地閱讀,創新空間優質資源提供為新閱讀空間提供保障。
網絡閱讀伴隨信息化發展產生,大量的網絡資源通過網絡出現,可以隨時隨地獲取資源,改變了維持幾千年的閱讀習慣,便利的閱讀方式被現代人接受。很多學者認為網絡閱讀引發了閱讀危機,導致淺閱讀、快閱讀發生,是最大的“毒瘤”。透過現象看本質,網絡閱讀得到更多人接受必然有它的特殊性,首先網絡資源內容更加新穎豐富,跳轉式的閱讀方式符合年輕人的獵奇閱讀習慣,其次網絡閱讀不受任何限制,這其實是所有圖書館工作者應該去考慮的問題,最后網絡閱讀存在的競爭性,不斷完善自身的內容和服務,促進了網絡閱讀的發展。我們不是去抵制,而是應該思考如何去解決危機轉化為圖書館未來發展的機遇。
一部人類閱讀史,既是一部閱讀對象越來越廣泛、復雜與多樣的歷史,又是一部某種閱讀媒介、閱讀對象,從出現到主流,從主流到非主流,再到被邊緣化乃至變成文物,以及閱讀習慣被不斷改變的歷史[4]。楊沉在《對網絡閱讀的理性思考》一文中指出:“網絡閱讀不等同于淺閱讀,網絡信息資源閱讀同樣可以起到傳播文化知識的作用,網絡閱讀是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體現了自由獲取知識資源的意志,圖書館應該有意識地引導正確網絡閱讀,同時積極搭建閱讀平臺,培養讀者正確認知和使用網絡媒介的能力[5]。”
復旦大學圖書館積極利用網絡平臺開展活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圖書館主動與第一財經等知名平臺的合作,開放線上公開課,充分利用公眾號、微博等網絡平臺推送圖書資源服務,積極開放數據共享平臺,讓更多人從中受益[6]。實踐證明這些新平臺的融合為圖書館閱讀服務提供更優質的資源,同時更容易讓讀者接受。
當下,國內高校圖書館都擁有獨立的公眾號平臺,平時用來發布公告信息,推送優質資源,公眾號的覆蓋范圍有限,因為技術原因,公眾號內容相對比較單一,無法吸引讀者視線,公眾號只具備咨詢功能,無法實現實時交互式閱讀體驗。筆者認為,社會危機的發生讓管理者清醒意識到網絡閱讀平臺的重要性,應該加大網絡平臺的建設力度,完善云閱讀服務功能,在內容選擇上要更加的多樣化,同時和其他機構聯合,形成區域性網絡知識服務平臺。圖書館具備相關的條件,資源和人才優勢通過網絡平臺更容易體現自身的服務價值。
社會發展改變了圖書館現有的服務模式,讀者對服務空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當前形式下,整體閱讀下降也是不爭的事實,圖書館界應該積極主動正視問題,借助新技術,不斷完善新閱讀平臺建設,邊實踐、邊思考、邊總結,提出更多合理化的建議為圖書館事業發展做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