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淑英
(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圖書館,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4300)
現代漢語詞典對“少兒”的釋義為少年兒童;“少年”指人十歲左右到十五、六歲的階段;“兒童”指較幼小的未成年人(年紀比“少年”小)。中國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受義務教育的年限為六至十五周歲。綜上,本文所指少年兒童為人出生到十五周歲階段。
組織行為學將“人們從事某種活動、為某一目標付出努力的意愿,這種意愿取決于目標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滿足人的需要”稱為動機,人做某種行為是因為行為本身還是行為的結果分為“內源性動機”和“外源性動機”。
如果將“少兒閱讀”看作某種行為,那么影響少兒閱讀的因素即可分為“為了閱讀本身”和“為了閱讀的結果”,換句話說,即少兒閱讀是少兒自身為了閱讀而閱讀還是自身以外的父母、老師或者其他因素影響其閱讀。粗淺將少兒自身因素歸為“內源性閱讀動機”,將自身以外的其他因素歸為“外源性閱讀動機”。
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家庭的影響就持續不斷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學齡前兒童,其自主選擇性相對較弱,家長、幼兒園老師等陪伴兒童時間較長的這些人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針對影響少兒閱讀的“外源性閱讀動機”提出以下建議。
俞敏洪曾說:在讀書環境里長大的孩子,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圍繞適齡圖書選擇、家庭閱讀氛圍營造、少兒閱讀引導等活動創設加強對家長的宣傳、教育,使其更加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對少年兒童的身心塑造和智力開發,主動選擇優秀傳統文化讀物,積極開展親子共讀,充分利用好“閱讀”這種受益終生的早教方式。如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家庭識字計劃“Read to Me!”、澳大利亞“Dads Read”活動等。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要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公共圖書館需加強與少年兒童日常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的合作,即與幼兒園、學校的合作:通過設立流動圖書服務點、主題閱讀日、閱讀打卡等方式,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物的資源共享;圍繞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舉辦中華經典誦讀、“我們的節日”主題征文,傳統剪紙、泥塑、面塑等非遺傳習、親子體驗等傳承活動,激發少兒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積極性;開展校園讀者調查或與優秀教師進行少兒教育相關知識的互動交流,準確了解、把握不同年齡段少兒的興趣方向,更好、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少兒閱讀推廣活動。
如何在種類繁多的上百億圖書中采購傳統文化經典書籍?如何為讀者提供有價值、高效的閱讀引導?這對采編人員和借閱部館員的專業素養、文學鑒賞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共圖書館需招錄傳統文化方面的專業人才或者通過組織開展學習、培訓等方式有效提升現有館員的傳統文化素養,通過主動推介、引導少兒讀者閱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特別是引導少兒讀者閱讀適合其年齡、需求的優秀讀物等方式,可以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少兒讀者的閱讀資源來自學校、圖書館、書店以及家庭自購。相較其他來源,公共圖書館在館藏上占據絕對優勢,加快圖書、數字化資源的更新速度,不斷從數量、種類、載體介質等多角度豐富自身傳統文化相關館藏資源,多樣化呈現,提高少兒的傳統文化資源獲取率;同時,注重對本土文化資源的收集、整理、保護、傳承,尤其是地方文獻和以口述、表演、社會風俗、手工藝技能等形式展現出來的地方特色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孟母三遷”的故事為眾多教育家所稱述。公共圖書館為少兒讀者營造一個舒適、安靜、傳統文化氛圍濃厚的讀書環境將更有利于少兒讀者主動了解、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在場館布置、陳設方面,不僅可以用文人字畫、經典詩詞名句來裝扮,也可通過擺設蹴鞠、泥玩、剪紙、皮影等眾多記載中國傳統文化發展歷程的傳統玩具來激發少年兒童的“好奇心”,進而展開深入了解。有條件的場館還可根據少年兒童不同年齡段來分區塊營造適合他們觸碰傳統文化的閱讀環境。再如,在閱讀推廣活動中體現儀式感,可增加作揖、拱手等行見面禮或靜坐調息等環節,不乏是與少年兒童開展互動、普及中國傳統禮儀的最低門檻選擇。
公共圖書館的場館服務在物理空間上不能有效覆蓋服務范圍內的全部人口,尤其考慮少兒讀者獨自外出時間和空間距離,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少年兒童的到館頻次;在推進以縣級圖書館為中心的總分館制建設大環境下,公共圖書館充分考慮“少兒讀者獲取資源的便捷度”,因地制宜,在建設社區、鄉村圖書館分館基礎上,進一步將優質資源下沉,與社區、鄉村進行合作,向少兒讀者和家長精準傳遞閱讀推廣活動計劃、內容,帶動家庭成員積極參與,促進全民閱讀氛圍養成,提升少兒讀者獲取傳統文化圖書資源的便捷度和閱讀推廣活動的參與度。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責任”。公共圖書館還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廣泛發動和利用社會力量來進一步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緊跟時代步伐,主動探索,積極開展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突破時間與空間限制的傳統文化閱讀推廣活動,以更多元、多樣的方式吸引更多少年兒童參與其中,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全力以赴為開創“人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局面”貢獻力量。